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房地产挖过的坑,疫后不填?

新冠一出,天下大同。
不论住的贫穷或者富有,不论住的中式或者西洋,疫情面前人人平等。禁足的日子里,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这些“悲惨”场面:
社区门口快递成山,只能全副武装遍地苦寻。
图片源于网络
遇到大件包裹,不得不开启洪荒之力,硬扛!
图片源于网络
花园再大不敢踏足,交流全靠隔空喊话。
图片源于网络
倒个垃圾战战兢兢,生怕一不小心沾染病毒。
图片源于网络
…………
很早以前,房地产就开始标榜“社区”对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性,全能全龄社区、成长型社区、智慧社区……概念不一而足。可一场疫情下来,社区在规划设计阶段埋下的诸多问题一个个暴雷。同时,多年不变的社区服务模式又无法应对激变的需求。
于是,平日眼开眼闭的痒点,成为非常时期无可奈何,甚至无法忍受的痛点:
社区大量公共空间及设施有效利用率极低!
社区功能性配套严重不足!
社区物业服务覆盖到户的便利度远远不够!
特殊情况下社区应对能力几乎为零!……
如此这般,所谓生活品质的提升,又从何说起?
图片源于网络
疫情之前的诸多苟且,后疫时代是否应当有所改观?
生活场景的改潮换代
后疫时代之社区篇

安全及健康隐患是社区暴露的最大问题。
如果说疫情期间,我们可以通过绝对封闭来杜绝外来人员、防范污染物进入社区。那么,一旦恢复正常,社区解封,社区内部的安全及环境健康又如何保障?

 1 

健康 & 体验型总图
随便俯拍几张北上广的居住区,几乎清一色都是兵营式排布。不同气候环境、不同城市人文、不同类型客户,难道仅仅一种社区空间组织就都能满意了吗?
北京 / 上海 / 广州卫星图
单调雷同的背后,是成本总图、货值总图、税筹总图、利润总图等算账型总图大行其道。而住户体验感、社区健康等的价值排序被远远抛在了后面。
后疫时代,人居健康必将成为择居的重要考量。而经历过长时间禁足,社区内活动、交流的安全感和舒适度也将备受关注。
仍按算账逻辑进行社区排布,或仅仅满足一个日照,是远远不够的。更注重健康和社区体验感的总图,要从温度、湿度、风环境等更多因子综合考量:室内自然通风怎样?社区温度、湿度是否适宜?户外行走的体感如何?……
以社区风环境为例。
风向与街道轴线、开放空间的组织关系影响着城市污染物通过风的扩散能力。
好社区,不但要看建筑纵向间距,也要看横向距离。
主导风向迎风界面建筑布局加大山墙距离,让风流入社区空间。
连续排布风无法进入社区。
好社区,除了楼栋,也要看建筑高低组合。
建筑排布,结合当地盛行风向。以上海为例,东南风向低、西北向高的排布,秋冬防风防寒,春夏通风散热。
同等高度的建筑排布,风没有纵向流动。
好社区,楼有没有太宽?
行列式排布时,缩小楼宽让楼间公共空间有横向流动的风环境。
楼板过宽,楼间旋风。
有一个架空层,夏天可以在这里吹吹风、健健身。
增加底楼层通风量,避免楼间旋风。
水边的房子除了有景可看,更重要的是可以给房子降温通风。
夏季利用水域冷岛效应为周边建筑降温。
有了架空层和更好的通风间距,楼间环境是否就足够好了?未必!
常规单元为了最大程度利用户内南向空间,通常把单元入口置于北侧投影面,导致建筑南面的绿地空间不在主要人行动线上,出门即走入建筑投影,消极的干预了楼间活动的意愿。
以体验性为设计导向,南向入口区域作为公共的前院空间,结合架空层,形成更具活力的楼前活动区。

