【高考写作专题】议论文之对照式结构
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梁启超先生云:“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夫行阵之首次,阶梯之有依也。” 梁启超倡导的作文法主张把布局谋篇放在作文的首位,而把字句末节放在次要地位。可见如果不把要阐述的道理、证明的观点先构思好安排好,那就只能是文章未成而先毁。
其实,文章的结构犹如房屋的构造,结实合理的整体布局是重中之重,然后才是室内的装修和陈设。
高考写作中,一等“结构严谨”的评分标准是:行文思路清晰,开头、结尾、中间段落衔接过渡自然,详略安排恰当,有伏笔照应,全文结构严密完整。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论据充实,构思新巧。
当然,这里的结构既包括文章外在结构,也包括文章的内在结构,今天咱们主要谈的是议论文的外在结构。
行文过程中,常见的结构方式有四种,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和总分总式。每篇文章基本都采用了总分总式的结构,在该结构中,总是嵌有前三种结构,那么,咱们就分三次来介绍前三种结构,今天侧重介绍对照式的结构方式。
关于对照式结构,简单来说,就是总论点之后,设置了几个分论点,几个分论点之间是互相映照,彼此对比的关系。该结构下的说理逻辑清晰,对比鲜明,较为辩证,使论证无懈可击,深化观点。
对照式是议论文中运用极有力度的一种逻辑结构,但相对于并列式、递进式来说,难度要大一些。
议论文的写作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在论证的过程中,对应的就是概念分析法、原因分析法和条件分析法,常见的对照式结构,往往是紧扣其中的一种分析法展开,下面举例。
第一,概念分析法(是什么)。
1《庸人选安乐 我们择忧劳》
庸人选安乐,是他们没有忧患的意识。
我们择忧劳,是我们拥有前瞻的眼光。
2《毁树容易种树难》
“毁树者”——自私自利的人。
“浇树者”——大公无私的人。
第二,原因分析法(为什么)。
1《纳谏与止谤》
齐威王纳谏,“战胜于朝廷”。
周厉王止谤,最终“流于彘”。
2《师说》
耻师必落后。
从师必进步。
3《有备方能无患》
“有备”会使人踏入成功的殿堂。
“无备”会使人落入失败的深渊。
4《谈谦虚》
谦虚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第三,条件分析法(怎么做)。
《理性看待996》
“996”合理之处,奋斗精神要提倡。
“996”违规之处,侵害权益须更正。
第四,有破有立法(特殊的对照式)。
1《拿来主义》
第一部分(1-7)深刻解剖“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驳斥反动当局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破)
第二部分(8-10)提出并阐释“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立)
2《知足常乐》
驳“不知足常乐”:“不知足”者在物质和精神成功之后,享受的是一时之乐而非“常乐”。(破)
界定“知足者”的内涵:“知足”不是无所追求,“知足”是忘我,忘我则“常乐”。(立)
对照式结构的注意事项:
1.选取的两组内容须差异显著,须对比鲜明,通过是非、功过、荣辱的对照,相反相成,使观点鲜明。
2.作者须爱憎分明,态度明确,切忌模棱两可。
3.反面的分论点及对应的论据运用,有一定难度。
下面列出两篇对照式结构的范文,供大家欣赏。
梅花只有经历风雪的洗礼,才能傲立于枝头飘洒怡人清香;珍珠只有经历海蚌的磨砺,才能造就盈泪宝珠,散发夺目光彩;海燕只有经历暴风的沐浴,才能振翅于蓝天,释放生命的振奋。
大自然的万物尚且学会接受挑战,迎接挫折,让生命更显魅力,那么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又何尝不需要给年轻的一代更多的锻炼与自强的机会,让他们多一些自我空间,少一些外界关注和溺爱呢?
年轻的一代作为祖国的希望,的确需要受到恰当的关怀与爱护,但更重要的是多给他们一些成长空间,少一些过度的关注,让他们在关爱的呵护中和自强的历程中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作为家长,必须有正确教育和关爱孩子的方法。既让孩子得到关爱,又不溺爱孩子;要培养孩子的自立与自强品质。前南非总统曼德拉曾在狱中生活几十年,在这期间他无法陪在女儿身边细心照顾她。但他坚持以书信的方式保持与女儿的交流,既温馨呵护女儿的成长,又不停教导女儿如何学会自立与自强,最终女儿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试想缺少对女儿的教育,或许会是另一种结果吧!许多事实无不印证着一个道理:只有适度的关爱和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相反,如果一味宠爱,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又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呢?前不久曾沸扬于一时的“杨丽娟追星事件”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她的父亲对她百依百顺,为了满足女儿的愿望,最后不惜自己的生命来完成女儿的追星的要求,这不也正反映了社会中存在对孩子溺爱与过度关注的现象吗?如果只一味溺爱孩子,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只能危害孩子的成长,使其无法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因此,必须多一些成长的空间,少一些关注。
作为社会和学校,也应该多留给孩子一些自我成长和自立自强的机会,让他们得以健康和完善的发展与成长。
是雄鹰,就应该搏击于长空,接受暴风雨的洗礼。
是蛟龙,就应该叱咤于深水,成就生命的灵性。
是猛虎,就应该腾跃于丛岭,展现生命的昂扬。
那么就请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少一些对他们过分的关注吧。
大海边点评:
本文本论部分采用对照式的逻辑结构,先从正面阐释“多给孩子一些空间”的好处,再从反面论述“过多关注孩子”带来的危害,最后联系社会实际,发出呼吁,水到渠成,呼应全文。
学然后知不足
作者:佚名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俗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非但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退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这位科学家正是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大海边点评:
本文本论部分采用对照式的逻辑结构,先从反面阐释不学习的坏处,再从正面论述不断学习的好处,正反对比,鞭辟入里。全文而言,先亮明观点(是什么),再阐述理由(为什么),最后谈方法路径(怎么做),思路清晰,逻辑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