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多元化发展
近几年,周边的同事、领导、包括家人,和我说的最多的就是专业发展。我理解的所谓的专业发展,就是立足于课堂,让自己有几节拿的出的好课;读教育理论书籍,让自己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这样的做法,在一个人的职业规划上来说,有着事倍功半的作用,教师只用三四年的功夫,便会在教育教学方面出彩。
可这样的教师,真的是课堂所需要,是教育所需要的吗?我看未必。
池昌斌老师《另一种可能》的第二章“以野长的方式”,以自述的方法讲述了他自身的成长:他毕业那年被教体局分配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学校教学,开始没有炊具,在小镇上那个老板抠着眼屎就和面餐馆里连续吃了一个月的面,吃到看到面条就想吐的时候,好在工资发了下来,购置了一套炊具,有了自己做饭的地方。身处异乡,躺在床上,看着烛光摇曳,心里不免五味杂陈,思绪万千。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因为没有太多的束缚,教师以野长的方式生活着,他们自由、舒适、以自己的方式独特的生活,夜半结伙炖醉鹅,去某家喝的酩酊大醉倒睡在路边的麦秆堆里,这样自由奔放的生长,让这群教师总是有出其不意的新创意,被学生深深的喜爱。然后池老师通过阅读、越读,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认知面,让自己有了深的文学底蕴。他还做广告设计,让自己有了跨思维和跨界的成长。
教师是需要成长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看到池老师的经历,我想到了自己刚毕业的时候。那时县城的毕业生都要回偏僻的农村学校工作,18岁的我刚师范毕业,父母为了让我有依靠,就主动让我申请去北舞渡一个偏远的、小的农村小学,因为有一个亲戚家是那里的,最起码一日三餐可以解决,每周五下午3:30还有一趟去县城的班车,虽然每周都拥挤在污浊的空气里,但好在不用转车,这也是让我父母放心的地方。
但即使每周可以回家,每日有亲戚陪伴,我还是每个晚上都会想念我的父母,在那个没有手机只有固定电话的时代,我不可能当着同事和亲戚的面向家里诉说我思念的情绪。特别是在深秋的雨夜,我独自住在一个院子里,听着房顶滴滴答答的雨声,还有窗外呼呼的风声,大铁门不停的发出哐哐的声响,只有在实在熬不下去的时候,才迷迷糊糊的入睡。
好在三个月之后,我被调动到现在的学校。现在想来,那时的我是稚嫩的、丝毫没有成长的意识,90个日月交替,90个夜晚在孤独和悲悲戚戚中度过。虽然努力永远都不晚,但那些虚度的光阴,岁月会记得,它总会在你以后的许多个日子啪啪打脸,即使奋起直追也让你觉得不及某人。
读书,无疑是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方式,阅读专业书籍,更能加速教师课堂方面的成长。但是教师更应该触及更多领域的书籍,包括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等。因为教师的生活总是学校、家庭,单一的社交平台和思维方式具有极强的片面性,缺少理性和包容性,老师或许在课堂上不够精通,但他一定要知道很多,知道的多才能在课堂上有多元化的展示。反之,教给学生的是呆板的学科知识,没有丰富多元的知识体系。相比较而言,一个谈吐幽默、知识面广、兴趣广泛的老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欢。
不仅是在工作中,教师阅读的局限性往往让教师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中,我一个要好的朋友曾经和我谈到这样的话题:“教师是很容易认出来的,即使刚见面无法辨别,在交谈了几句之后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其教师身份了”。我问其原因,他说:“教师谈论的话题很单一,总是学校和孩子,很少有其他领域的内容。还有一点就是教师群体容易较真,总是把别人的一句玩笑话当做正经话,让人感觉无趣”。
形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与教师单一的生活和社交方式有关,更和教师的阅读习惯息息相关。领导要求读的大多是教育类书籍,更何况这个社会越来越浮躁,捧着书的人越来越少,教育读书人的人,忙碌的不读书,已经成为常态。在这样闭塞和单一的认知环境里,教师的身份很快被确认,就不奇怪了。
教师要多元化发展,教师应该融入社会,而不是教育围墙内一种封闭的群体,世界是多元化的、社会是多元化的,我们要培养的更是多元化的人,这就更需要教师主动的走出去,接触更多行业的人,对不同职业有多元认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孩子对社会、对生命有更加理性和多样性的认识。
一个钟爱QQ联系的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