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如何认知这个世界的?
2018-04-17
2018年4月1日杭州源爸语音分享群语录整理(20:00~24:30,4个半小时)
主讲者:杭州源爸
整理者:广东展鸿妈 文字校对:广东政昊妈
写在语音前的一段话。
家长们如果想干预好孩子,首先必须先打破的一个心理怪圈:社会屈从性。当集体中出现一个'强者'的时候,你习惯于让TA帮忙做决定?一开始只是交出了选择权,之后就失去了对事情的判断。有一天,当质疑都消失的时候,人人都沦为附庸。 在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里,一群心理状况良好、判断力正常的学生志愿者被随机分配为警长和囚犯的角色,通过模拟监狱生活测试被试者的反应。结果从实验刚开始,被分配为警长的志愿者就开始通过惩罚囚犯建立权威,通过一系列措施,最终囚犯们慢慢接受了自己的囚徒身份,不自觉地屈从于'警长'的命令。'囚犯们'在警长的命令下做着各种肮脏低贱的工作,互相间也开始不称呼名字而称呼监狱编号。通过不断强化警长的权威,囚犯们一步步丧失反抗的欲望,甚至自愿服从警长的命令,而'志愿者'、'普通人'的身份反而被遗忘了。人们成为被集体操纵的机器,只因为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安全的甚至仅仅因为这样做是不需思考的。
口口口口群(此处删去若干字)就是这样一个斯坦福监狱:有自闭症专家背书,有央视采访的人物出面,几十个群,每个群都是500人。一个社交圈集体排斥、孤立质疑,这并非出于纯粹的共同厌恶,而是出于集体的裹挟。因为身边的人都在做同样的事,所以众人即权威,反抗即异类。要感恩,ABA要千秋万代一统江湖,要搬个小桌子一对一。自闭症一定终身的,要以生活自立为目标,凡是康复好的都是误诊。所有哪怕提出一丁儿点疑问的,都被秒踢。于是大家内心皆充满了空穴来风的自虐式神圣感。海外BCBA和'台湾专家'们的金钱帝国也就铸造起来了。各位啊,要带孩子走出自闭,你自己先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人是如何认知这个世界的?
当婴儿一开始看到东西的时候,它是个黑白世界。随着他的发育,世界开始慢慢变成彩色,在他的眼睛里,我们把这些彩色称为像素的世界,一开始他不知道这些颜色代表着什么。然后慢慢地他就会找到规律,例如我们抱着他的时候转来转去的时候,他就会发现这些像素在某些时候以集合的形式出现。这项集合像素其实就是一个物品。大概到了5、6个月的时候,他能感知这个世界的存在,能看到的即存在,例如我女儿6个月的时候她在摸一些东西,在把玩,我用布盖住这东西,她就哭,她以为看不到东西,东西就消失掉了。大概7个月的时候,我在把玩具盖住的时候,她不哭了,还试图头弯下来寻找物质的存在。例如一岁的孩子在玩火车过隧道的游戏,他会在隧道的另一头等待火车的到来。这个阶段他发现他的外部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东西,他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感知这个世界,他会用手去摸,用嘴去舔。不管是普通婴儿还是自闭症婴儿都会有这样的一个阶段,但自闭症儿童在往后的一个阶段的发展出现了问题。原因我们不知道,可能是神经元出现了问题,也可能是基因出现了问题,不管是什么原因, 那是科学家的问题。反正就是某种原因导致自闭症孩子听不懂我们的话。普通孩子在这个阶段他能明白每样东西都有对应的发音,我们称之为用声音定义这个世界,例如,我们用nai ping去定义看到的奶瓶,用shui去定义这个透明柔软的东西称为水。但自闭症儿童不会,这是自闭症孩子出现的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实际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是家长在孩子不会说话时或者确诊时或者疑是闭症时慌了神,把孩子往反方向带了。结果造成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的世界在慢慢扩大。例如,他躺在床上能看到家里有几个人,床周围有什么,例如有丝巾,奶瓶。他能感知物品的存在,但他不知道这些东西叫什么,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教他这些东西叫什么,主流的教法是用卡片。
