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锋到底如何发力?是手的力越大笔画就越有力吗?
原创求泉斋书法2019-10-26 00:46:57
今天我们读两则古代书论: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是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若求古人笔法,须于下笔处求之。所有之法,全在下笔处,笔行后无法,无从用心用力也。——清·陈簠斋《习字诀》
这两则书论都讲到笔法的关键在于起笔处,那么到底有什么讲究呢?不懂笔法时,往往像写硬笔字,按下即行。懂了笔法后,才知起笔按下后,还须提笔调锋、发力。不提笔,笔锋是调不过去的,只会偏锋拖着走,力是泄的。另外,笔力遒劲,也需时时有提按才能实现。将笔锋压到底,似乎也有力,但是是僵力,而非活力。
老一辈说,两头见法,中段见力。见什么法?调锋之法,发力之法。行笔是一个互相联系、完整的过程,起笔没发力,中段自然无力。
所以,所谓笔法,讲到底是一个力学原理。但又并不是说,手用多大力,笔画就有多大力。如果是这样,那每一个大将军、大力士都是最杰出的书法家。事实上并非如此。一个大将军未必写出千钧笔力,但一个文弱书生却有可能,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力不蛮力,而是一种巧劲。就像道士用的拂尘,很软,但是会武术的人可以耍得像剑一样。原理类似。
如果理解了这一点,那么就能明白为什么笔法的关键在于起笔。古人强调取势,如何取势?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逆势,一种是侧势。逆势多在篆书、隶书中出现,侧势多在楷书、行草书中出现。但也并非割裂的,比如隶书中《张迁碑》、《鲜于璜碑》,赵之谦的篆书等就多侧势;行草书中,王羲之的《姨母帖》,颜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