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把利他之心作为判断基准

“利他之心”绝非只适用于企业经营,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教书育人,在各种局面和情况下,它都是一个重要的判断基准。

——《稻盛和夫》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既有“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的利己心,也有“即便牺牲自己也要帮助他人”的利他心。

仅凭利己之心判断事物,因为只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所以无法得到别人的帮助。同时,只以自我为中心,因此视野狭窄,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相反,以利他之心做判断,因为是“为他人好”,所以能够获得周围人们的帮助。同时,因为视野开阔,所以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在做判断时,就不能光考虑自己,应该顾及他人,满怀体谅他人的“利他之心”

1

“利他之心”

超越人性中的“本能”

如何处理部下请示的问题,如何下达各种指示……企业家需要做出各种判断。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家往往会凭直觉做出判断,但如果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其判断过程往往基于人性中的“本能”部分。

本能是人心的基本,其首要宗旨是保护自己的肉体。如果完全依靠本能,那么不管是行动还是思考,人都只会向自身利益看齐。这与我时常强调的“为他人着想”的利他之心截然相反,但利己心是神灵所赋予的,它能保护我们的肉体。所以说,本能超越了善恶对错的范畴,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共性

换言之,人在对事物做出判断前,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思考:“这件事是否对自己有利”“这么做是否能让自己公司赚钱”……大多数企业家都是以这种“本能模式”来判断问题的。

然而,这样的判断方式或许能让自身获得利益,但也可能给周围的人造成困扰。

举个极端的例子,有的人发现客户对行情一无所知,便试图把产品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推销给对方。客户对行情不了解,如果以不合理的高价买入,势必会遭受损失,这是显而易见的。可卖方却强词夺理:“是他自己说要买的,交易属于双方自愿,我有什么错?”

如果在思考问题时仅仅基于本能,就可能会做出这种损人利己的事,而这会成为日后发生严重问题的导火索。相反,如果以利他心进行思考判断,就会把别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当遇到上述情况时,就会想到:“如果卖高价的话,自己或许能赚一大笔,但会损害对方的利益。”

于是悬崖勒马,对客户说:“我不会让你买贵了的。我会给你提供合理价格的。”这么做似乎有点吃亏,但日后势必能给双方带来共赢的结果

2

以“是否有利于对方”

为基准进行思考判断

在《京瓷哲学手册》中,我说过这样的话,“即便牺牲自己,也要帮助他人。这便是利他之心”它绝非只适用于企业经营,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教书育人,在各种局面和情况下,它都是一个重要的判断基准。

话虽如此,但真正能做到“以利他之心做出判断”的,只有开悟的圣人。我虽然一直在对大家强调:“要以利他之心做出判断。”但也仍未能完全做到,至少只能算个“半吊子”水平。

一旦拥有高层次的判断标准,就能做到“耳聪目慧,事理自明”。和开悟的高人对谈,会获得简单明快的指点:“此事可为”“此事不可为”。这是因为一旦进入高层次的境界,就能够自然而然地看透事物本质,掌握万物真理

但现实让人遗憾,社会上充斥着追随本能、利欲熏心的“凡夫俗子”。整日计较于眼前的“胜与败”“得与失”“利与损”等,在浅薄的欲望斗争中,搞得“血溅满身”“你死我活”。

一个怀有利他之心的人目睹这番景象,会心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因为这样的高人早已看破,那些在工作和事业中充满私欲、自作聪明之人,其前方的道路布满荆棘,必会失败跌倒。

打个比方,怀有利他之心的人看到前方横亘着一条“沟渠”,就能明白不往前走;利欲熏心之人却深信自己的路是正确的,于是根本看不到那条“沟渠”,还自作聪明地认为:“这条路比那条坑坑洼洼的路好走。”最终双脚陷入沟渠,不能动弹。

如果充满欲望,心智就会受到蒙蔽,从而无法察觉到眼前的危险。而在“心无挂碍”的旁观者眼中,危险是如此的显而易见

这样的道理是真实不虚的。可就像我刚才所说,“以利他之心做出判断”的真正意义,我们这些不修行的“凡夫俗子”很难理解。若想身体力行,更是难上加难。即便听了我的讲话,大家可能回去后又会“老方一帖”,把“自己能否赚钱”作为思考和判断事物的基准。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利他呢?我教大家一个方法。

比如,当面对“买不买”“卖不卖”“是否该答应帮忙”等问题时,我们总是会瞬间做出判断,这种判断是我们本能做出的。

在判断前,我们可以先深呼吸一下,把这“本能判断”暂且搁一边,然后念想:“等一下。稻盛先生说过,要以利他之心做出判断。我不能只想着自己是否能赚钱,还要考虑对方的利益得失。”'

像这样,在得出结论前设置一个“缓冲器”,在真正确信自己的想法能够“利己悦人”后,才允许自己做出最终判断

如果不遵循这样的判断流程,而只依靠自己的瞬间直觉,往往会做出“一味利己”的判断,从而可能损害对方的利益。

所以说,在“思考”这一过程中预设一个“理性的程序”,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养成了这样的思考习惯,即便是我们这些并未开悟的“凡夫俗子”,也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对于利他之心,我还想做进一步的阐述。所谓利他,即“取悦他人,帮助他人。”释迦牟尼佛祖前世“以身饲虎”的故事中讲到,佛祖为了拯救即将饿死的母虎与虎仔,不惜以自己的肉身饲虎。在佛教教义中,这种“舍己救他”的行为,便是利他之心的极致体现。