 2 

围合式小组团
物业有效服务半径也是疫情期间暴露出的重要问题。快递堆积在社区入口,无法更安全有序的送达住户手中是表象之一。弱势家庭被疏于照顾,导致疫情中发生了若干悲剧,更是一种极端的后果。这些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物业发力,在规划设计中也应寻找解决方案。
规划闭合小组团,设独立门禁,各组团拥有独享的公共交互空间、部分配套功能及专属物业人员,在社区中形成相对独立的小生态。如此,既能缩小物业服务半径,提升服务到户的便利度,又能使住户享有更强的空间归属感。
若干单元楼栋作为一个微型社区单元管控,在组团入口大堂,提供自助货柜、交流活动客厅、业主管理办公室等。当遭遇恶劣天气(台风、重雾霾)、疫情等特殊情况时,各组团可由住户轮值管理,小组团自治让邻里之间更易形成守望相助的共同体。
小组团首层架空,连廊连接,用明确的边界围合组团内部公共空间,强化对宅间绿地的领域感、增加四周看护视线、强化宅间绿地的家庭活动性能。

 3 

安全性分区 + 卫生流线
在医院等特殊场所,为保障健康安全,空间常被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等。这样的空间划分能否复制到社区规划?
对社区空间进行安全性分区和流线分类,进行针对性设计和标准化管理:
三区:
清洁区、非清洁区、污染区,例如:
⊙ 将社区大厅到入户的通道界定为清洁区,要求入户大厅配备消杀设备、鞋底清洁,电梯配备紫外线杀菌。
⊙ 将道路、户外活动场地、地库停车界定为非清洁区,将地面清洁无污物、空气无异味等列为清洁标准,铺地材料要求易于清洁或自净。
⊙ 垃圾站房、楼栋垃圾收集点、环卫通道、建筑垃圾堆放和清运路径等界定为污染区,要求设计独立的后勤动线、后勤区,并达到定时清理、通风疏散的卫生管理要求。
六线:
车行流入动线、车行流出动线;人行归家动线、人行出行动线;物流进入动线、物流流出动线。
为营造更好的居住体验(安全的步行环境、通畅的行车交通、高效安全的后勤保障),社区大堂、地库入户、物流集散区等多动线交叠的节点,应更细化路径分离设计、清洁卫生保障与安全管理。
设计构思 1:
功能完善的社区玄关
将社区入口升级为“社区玄关”,在传统的门面和门禁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功能性服务。
社区第一道健康防线
在社区入口安装体温与体能检测系统,让住户轻松掌握基础健康状况。
图片源于网络
设置专门的消杀通道,对进入者进行初步的消毒杀菌,将病毒细菌隔绝在社区外。
图片源于网络
集中物流中转空间
在社区入口规划集中储物区,作为各类物流的指定送达地,在收发高峰时段由物业专人统一管理,并针对住户的特殊情况提供转送到户服务。
取件区有序布局为普通柜区、保温柜区及生鲜冷藏柜区,满足不同存放需求。
无人送货服务
社区设置智能搬运服务,为住户提供运送工具租赁。
图片源于网络
设计构思 2:
独立隐蔽的后勤动线
规划专门的后勤路线,与住户的活动路线完全分流。环卫清运、维修服务流线、物流快递等均使用后勤路线及相应场地完成。
在保证服务工作有序进行的同时,最大限度避免外部人员进入社区及交叉感染等潜在风险,为社区提供一个更安全、舒适、健康的无干扰环境。

据赛拉维《助家战“疫”大调查》显示,被访者对社区医疗、活动空间、餐饮配套的需求最为强烈。反应出此类社区配套的缺乏。
另一方面,社区现有公共空间“失活”问题十分严重:
其一,大量观赏性景观不具参与性。
其二,大型交互空间(如中心花园、社区会所)使用率不高。
其三,地库、架空层等存在大量空间没有充分思考设计和利用。

 1 

将景观定义为
公共活动空间系统
社区里“禁止入内”的观赏景观到底有多少人会驻足欣赏,对提升社区生活品质能起到多少作用?
重新定义社区景观体系,强化互动参与性,让景观空间可使用,成为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
露天多功能厅
图片源于网络
敞开式交流小亭
图片源于网络
阳光会客厅
图片源于网络
童趣休闲角
图片源于网络
配备户外清洁等设施,便于住户需要时及时清洗。
图片源于网络

 2 

大型活动场所转变为
小群体社交活动空间
不仅是疫情期间,即使在平时社区的大型活动场所利用率也十分低。除广场舞外,社区很少出现数十人的集体性活动。社区内的人际交往通常以小团体聚会为主,其聚会场地的选择也是分散游离式的。
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从大面积集中型场地转变为小功能群落,更注重住户实际使用的灵活性,创造更适合社区邻里交往、家庭活动的场所。
例如运动场地,一个标准场同等面积可以容纳更多小群里活动,对于2-4人的家庭单位、友邻单位可利用度更高。

