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写堂堂正正中国字

----------- 记书法家宋吉林先生

与宋老相识,是在前年的平遥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上。

我早到几分钟,但见一位身着红色中式服装秃顶长发的中老年男子穿梭于会场,好像与很多人相识一样,互相打招呼,悄悄打听方知是定居京城的平遥籍书法家,和朋友戏谑一句:“此人骨骼清奇,超凡脱俗,与众不同,只是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大师……..”

本人这几年在文学圈内厮混,近朱者赤,各类书法家游走江湖屡见不鲜,追名逐利者有之,自卖自夸者有之,恶俗搞怪者有之,书坛乱象层次不穷,写字作文也如做人,良莠不齐,与其妄加评论惹人不快,何不一视同仁,不夸不骂敬而远之,远远观望,免得得罪人家,

所以从来不写有关书法方面的诗词文章。

接下来的场面让我大开眼界,宋老呈上舞台的一副作品惊艳全场。通篇56个不同体式的龙象征56个少数民族。作品主题突出,尽扬中华民族大团结之和顺与华夏腾飞之趋势,56个龙字,字字相同字字异,字字传统字字新,以其独特风格和内涵让平遥的县委书记躬身致谢,全场掌声雷动。

半年以后第二次遇见宋老,又是在平遥的一次商业活动上。哈哈,此人风采依旧,身边依然一群粉丝追随,会后,我被一影视圈的老乡邀请去“蹭饭”,吃饭小事,能结识平遥文化界名流也不虚此行。刚好宋老看见我,远远吆喝“走,中午和我们一起吃饭,今天平遥的著名企业家请客

席间我问:“宋老师,我一文不名,非官非商,你为什么那么一大群人中只邀请我来这里

宋老一字一顿的说:“我不问昨天你是谁,但我知道明天谁是你……….

这便是人称宋江大哥的宋吉林老师留给我的第一句话。

“好吧,宋老师,多年以后你绝对不会说你看走眼了…..

之后的一年多,我不分昼夜,拼命自学,终于在微电影策划和编导方面可以独当一面了,还陆续获得一些奖项。可是,福祸相依,正准备松一口气的时候,腰椎间盘突出症随之而来,人到中年,生活的压力和疾病困扰,让我不堪重负。各种恐慌失落排山倒海的侵袭而来,随后的病情加重,失业……..,那时的我,就像风一吹就倒了一样。

宋老师闻听此事,一个一个电话打来,给我联系京城的医生,说服我去京治疗。

心想宋老的朋友非富即贵,我算什么,先前还有个电视台的工作可以炫耀一番,现在什么都不是,一个走路还一瘸一拐的无业游民,所以多次找借口拒绝。

怎奈盛情难却,还是收拾行装去了宋老师家里。

接待我的是温柔贤惠漂亮的宋嫂子,家里还有一个调皮聪明的小外孙。

与宋老一家半个月朝夕相处,感慨万千。

天子脚下,卧虎藏龙。北漂,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的事,或许老夫聊发少年狂,抱着对书法艺术不懈的追求,特别是偶得朱熹墨宝,倾心研究多年之后,宋老在知天命之年举家乔迁京城,宋老有段自诩叙说当时情景:携儿带女,糟糠晓红,破釜沉舟,离乡背井,秃笔一支,行李半捆,漕运古镇,租房扎根,隐姓埋名,效法朱翁,餐宣数车,饮墨千升,卧薪尝胆,图强发奋,面壁七载,初露芒锋!”

我重新审视我所认识的书法家宋吉林先生。

直夫,本名宋吉林,山西平遥人,职业书法家、木刻工艺美术家。他自幼喜书法,临帖百余种。从欧阳询、赵孟頫楷体入手,继而习王羲之、苏东坡、黄庭坚、米芾、文征明、董其昌等人行书,后练怀素、张旭的狂草。他临摹的每件作品都浑然一体,字字刚毅雄特、体严法备,深得古人笔蕴。近年来他用篆、楷、行、草诸体写下《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长恨歌》、《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一部又一部长卷。为献爱心他曾捐出书法作品上百幅,2010年他用真草隶篆各体混合起来创作了丈二巨幅《百龙图》送给宋庆龄基金会,捐献出由56个龙字组合图文并茂的作品《腾飞》给地震灾区的百姓。2011年6月他荣获了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等10家单位联合颁发的“中国当代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同时在人民大会堂展示并赠送与会部委领导及嘉宾10幅榜书作品。

2015年春节前收到先生从北京寄回来的礼物,又闻先生参与多次公益活动,佳绩连连,还有书法作品刻镌刻于八达岭长城,心中敬佩,有次殊荣此乃平遥第一,山西第一,当即作词庆贺:

《一剪梅. 贺宋吉林先生书法镌刻于八达岭长城》

入木三分造化功,誉满燕台,今与谁同?

笔如箫管砚如琴,石上幽泉,风入青松。

泼墨挥毫戏海鸿,情系陶唐,腕底游龙。

书坛有我晋中人,留字长城,气贯苍穹!

宋老师对书法艺术的挚爱,到了忘我痴狂的程度,且字如其人,坦荡直率,仗义疏财。

有一次我无意间起宋嫂子说谁谁来过你家吗?

“来过,我家就像集贸市场,就没有几个没来过的人….

对于这个年过半百的家庭主妇来说,异地他乡,更希望是有稳定的收入,过儿女绕膝安享天伦的日子,可是,宋老,他一直在路上,书法这条路坎坷艰辛,有嫂子无怨无悔一路相伴,也是难得。

说来也是,宋老师家每天门庭若市,从全国各地来求字的人络绎不绝。

再看宋老师作品,虽真草隶篆皆工,但真正无人能敌,作为朱熹榜书的惟一传承人,宋老师可以说是尽得其遗风又自成一家。每书一笔,雄健刚毅,厚重遒劲。每成一字,金石气、庙堂气、皇宫气无与伦比,正气、浩气、霸气一应俱全。其依据晋商各地史上牌匾整理成《字号咏》。尽显晋商遗风,厚重历史,文化底蕴!最妙的是宋老师匠心独运,将此56个字,咏成七律。横,竖,正,倒,斜任意三字均可组成一字号牌匾。对于研究曾经称雄商界五百年,票号遍及全国的晋商“字号”文化,实在是难得的史料,更是数百年字号文化的积淀与精华!

《中华字经》原是郑州大学郭保华教授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专家们历时三年而酿就的科研成果,4000字无一重发。宋老师以榜书书写完成,用掉四尺整张500张,每张8字,每字一平方尺,共365米。

宋老的字自成一派,一横一竖铿锵有力,一撇一捺锋如刀剑,实属难得的精品。并以他特有的风格,赢得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青睐,很多出国访问的商人和学者都重金求字,作为礼品送给外国友人。

古有董狐直笔,今有古城直夫!愿朱熹八百年唯一传承人宋吉林老师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继续开拓进取独树一帜,将榜书文化发扬光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