如果我说:“这便是利他的本质。”想必会有人反唇相讥:“嘴上说得好听,但归根结底,你也是个商人。一边追求利益,强调'如果利润率不超过10%,就算不上盈利’;一边又在强调'帮助他人,为他人着想’,真是自相矛盾。一个真正想帮助他人的企业家,不可能获取10%的利润率。”

我在前面说过,利他之心的极致体现是“即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帮助对方。”可在人的一生中,这样的大义之举顶多只能有一次,因此我们这些凡人无法把这种极致的利他行为作为人生规范,但利他还有多种实现方式。

人生弥足珍贵,无法重来。一个人既然降临到这个世界,就应该努力奋斗,充实度过。纵观大自然,万物共同生长、和谐共存。

在让自己活下去的同时,也给予对方生存空间。”这便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生共存的理念,而这种理念正是利他的体现。

从该意义层面上来看,我的话并不矛盾。

3

大善之德与小善之罪

要真正做到利他,还有一点非常的关键——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利于对方的做法”。

打个比方,有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来购买产品。“说实话,我们公司现在手头没有资金,能否赊购?” “卖给我们吧!我们会开汇票的!”而我方通过调查得知,那家公司下个月就会倒闭,汇票很可能无法贴现,可对方一直苦苦哀求:“卖给我们吧!”面对这种情况,到底该不该卖呢?

对此,可能不少人会心生困惑:“如果按照利他之心判断,当然应该卖吧。可如果这么做的话,赊销款很可能无法收回,从而给自己公司带来麻烦。到底该怎么做呢?这样看来,利他之心与经商活动不是相互矛盾的吗?”

遇到类似情况,我会思考“大善与小善”。比如,父母由于太过疼爱孩子而对其溺爱纵容,孩子由于被宠爱,自然感到幸福愉快,但结果却使其成为任性蛮横、恣意妄为之人,最终害其误入歧途、陷入不幸。

像这种为了满足对方一时之需的善行便是“小善”,是只顾眼前的浅薄之举。在当时,这样的“善举”似乎让对方受益了,但随着时间推移,便会招致恶果。俗话说:“小善乃大恶。”意思是无价值的善举如恶行一般有害。

日本曾有本畅销书叫《五体不满足》(乙武洋匡著、讲谈社出版。)(乙武洋匡是日本作家,出生于日本东京,自幼失去双手双脚。他的自传《五体不满足》在日本曾经引起热议,他对于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感动和激励了许多人。——译者注),我也拜读过。该书的作者天生身体有缺陷。然而,面对残酷的命运,他泰然处之;面对不便的生活,他从容面对。

一般来说,遭受这种命运打击的人往往会憎恨父母和社会:“我到底有什么罪孽?凭什么偏偏要我遭受这种不幸。”从而度过灰暗的一生。可作者却一直保持开朗的态度,对自己的身体缺陷毫无抱怨与愤恨,充满了生命活力。

在旁人看来,他或许非常不幸,但他自己却完全不这么想,而是保持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因此,他的人生依旧精彩纷呈。

父母疼爱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但不能一味溺爱。《五体不满足》的作者还在书中讲到他的父母是如何养育他的。虽然无手无脚的身体缺陷让他的生活充满了辛苦与不便,但父母为了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只是在一旁默默守护着他,什么事都要他自己独立完成,从不出手相助

在周围人眼中,这种做法或许如魔鬼般残酷,但正是这样的教育方式,使作者成长为优秀的人才。换言之,他父母的所做所为才是真正的大善。

有句话叫“大善似无情”,自己的孩子年龄尚小,且无手无脚,为何要如此“冷酷”地对待?这种让旁人觉得“近乎冷血”的做法,其实蕴涵着让作者成才成器的大善。

前段时间,我看到专门支援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开发援助机构(ODA)所登载的广告,上面写道:“我们致力于帮助贫穷国家的人民,但我们并不'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

如果只是授人以鱼,等鱼吃完后,对方还是一无所有,只会使其养成不断索取的习惯。“授人以渔”则不同,它并非用食物解决饥饿的一时之技,而是教给对方生存手段的长远之策。这样一来,即便再遭受饥饿,只要去江河湖海捕鱼即可。帮助对方掌握生存的方法和技能,使其能够独立活下去。这样的思维方式便是大善。

“授人以鱼”“授人以财”这样的行为只是小善,最后只会使对方丧失独立生存能力。如今,不少慈善机构开始思考“如何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援助”。

我希望大家在思考利他时,充分理解我所讲的这个“大善与小善”的道理。

4

怀有利他之心便能看透

“赚钱”项目背后的陷阱

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以金融机构为代表的众多企业陷入了经营危机。在泡沫繁荣期,这些企业几乎都曾染指地产与证券投资。