 3 

缤纷强大的活力地库
传统社区地库在规划设计时通常仅作为停车库使用。不仅空间功能单一,地库的环境也往往简陋恶劣,昏暗、潮湿、有异味等都是常态。
另一方面,停车具有鲜明的时段性,白天大部分车辆外出,偌大的地库空间就被白白浪费了。
重新定义社区地库。在停车的基本功能之外,充分利用地库的消极空间,结合分时运营,植入更多服务模块。将地库升级为社区重要的交互、健身、娱乐、储物等多功能一体化场所,成为实用而有品位的家的延伸。
设计构思 1:
分时共享、智慧支付、智能管理的成熟发展使无接触共享理念领航了新一代的生活方式,功能胶囊模块发展红火。
将功能胶囊模块进行社区搭载,利用智能共享设施,实现多业态植入:
共享书屋,宁静与甜蜜的童趣时光。
图片源于网络
单人健身房,不用办卡享受在线私教。
图片源于网络
分时办公仓, SOHO也可以开大屏会议。
图片源于网络
自助宠物洗涤店,与爱宠的独享空间。
图片源于网络
除此之外,下班也能买到水果的24h生鲜冷柜、周末畅玩的电竞游戏室、不怕扰民的单身KTV、健康养老的自助氧吧……精彩内容不胜枚举。
设计构思 2:
在地库电梯厅,规划物流自助取件功能区。住户乘电梯至地库即可便捷取件。即不受户外天气影响,又保障了社区安全性、私密性。
物流人员经由专门通道(后勤动线)进出地库,与住户动线分离。
图片源于网络
设计构思 3:
社区的温度——地库美化。
车行流线美化:入口坡道、入口对景墙、主车道划线、柱子划线图案、车位墙面划线图案等。
图片源于网络
服务场景美化:墙面装饰的主题性及故事性、不同业态的场景布置、特定节日的气氛营造等。
图片源于网络

 4 

架空层定位泛会所
架空层进行主题化布局,成为住户随时使用的社交、娱乐空间:儿童乐园、健身房、会客厅、宠物角、阅读室……
图片源于网络

 5 

全天候健康管理中心
社区的健康服务价值远不止配套中心的存在和绿色生态的环境。疫情期间,社区医疗能力与住户需求不匹配、分级医疗困境等显得尤为突出。
后疫时代,社区医疗势必成为购房者健康社区选择的重要标准。
设计构思 1:
社区健康中心+远程医疗服务
在社区内配置健康中心,通过和专业医疗市场的合作,网络医院提供远程服务,增强健康中心的诊断能力,真正将社区医疗O2O引入社区生活。
图片源于网络
医疗救护外,健康中心还可引入基础健康管理平台,为住户提供营养和健康防护、运动锻炼、气候变化应对等家庭健康服务。
图片源于网络
设计构思 2:
智能化安全健康管理系统
A、住户端:弱势家庭安全监察
独居老人、隔代家庭、身体残障等弱势住户家庭,安装配置智能安全健康监管设备,提供24小时在家呼叫服务。当危险来临时,及时获取社区帮助。
B、社区端:物业智能化管理中心
社区建立信息公告系统,向多种智能终端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兼顾弱势家庭住户信息的有效接收,及时给予关照。
建立社区信用体系,信用积分换取社区专项服务,建立能与住户共同管理的契约社区。
—— 结束语 ——
房产界流传着一句话:
好产品和设计师之间隔着两个总:成本总和营销总。
房地产企业要生存,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仅仅用算账逻辑设计产品,一定会顾此失彼,住户体验感大打折扣。
疫情之后,人们对居住的需求进入一个全新层级,如何在企业逐利与客户满意之间找到新的平衡,是后疫时代需要共同探讨的课题。
嘉睿产品机构致力于房地产企业产品力之提升,我们探索趋势、钻研产品,也欢迎各方人士就住宅产品的思考与创新共同交流、探讨。
注:本文由嘉睿产品机构整理发布,欢迎个人转发朋友圈,其它平台转载请与我司联系获取授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