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正名计划(上):请叫我皇帝陛下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的一天,朱棣正坐在奉天殿的宝座上,不久之前这里还属于他的侄儿——建文帝朱允炆。随着历时四年之久的“叔侄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建文帝输掉了一切,包括他的皇位,就连朱允炆自己都是下落不明。

今天的奉天殿格外吵闹,满朝文武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因而请求朱棣为了天下苍生,不辞辛劳,登上皇位。朱棣本人也倒是有此意,正准备上位时突然一位大臣站了出来对朱棣说道:“殿下就这么急着继位吗,难道不打算去孝陵祭拜一下吗?”这句话犹如当头棒喝,一下子将飘飘然的朱棣拉回现实,朱棣立即表示当然要先去祭拜孝陵,马上立刻的那种。

一、合法性的困扰所谓孝陵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的陵寝,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大权在握,整个帝国全在他的掌控之下,无人敢不服。而现在朱元璋已经死了好几年了,人走茶凉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在皇帝身上,因而在皇位和谒陵之间朱棣果断选择谒陵。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更多的是为了表明一种态度,至于是什么态度,我们先按下不表。而那位提醒朱棣的大臣也不是一般人,他就是后来名噪一时的三杨之一的杨荣。

明孝陵朱棣是造反起家,那么朱棣为什么要造反?往小了说是为了避免建文帝的迫害,毕竟当时那么多藩王都已经被大侄子干掉了,不出意外很快就到朱棣了;往大了说是为了夺取皇位,这里面也离不开姚广孝等人的撺掇。这是朱棣起兵的真正原因,但这种理由上不了台面,所谓“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所以朱棣有自己的一套说辞,就是所谓的“奉天靖难”,朝廷里面出现了像黄子澄、齐泰这样的奸臣了,建文帝被他们蒙蔽了,作为正义的使者朱棣要起兵勤王匡扶正义,道德的制高点必须抢占。最后朱棣打下南京城了,按照成王败寇的定律,朱棣说的什么都是对的,他确实是为了起兵勤王、一心报国,避免老朱家的江山被奸臣祸乱,这些都没问题。但所有这一切只能说明朱棣的起兵是没有问题的,但没有一条理由表明朱棣打下南京城就能做皇帝了。朱棣刚到南京的时候和方孝孺有一段对话,方孝孺问朱棣你是来干什么的,朱棣说我是来学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孝孺又问那成王呢,朱棣回道成王自焚了,方孝孺再问那成王的儿子和成王的弟弟呢,朱棣自知没趣,只好回了一句,这是我们老朱家的家事,先生你就别再问了。方孝孺与朱棣的谈话点出了朱棣当皇帝最大的一个问题——合法性。建文帝是朱元璋指定的皇位接班人,正统地位无可撼动,这一点就是朱棣自己也承认的。四年靖难之役期间,朱棣尽管列举了朝廷的许多过失,但从来没有否认建文帝是正统皇帝,或许朱棣当时也没想到自己能赢,想给自己留条后路,要是直接称呼建文帝是“伪皇帝”,一旦朱棣战败,肯定是死路一条。好,那么问题就来了,从双方的身份来看,也就是说靖难之役是皇帝与藩王之间的战争。如果皇帝赢了,那就是平定叛乱,如果藩王胜了,那就是清君侧。战争的结果是第二项,朱棣掌握了解释权,此事被定义成“清君侧”,朱棣对自己的定位是周公,朱允炆是周成王。但周公就是周公,根据历代以来的包装宣传,他可以独揽大权,甚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从来没有听过周公干掉成王,自己就能登基做皇帝的,那样性质就变了,不是周公了,而是王莽了。

《大明风华》建文帝剧照朱棣想当皇帝是吧,简单,承认自己就是造反,什么诛杀奸臣都是扯淡,反正建文帝现在也死了(朱棣认定),朱棣拳头最大,谁敢反对就灭了他。但这样不行,因为皇帝的脸面很重要,说糙一点就是当了那什么,还得立牌坊。再说了,因为拳头大就可以当皇帝,那是不是有其他藩王能干掉朱棣,也能当皇帝啊,所以继位的合法性很重要,不然会造成皇位的不稳,甚至连明朝的大臣都会看不过去。