有的企业家可能会说:“幸亏我们公司没有参与这种投资,所以逃过一劫。”但这或许只是因为当时没有多余的资金。如果有钱投资,可能也会被那些财富故事所吸引,早早“上钩”,最后陷入破产境地。

当时有不少人建议我投资地产和证券,对于对方开出的条件,我是这么想的:“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儿。即便有,也是违反常理的。如果不靠努力奋斗也能赚大钱,那人人都会觉得努力的人是傻子。这样一来,社会势必会出问题。如果我参与其中,哪怕能够暴富一时,也绝对不会长久,还会对我以后的人生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拒绝了所有的相关建议。不管对方如何用“高效益率”做诱饵,我都不为所动。因为我相信,这种不劳而获的投机方法属于邪道,无法让公司良性发展

如上文所述,一旦以利他之心思考问题,就能做到“唯我独醒”。你就能看到周围的人个个主动地往圈套里跳,也能明白唯利是图之人为何会整日愚蠢地疲于奔命

打个比方,一个人自说自话地往前冲,撞到一根柱子,头上起了大包。贴了个创可贴后,又像没头苍蝇似的往另一个方向冲。心里还想着:“往那儿走的话,会摔倒吧!”可还是会走过去,结果不出所料,自己还是被石头绊倒,摔了个大跤。

这一切明明是咎由自取,可他却说:“都怪那根柱子”“都怪路边的石头”,把错误归咎于他人或他物,而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甚至怨天尤人:“我明明这么努力,却还是诸事不顺。这什么世道啊?”

其实,“吞噬了自我的欲望”才是罪魁祸首。自私自利的思维方式是导致事与愿违的根源。

如果怀有利他之心,便能做到明察秋毫。对于那些可疑的投资项目,能够看透其背后的陷阱利他之心具备洞察一切的功效。仅凭这点,也能体现出利他之心的重要性。

如前文所述,各位在经商时,要摒弃“自己好才是真的好”的利己之心,应该考虑周围人及买卖双方的利益,从而得出理想的结论,实现“大家都好”的共赢局面。在做生意时,一定要遵循该原则。

(0)

相关推荐

  • 读稻盛和夫《心》有感,要有利他之心才能做大做强

    夜里躺在床上,一个人总喜欢静静在睡前看上一会书,以前读大学的时候喜欢看一些玄幻.修真.爱情类的小说,看了有十年之久,到现在因为个人在工作.生活里展现出的一些缺点,所以,就想着通过读一些历史.心得.哲学 ...

  • 你能走多远

    稻盛和夫说:"一个拥有利他之心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凡事他都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别人的利益.当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保全别人的利益. ...

  • 稻盛和夫:身为领导人,应该戒除利己之心,勇于自我牺牲

    [稻   盛 · 金  句]从事京瓷这家新公司的经营时,我一直考虑:既然对于经营我一无所知,那么不如回到原点,以"作为人,何谓正确?" --<稻盛和夫与中国文化> 京瓷 ...

  • 读稻盛和夫《京瓷哲学》(第十七篇):把利他之心作为判断基准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既有"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的利己心,也有"即便牺牲自己也要帮助他人"的利他心.仅凭利己之心判断事物,因为只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所以无法得到别 ...

  • 【学点哲学】稻盛和夫:利他之心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学点哲学] 稻盛和夫:利他之心     关爱他人的利他之心,即便我们努力发扬,也往往很难做到.但是,只要抑制利己之心,利他之心就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

  • 稻盛和夫: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

    本兜心經 瓊英·卓瑪 - 本兜心經 回顾迄今为止八十多载的人生,追忆超过半个世纪的经营生涯,我现在想要告诉大家.想要留在这个世上的,基本上只有一件事情,这就是"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qu ...

  • 稻盛和夫:所有的成功之道,都抵不过这八个字——敬天爱人,利他之心

    一般认为,决定企业盛衰的是眼睛看得见的.有形的要素,比如资金能力.技术能力以及经营者制定的企业战略等等. 但是我认为,这些因素固然重要,然而比这些更重要的是,眼睛看不见的.无形的因素,就是员工的意识, ...

  • 稻盛和夫: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这样说:"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早遇稻盛,海尔发展会更快",海 ...

  • 《心》:利他之心成就稻盛和夫,心之力需要毕生修炼

    人应该如何活?什么才是心灵应有的状态?这样"大而空"的问题,如果是别人提出,妥妥的鸡汤风.但是由八十多岁的稻盛和夫提出,那就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议题了.从<心>这本书的副标 ...

  • 中医人当有利他之心

    Day 中医人当有利他之心 中医关乎生命和健康,所以,作为中医人,当自律自重,在临床工作中当对自己的行为严格规范,尽量避免一丝一毫的失误.而且,要有利他之心. 一.利他是中医人的必需修养 古人非常重视 ...

  • 《三国演义》:利不可独VS阿米巴经营 稻盛哲学:利他之心

    三国演义:利不可独 <史记·货殖列传>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逐利,是人的本性,曹操没有袁绍的家族背景,孙权的家族产业,也没有刘备的皇室后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