我们是靠连接来做到这一步的。什么叫连接?大家可以去查一下,有个很有名的试验,叫'小亚伯试验'试验内容我就不多说了。总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毛绒绒的感觉和恐惧感连接到了一起简单说,就是利用人记忆的特点。当孩子第二次看到这个东西时候,他会感受到第一次看到这个东西时候发生的事情。80年代有部很老的电视剧,叫八仙过海。前几天我无意当中发现,网上还能找到这个电视剧,当我打开看的时候,嘴巴里面居然出现了杨梅蜜饯的味道。
我回忆好久 才想起来,当年那个电视剧是周末才放两集,我姑姑周末回家都会给我带一包4毛钱的杨梅蜜饯。这就叫连接。
当孩子注意力到某个物品上面时候,如果当时他同时听到(触到)某个声音,那么下一次他再次注意到这个物品上时候,这个声音依然会在他脑子里出现。这就是最初的认知来源。这也是正常孩子认知世界的方式,自闭症孩子一样可以做到。但是需要家长更精准的去操作。
我到现在也跟踪过几十个孩子了,都是长期的那种。孩子们程度有好有坏,但是哪怕是最差的孩子 这个连接的规律一样是存在的,而且他也一样可以学会名词和形容词。
我回忆下,发现家长们在操作过程中很多错误,最严重的一个错误是对孩子说话太多。譬如喝水的时候,根据链接原理,孩子在喝水的时候你在旁边说'水'或者'喝水'就可以了,尤其是很多长辈会说很多话'你慢点喝,水很烫,不要烫着,来,跟我说喝水',这样的话,孩子应该链接到哪个词汇上去?这是我要告诉你们的第一点:你给孩子学这些物品的名词的时候链接尽可能简单,越简单越好。当听明白简单的之后再加复杂些,但大部分的孩子在这个死循环里打转转,因为家长急呀,说得多呀。而且最怕的是错误的链接。我上个星期,我在杭州的一个机构看到一个女孩子,大概三岁半,在机构呆了大概大半年,她看到爸爸的手里有吃的,她就拍手,我一看这个拍手就知道完蛋了。很明显是机构老师教她的,'来,拍拍手,嗯,真棒,给你块薯片'。女孩把要东西与拍手链接起来了,这个就叫错误链接。因为这种方式别人是不懂的,别人不懂就无法交流沟通。而且错误链接一形成就很难改正。还有一个例子,在ABA的课题教学里有个课题叫把一样的放一起。孩子在吃饭时看到两根一样的芹菜也要放一起,在超市里见到一样的也要放一起。这不是要命吗?!所以对自闭症孩子而言,一张白纸更好教,一旦这些错误链接形成就很难改。这也是大龄孩子为什么很难教,因为他们的错误链接已链接很牢固,很难改。所以年龄越大越难干预。
问:我家认知就超难教,教认五官教了半年多,会了鼻子教耳朵,然后会了耳朵又不知鼻子。
我想想妈妈肯定是这样问的:'鼻子在哪里呀,眼睛在哪里呀,指一指妈妈
的眼睛,指一指妈妈的鼻子,指一指你的鼻子',你这样问孩子肯定是不知道你想干什么。教五官先做链接,比如洗脸的时候,我们擦一擦鼻子,擦一擦眼睛,擦一擦嘴巴。主要是做链接。如果你是想测试他,你可以发指令,往鼻子上擦香香,在眼睛上涂些什么,你用指令去测试他,你不要去问他。很多自闭症孩子就死在这个问题上的。
我在之前的讲座常举例,举苹果为例。当一个孩子要认知一个新物品的时候,例如苹果。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第一天,你给他一个红红的,圆圆的苹果 ,他咬了一口,你在旁边说'苹果'。那么假设这一次的链接是成功的,孩子第一天对苹果的认知就是:红红的,圆圆,咬了一口味道是这样的,这玩意就是苹果。第二天给他一个青苹果,你说'苹果',那么孩子对苹果的概念发生了修正。那么第二天他对苹果的概念是:不管是青的还是红的,只要是圆圆的是这样味道的就是苹果。第三天给半个苹果,你又说苹果,那么第三天他对苹果的苹果的认知又发生了修正,第四天你给他一罐苹果罐头或苹果醋,又说苹果,第六天、第七天都给不同的苹果、、、、、我把每一次给与的苹果称为一个样本,一次两次三次四次那么他对苹果的认识不断地修正,越往后,他对苹果的认知修正越来越小,他对苹果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最终形成苹果的概念。那么苹果的概念就这样树立起来,如果用英语表达的话开始这个物品就叫苹果,APPLE,但经过这么多样品之后它就变成APPLE,苹果就成为一个概念,孩子达到这种程度之后,才能灵活使用苹果这个概念。这个才叫真正的泛化。在此强调一下,第一个那个红红的圆圆的苹果是最重要的,这是第一次的链接,这个红红的圆圆的苹果的概念占了他以后对苹果整体认知的50%以上,第二青苹果占认知的20%~30%左右,第三个半边的红苹果10%,依次递减。