二、请叫我皇帝陛下建文帝“三人智囊团”中的黄子澄就曾对朱棣继位的合法性表示质疑和反对。靖难之役后期,黄子澄奉命在外地招募勤王军队,南京陷落后朱棣派人将黄子澄抓到南京来,并亲自下场进行审问。黄子澄作为建文帝的心腹,他的态度在建文帝旧臣中有风向标作用,所以朱棣很希望他能服个软,别像方孝孺一样那么犟。但没想到黄子澄当着朱棣的面一口一个“殿下”,皇帝应当被称为“陛下”,黄子澄公开表示自己只知道朱棣凭借武力打赢了仗,但自己不知道朱棣已经继位当皇帝了,表明他只承认朱棣是一个藩王,绝不是皇帝。并且黄子澄还特别恶毒地咒朱棣说:“殿下您本人不守祖训,做出这等为逆之事,不错你现在是大权在握了,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开了这个恶例,恐怕你的子孙后代会以你为榜样哦。”这一下子就戳中了朱棣的痛处,要知道朱棣虽然自己靠造反起家,但是他最怕的就是自己的后世子孙也学自己来个“靖难”。到了这个时候了,本来想好言相劝的朱棣也坐不住了,脸色大变,直接呵斥黄子澄道:“我能当皇帝是有天命保佑的,哪里是你这种小人能够议论的,我听说你还打算去海外搬救兵啊?”

《穿越时空的爱恋》黄子澄剧照他不说这个还好,一说这个黄子澄更激动了,对朱棣所宣称的天命无情驳斥。黄子澄表示,什么是天命啊,元朝末年,民不聊生,你爹揭竿而起,救斯民于水火,这个叫天命;殿下英勇无比,你爹当年派你镇守北疆,拱卫大明,你好好干,这就叫天命。现在你带头起兵造反,推翻合法皇帝,这就是逆天而行,我黄子澄要是真去海外搬救兵,引狼入室,这不就跟你一样了吗。一番话说下了,搞得朱棣哑口无言。黄子澄是铁杆建文党,他这么说不奇怪,那一般的大臣怎么看呢?还是刚进南京那会儿,朱棣刚专门下旨征召大明开国功臣诚意伯刘基(即刘伯温)的二儿子刘璟入京。可能是因为刘基威望很高,朱棣希望他的家族能够带头,在群臣中做个表率。结果刘璟直接说自己生病了,来不了,您另请高明吧。朱棣一怒之下直接派人把刘璟从他老家给抓到京城来,刘璟本来就不想来,结果被强迫过来,心情可想而知,在觐见已经登基为帝的朱棣时,仍称其为“殿下”,拒绝称其为“陛下”。并且还给朱棣放了一句狠话,那就是“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得,这比黄子澄还直接,朱棣最讨厌别人说他篡位,这句话可以说是彻底戳中了朱棣的痛处,于是刘璟就被下狱了,朱棣打算好好审审他,但没想到刘璟也是一个宁折不弯的人,就在狱中自杀身亡了。朱棣本来召见刘璟是想千金买骨,在群臣中起个表率作用,结果鸡飞蛋打,还落得个迫害功臣后代的罪名。

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从上述的两件事便可看出,朱棣虽然夺得了皇位,但是其继位的合法性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朱棣本来也知道这个问题,所以在进入南京城后就开始采取行动了。还是拿靖难之役来说吧,朱棣当初起兵之际曾打出“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要知道这个口号可不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这是根据姚广孝的建议,朱棣援引朱元璋所下令编撰的《皇明祖训》中的内容。

用爷爷来压孙子,体现自己起兵的正当性,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曾经考虑到如果朝中出了奸臣,而天子无法制约的特殊情况,所以他《皇明祖训》中写道:如果朝廷中出了奸臣,而且中央已经没有力量纠正了,这种情况下皇帝可以下密诏给各地藩王,让他们起兵进京勤王。朱棣当时找这么一条理由就是随手翻的,但当南京真的被打下来以后,朱棣发现自己这个理由中有一个漏洞。《皇明祖训》中是规定藩王可以起兵勤王,但是是有着十分严格的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要有“天子密诏”。很显然朱棣起兵的时候并没有“天子密诏”,或者说他当时没想到自己能赢,忘了伪造一份了,所以他起兵的合法性也是有漏洞的。但后来朱棣要继位了,就得严谨起来了,手下的参谋发现了这个漏洞,正所谓“亡羊补牢未为晚也”,那就修补吧,于是朱棣在其即位诏书中直接将朱元璋的《皇明祖训》给改了,去掉了起兵程序中需要的“天子密诏”这一项,也算是对自己起兵的合法性进行进一步确立了吧。但说了这么多,到目前为止只是解决了起兵的合法性,当皇帝的合法性还是没能树立起来啊,依然是任重道远,所以还得接着来。朱棣做的第一步叫做立人设,在朱棣进入南京城的同时,建文帝在皇宫中放了一把火。那么朱棣赶忙派人去救火,但是晚了人没救到,只发现一具焦尸,至于这具焦尸是不是建文帝本人,反正朱棣觉得尸体就是建文帝。这里主要说一说朱棣看到尸体后的表现,朱棣也不怕烫、也不嫌脏,抱着焦尸就是一顿嚎啕大哭,一边哭还一边说:“你这个傻孩子怎么这么想不开啊,四叔来是帮你的,你怎么就做了这种傻事啊。”紧接着便下令厚葬自己这位已经烧焦了的侄子。可以说朱棣通过这些行为把自己完美地塑造成了一位“慈祥”的叔叔,似乎刚才的大军攻城和之前连续四年的互相厮杀都是假的一样。朱棣通过这么一番举动是想要撇清自己弑君的责任,毕竟通过弑君当上皇帝是很不光彩的。当然别看这里演的这么有情有义,后面朱棣为了塑造自己的正统性,毫不留情面打压朱标、朱允炆一系,这就是后话了,只是不知道那时朱棣想起当年抱着尸体痛哭的场景会不会感觉有点膈应。然而仅凭这一点就想把自己继位的合法性给确立起来,那是远远不够的,朱棣自己也清楚自己要确立继位合法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想合法登上皇位还得接着演,不过演戏这种东西啊,不能光有演员,朱棣自己一个人演得再足,那也是个独角戏,不热闹,所以还得有捧场、叫好、鼓掌的。这个时候呢,就轮到朝中大臣们上场了。前面说了,朝中虽然有像黄子澄、刘璟这种耍大牌的,但这毕竟是少数,识时务者为俊杰,天下现在尽在燕王手中,大臣们也看得明白,只要我们的荣华富贵能保住,你们老朱家谁当皇帝不是当啊,既然老大要配合那就配合吧,谁还不是个演技派呢。