每个样本都要有变化他才可以进行归纳和总结。那么我们想一想,我们在教孩子苹果的时候,都干了什么事情?一个正常的孩子在听到苹果的时候他会想起上一次吃的圆圆的,红红的,是这个味道的。每一个样本都要有变化他才可以进行归纳和总结,那么我们想一想。我们在教孩子的苹果的时候,我们都干了些什么事情。一个正常还是当他听到苹果的时候,他会想起。我上一次我是吃这个圆圆的东西是这个味道的他马上就会想起这个味道,这个形状。和苹果相关的一系列的事情。但是一个自闭症孩子呢,我不说自闭症孩子,一个从桌面上出来的孩子,当他听到苹果的时候。很多大龄还是为什么难教。因为他们的错误链接已经千遍百遍了,我在第一千零一次的正确链接给到他。那么我起的作用,恐怕只有百分之0.1。实际上是已经没有用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即便你用桌面教会了苹果啊,香蕉。什么狮子老虎猫狗。那以后如果你想教他社会经济这种词汇,请问你怎么去教他。像这些比较抽象的词汇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样本学习。让他自己去抓取每一个样本当中的意思。但是如果他在学习初级词汇,苹果香蕉的时候,他不是通过这种方式去学会的,那么以后这些抽象的词汇,它根本就没可能就建立起来,这种归纳的思维和提炼的思维就没有。所以很多自闭症孩子他的智力永远就停留在了三岁四岁,五岁六岁的程度。
那么开始这些词汇怎么教呢?一定要通过样本连接的方式去教。通过这种方式教我到现在这种方式已经教了很多孩子了,然后我就发现一个规律。刚开始的时候很慢,可能一个星期学不了几个词汇,刚开始的前五十个词汇是最慢的。可能需要快一点的话一个月,慢一点的话可能需要三个月。但是这个孩子的词汇量达到一百个以上时候,他就越来越快,到150个名词掌握时候他可以达到和普通孩子差不多的速度,基本上一个新的东西拿出来,说一两次三次,他就记住了。我们家长最担心的或者最揪心的就是孩子的说话问题。包括像口口口,口口(此处删去若干字)啊,一些很大的机构,他进去他第一件事情是先学模仿,所以要想说话,先去模仿。那我认为实际上这个是不对,我认为要想说话先能听懂。所以我们第一步先让孩子能听得懂他每天都经常接触的那些物品的称谓。用这种不同的样本去进行链接。那么这些词汇就是一个认知点。我要把一个认知点当做一个目标。我们要完成这个目标,实际上我们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是做输入,输入就是教。教的主要方式就是链接。第二个是测试,我想知道她到底能不能听懂我的话。那注意啊,我们现在不会要求他说话,我们只要求他能不能听懂我们的话。
在这里家长最容易犯的错就是去问就像刚才那个鼻子眼睛那个家长一样。鼻子在哪里呀,眼睛在哪里呀啊,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注意啊,我们现在教孩子词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同时要教他这个词汇我们在生活当中是怎么用的,比如说鼻子。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就提到鼻子的时候经常是你鼻子脏,我给你擦一下,那你看看你的鼻子上面有什么。或者说啊,这个什么粘鼻子上,我给你擦一下。没人会去问鼻子在哪里呀,这个是什么,实际上你问的话,你当时教孩子就教错了。
所以我们测试还是会不会这个名词,我们一般用指令。我要知道他能不能听懂苹果这个词汇,我就会给他下指令,你把苹果给我。那么在苹果旁边可能放上香蕉、梨呀各种干扰物看他能不能准确的拿给我。那么实际上这个过程如果放到桌子上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DDT。但是我们一定要放在水果店。或者在家里面在吃水果的时候下这个指令。那这样的指令下出来才有功能性才有社会性。很多自闭症孩子,训练了很多年,到最后。问他们什么都会。什么技能都会。但是最要命的是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这项词什么时候不该用这项词。其实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了。你老是问他这个是什么,苹果在哪里呀,那么你让他在生活当中怎么去使用苹果这个词汇啊。所以到最后就是培养出了一个问答机器,你问问他呢,什么都能回答出来。实在回答不出来呢,把他们答案知道的全部给你说一遍我总有一个撞对的,撞对了,我就能过关了,这样的孩子是我们希望得到的吗,但遗憾的是现在的国内的机构。或者说是主流的那些干预手段在成批的制造这个模样的孩子。
我们继续说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输入和测试来判定这个孩子到底能不能听听懂这些词汇。那么当动词和名词,大概到达一百五十个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就可以开始教形容词,形容词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堆积样本。
比如一块饼干掰成两半,要吃大的饼干,还是小的饼干。还有两颗那个彩虹糖啊,你去拿一个红色的彩虹糖吃,看看能不能拿对。咱这里要注意啊,就是说很多这种特教老师。在孩子没有掌握足够的名词之前就急哄哄的教形容词。那么到最后孩子会把形容词名词化。
另外一个比较非常典型错误就是家长一直问。这是什么?孩子看了一眼,白色,那么这个场景是我经常经历的一个案例。
在教形容词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不断的在她面前提到形容词,比如说大小多少。然后大量的样本去印证这个大小多少,然后他自己去提炼出来。什么叫大小,什么叫多少,那到了这一步,孩子才算刚刚入门。而在这个过程的话。快的孩子三个月,慢的孩子大概是一年。一般来说,孩子出语言也就是在这个阶段。那么最慢的一个孩子出语言大概是形容词理解之后开始出的。作为家长,我跟你说所谓的强化物,你要提前使用。首先你要确定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你要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来设计,你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强化物。然后设置整个情景。那绝对不可以向驯狗一样啊,做完了我给你块薯片,这样不可以。这里我再举例子也是今天刚刚发生的就是我在这边教的一个家长,他问我。动词,挖,应该怎么教他想不出他除了那个挖沙子他其他想不出样本。然后我告诉他,你可以挖冰淇淋挖西瓜挖苹果。挖果冻。那么这种大概五六个样本了,那么他经历过这些事情之后,他才可以理解什么叫挖。
提问:
1. 您怎么看待强化物?
回答:刚才有家长问起这个强化物的事情,那么实际上强化物当然是需要的。那么我也不说强化物的种类了,反正零食啊,什么表扬啊,其实都算强化物,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在使用强化物的时候一定要强化物提前。比如说,我想测试一下孩子能不能听懂杯子,这个词汇。那么我给他泡奶粉的时候我跟他下个指令。我们喝奶了,你去把杯子拿来,我给你泡,孩子屁颠屁颠地区拿杯子。那么他是拿杯子的目的,是因为他想喝到奶。那么这是一个正常的一个情况。但是如果我换一种方式。杯子在哪里呀,他一指,真棒,我给你喝奶。那你们想一想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当然啦,这是具体操作上的一些技巧,就是怎么把dtt的原理到生活当中去,怎样去训练孩子的服从性和听从性,怎么抓取孩子的动机。这都是需要家长去学习和掌握的。
2. A:想问下孩子是理解才到认知,还是在认知基础上理解的?B:我儿子也是听不懂语言。例如,要出门之前叫他穿鞋子,他会去穿。但如果突然叫他拿鞋子,他不明白。
回答A:你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一个东西的你问他是不是理解,实际上这个理解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记得小时候,我外公给我煮鸡蛋。他问我
要甜的还是咸的,那么实际上,当时我是知道他问的是什么东西。就是两种味道嘛,但是两个发音我对不起来了,最后我说我要咸的。实际上我是想要甜的。但是通过那一件事情之后我就记住了。所以孩子是这样的,他会观察到某些声音。某些语言和某些特定的东西。同时出现。然后他会去试探我们的反应。他会去验证那关于这个的话我找篇文章发给你们上面是有提到。(备注:《还在'汉译英'给娃双语启蒙? 也许耽误了孩子都没发现》)
1. 例如怎样教孩子鞋子?