于是啊助演就登场了,助演呢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和朱棣一起打天下的靖难功臣们,像姚广孝、朱能、丘福等人,这一派属于从龙功臣;另一派则是投降于朱棣的“建文旧臣”们,其中以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作“中外一人,中流砥柱”的建文朝兵部尚书茹瑺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夏原吉、蹇义、杨士奇、杨荣、杨溥、解缙等人。靖难功臣们的动机很好理解,毕竟他们是跟朱棣绑在一条绳子上了,可谓一荣俱荣,所以他们需要通过拥立朱棣继位来消除自己“以下犯上”的罪名。而建文旧臣则需要通过确立朱棣继位的合法性来避免自己被指责为“卖主求荣”。那么两派之中哪一方的表演最卖力呢,当然是建文旧臣们,靖难功臣已经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功绩,至于拥戴朱棣登基,这个属于锦上添花。而建文旧臣们则不一样,靖难之役的时候他们谁没在朝廷上唾弃过朱棣,现在虽然朱棣接受了他们的投诚,但难免心中会有芥蒂,而且靖难功臣派肯定打心眼里看不起他们,所以必须通过拥戴朱棣继位来争取主动权,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要说建文帝的旧臣办起事来就是快,在朱棣刚进入南京城的当天,茹瑺便带领着群臣进行劝进,以“国不可一日无主”的名义请求朱棣赶快登基称帝。这阵仗连朱棣都被吓了一跳,建文帝刚死自己就急着登基,传出去太难听了,所以朱棣对此表示推辞。朱棣一拒绝,建文帝的旧臣们就有些纳闷,朱棣这是什么意思,要试探咱们吗,还好有聪明人一拍脑袋想了起来,做皇帝不是去菜场买菜,拿起来就走,这得有一套流程,叫“三辞三让”,一次就答应的显得太猴急了,所以咱们还得接着来。于是紧接着到了第二天,诸王和文武群臣一同上书朱棣,请求他顺从天意即皇帝位。到这里朱棣的登基就被换了一个概念,就是顺应天意,言下之意就是建文帝是不顺天意的,要不然怎么被赶下皇位了。朱棣一看这按照流程来了,大臣们很上道啊,那就走起吧。于是朱棣再次拒绝,并且表示自己的本意只是替国家除去奸凶,做周公那样的人,至于皇位,对不起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所以各位还是另请高明吧。对于朱棣的说辞,诸王和文武群臣们也知道就是说说而已,于是这些王爷和大臣继续劝进。劝进得再换套说辞啊,这次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朱棣是太祖皇帝的嫡子,而且是现存儿子中年龄最年长的,按照朱元璋的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棣不光是“嫡”还是“长”,简直再合适不过,从嫡长两个角度来劝进,可见这个时候诸王和群臣就已经开始在确立朱棣继位的合法性了。但是朱棣对此再次表示拒绝,于是在第三天继续劝进,不过换了一批人,由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武将们来劝谏。这次这些大将们以“天命”角度来宣传朱棣继位的合法性,认为朱棣自起兵开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凭借十万人大败朱允炆百万大军,堪称奇迹,如果不是上天保佑的话,实在想不出还能怎么解释。不过朱棣觉得火候还是不足,于是再次表示拒绝。到了第四天由诸王再次上表劝进,结果又遭到朱棣的拒绝。但是在诸王劝进被拒绝之后,文武群臣并没有表示退却,而是在诸王劝进的当天再次上书劝进,结果朱棣再次表示拒绝,并声称要从明朝的王爷里面选一位才德俱全的王爷来继承皇位。早前诸王已经劝进过朱棣一次,广义上来讲明朝的王爷都有一定的几率继承皇位,但他们既然都已经上表劝进了,就表示他们已经放弃了这个权利,而朱棣依然要从王爷中选,只能说明他在试探。于是,大臣们再次老调重弹,从天命和嫡长的角度入手来确立朱棣继位的合法性。那么到这个时候大臣们已经劝进了五次了,朱棣也已经辞让了五次了,远远超过之前那些皇帝禅让时的“三辞三让”了,如果再次辞让那就太假了,等于拿天下人当傻子耍着玩一样。

《大明风华》姚广孝剧照到了第五天的时候,朱棣打算即位了,这时候我们前面所说的杨荣就跳出来了,对朱棣说你要不要先去拜拜你爸妈的陵寝啊,使得朱棣恍然大悟,推迟了继位的典礼。那么杨荣的话为什么能够改变朱棣的行动呢?杨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殿下是先祭拜皇陵呢?还是先登基称帝呢?”通常来说皇位的交接都是在老皇帝死后,新皇帝登基,也就是所说的灵前继位,那么刚刚死去已经朱棣刚刚为其发丧的皇帝是谁,不是别人,正是建文帝朱允炆。也就是说如果朱棣选择先登基称帝,那么他所继承的皇位就是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那么之前文武群臣和朱棣为塑造继位合法性所做的种种努力都白费了,叔承侄位本来就从大义上说不过去。但是如果朱棣选择先去祭拜皇陵,那就代表着朱棣所继承的皇位是来自朱元璋,与建文帝没有任何关系,而从朱元璋那里继承皇位,再加上群臣之前所宣传的“嫡长”和“天命”就使得朱棣继位的合法性进一步得到加强。因此,在听完杨荣的这句话后,朱棣迅速调转方向去祭拜明孝陵了。就这样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先是祭拜明孝陵,在祭拜完之后便前往奉天殿正式登基称帝。未完待续…

更多明朝历史故事可见于时拾史事的《一看就停不下来的明朝史》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