答:鞋子,你先考虑强化物。你要设计一些事件,这些事件里面,要出现鞋子。而且这些事件是要他亲身经历体验过。比如他喜欢出去玩,这个算是强化物 你可以说你把鞋子拿来。如果目标是包,你可以说你把包拿来我们就出门。那么第二个样本,要出门,你把妈妈鞋子拿来。你鞋子只给他一只,你把另一只鞋子拿来。你鞋子只给他一只,你把另一只鞋子拿来。在超市 你去拿双鞋过来。 给娃娃穿上鞋子。贴贴纸给画上的人贴上鞋子。妈妈要洗鞋子。你把鞋子拿来妈妈洗鞋子。
4.您提到的五层需求,怎样满足第一第二层需求。
答:当他的表达能力足够满足他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时候 。表达能力需要的前置能力是 听得懂 包括名词 形容词 动词 以及他们的组合运用.时间的概念 数量的概念、情绪的理解.
5.怎样教情绪
然后那个微信表情包,你可以搞一点贴纸。他就喔明白这个这个表情就是生气,这个表情就是高兴。然后,先让他学会看人的表情,但是呢,在这里面是这样,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能看到的真人的表情大概哭泣算一个。大笑,算一个。其他很多都是微表情,也不要说自闭症孩子,我们正常人能看出来的,其实不多的。
首先就是通过人的表情来。指认这个微信表情包的表情,让他知道啊,这个高兴这个事无聊这个事生气。这是……看表情那么第二部就是……通过逻辑来推导出情绪,比如说钱包丢了,应该是什么表情。吃冰淇淋,那个时候应该是什么表情。
在往回不是看绘本,比如说这个大灰狼第一页是什么表示应该是什么心情,配上那个微信表情包应该配上什么表情,第二页又是应该配上什么表情。因为一个主人公他在一个绘本里面他的心情肯定是有变化的。那么孩子,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就说明他能够通过。事件的发生来判断别人的。心情。那么这个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很有必要的技能就是。
这就叫在乎他人情绪,在乎他人看法,能够取悦他人。
配对的连接,没有什么关系的啊。我也不知道你说的配对是什么?如果是桌面上那种配对不连接是没有关系的。
6.数字与数量怎样教?
数字和数量,首先我们先教数量数字往后放。要教数量的前提是懂多和少的概念,就是形容词的多少他要能真正理解。
然后数量我们一般是通过选择疑问句先培养他数感。比如说你要两个葡萄干,还是五个葡萄干啊,他可能一开始不知道二和五是多少,但是通过这种方式他慢慢了解了二就是那么一堆堆,五就是更大的一堆。先让他建立这个发音和这个数量的关系。
那么这一步,我们叫做培养数感。然后我们再设计一些活动,比如说。那个点数。比如说抽扑克牌啊,抽到几我就给你几个葡萄干。掷骰子甩到几点就给你几颗花生。
那么通过这种有强化物存在的活动让他更加理解这个数量的含义。
再往后就是点数,点数这个能力培养大概也要分十几步。那我这里我就说不清楚了,你们要分得非常非常细,她才能做到按数取物。例如你说你给我。拿六个什么东西过来;你给我拿八根筷子过来,他就能拿过来就给我拿八根筷子他他就能拿过来。能做到这样,按数取物的能力就有了。
然后深刻理解数量之后再把数字搭配上去。那么再往后发展就是加减法什么的。
再比如说你要第几排第几格。你要看电视,比如说一个点播的电视,你要看哪个动画片,你要你要第几排第几个动画片。去超市,你要买哪种糖啊,是在第几排第几个的。这些就是说一些点数在生活当中的应用,这也是一些数量的样本。
先教数感再教数字,还是那句话。数感很重要,如果数感不会的话,你让
他点数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然后就是点数钱数的递推分解第一步,一字排开。从左往右,第二步,从上到下一条第三部把它排出居正。从左往右从从从上到下数第四部打乱。第五部。不许用手点了,用眼睛看,用眼睛去死。然后第六步,反正最后一知道打乱,然后用眼睛去数。然后说不要用手指指用眼睛看几秒钟就要把这个数字报出来。
哎呀,不是说每个孩子不同。我是说一个正常孩子,他的这个逻辑关系就是这样推导出来的。那你说他先认识的数字再学的数量,这也可以呀,这也正常啊。但是我告诉你一开始他认识的那些数字对他来说只是一个符号是没有意义的。数字一定要他理解的数量之后这个数字才有意义就不是一个符号了,那自闭症孩纸往往会痴迷于数字字母文字。本次所以在他没有理解数字之前,我是不赞成教他数字就是因这个原因。
7.问问关于问题行为。
问:儿子最近老喜欢脱裤子,特别在床上,他把裤子脱掉,再拿柔软被子裹住自己。
回答:问题行为是这样的,其实家长问得最多的就是问题行为,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问题行为都是因为他认知不足或者说表达不行引起的。那么在小的时候我建议就是说如果这个问题行为如果不影响到他自身的安全或者严重影响他人,我们就放一放。我们抓紧时间提升他的认知。那么一般来说,一个孩子,如果说认知程度好了他的问题行为会慢慢的消失掉。如果是大孩子的问题行为,那只能做ABC分析。他在发生这个问题行为的时候时间,地点人物,当时的环境。我们就是像私家侦探一样,只能抽丝剥茧的去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种问题行为,那只能是这个样子。我记得原来有一个老家长跟我说过一件事情。他说一个自闭症孩子,反正年龄也蛮大了,大夏天的去翻垃圾桶,每天垃圾桶搞得乱七八糟,然后别人不让他翻,他还打人。那这就有问题行为。后来就是说他观察了很久他才发现。
他这个前因那个孩子他喜欢看垃圾工人。就是把垃圾倒在那个垃圾车上,所以呢。他把那个垃圾箱里面滴的垃圾袋全部都扯坏,那么那个垃圾的环卫工人说他在收拾这些垃圾时候,比如说本来他只需要十分钟,那么现在他就需要半个小时。所以,如果说孩子大了他在有问题行为就我们一定要了解他的前因才行。
8.DTT合理吗?如果合理,在生活中如何使用该方法?
Dtt本身非常科学。但是在桌面上使用dtt 就犯了严重错误
桌面上是很难找到动机 很难有前因后果的 而这个 就是社会性
实际上我刚才说的 就是dtt。只不过设计的更完善 更生活化 也有人管这个叫net
但我觉得还是dtt的原理
孩子到最后 学会了 但是不知道该什么场合应用这个技能
如果是一张白纸的孩子 就是进行调整就可以 但是如果上过比较长时间桌面dtt的孩子 那就难说了 因为他的思维已经被搞乱了
说到底 我们干预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他有预判能力
智能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所谓的聪明,智慧,能力,又指的是什么呢?是预判力。
驱使一个婴儿不断发展智能的动力是为了获得更好的预判能力 从而更好地生存下去。
如果你说的dtt是桌面的话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 :,只会事倍功半。
孩子丧失了归纳的能力。绝大部分孩子本来没那么差的 都是教错了。 形成恶性循环。比如杯子。不可以问只能用指令去测试。每个指令都要有前因有后果。因为要喝水才去拿杯子 ,喝水是前因 ,拿来后喝水是后果。指令是测试他对杯子的理解和听懂。我认为是这就是dtt教学。发出指令 ,去拿杯子, 孩子去拿来了, 给予回馈, 然后喝到水了。 这是强化物结果。
孩子听不懂, 3-5秒等待后无错误教学
9.多让孩子体验生活,您是怎样做的?
所有的生活体验在我眼里就是一个个样本构成的。孩子的每一段行为 ,都是可以分解成一个个样本。当你们真正干预上道了, 就会发现干预自闭症是件反人性的事情。很多事情都很别扭。因为我们现在的思维和语言都是进化过的,而自闭症孩子是很难直接消化的。我们要降低到他们的程度才能做出让他们接受和配合的事情来。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更新于 2019-03-20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