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景泰蓝鉴定的几种方法,你掌握了也会成为专家
景泰蓝可谓中华民族多种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铜胎制作涉及到青铜的冶炼、锻造技术,釉色制造涉及玻璃的熔炼技术,掐丝阶段涉及金属的雕刻、镶嵌技术及宝玉石的镶嵌技术等等。
西方人为什么知道景泰蓝重要呢?西方人进入紫禁城一看,凡是重要的大殿里摆的全都是景泰蓝,有成对的鼎式大香炉、大仙鹤、太平有象等等,还都是大件的景泰蓝。而当时清宫确实有严格规定,对景泰蓝非常重视。比如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宫里吃年夜饭的时候,只有皇上的御宴桌上几乎都是景泰蓝的餐具,底下的陪宴桌全部都是瓷器和银器的餐具。由此可见,景泰蓝在当时宫廷中的崇高地位。
景泰蓝的制作工序大致分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7道,小的流程共有108道。而每一道小流程,又分为很多个细节。
珐琅,在我国古代又被称为"佛朗""发蓝",因为制作工艺不同,珐琅的品种也很多,例如掐丝珐琅,画珐琅和透明珐琅等等。而我们所说的景泰蓝就是指的"铜胎掐丝珐琅"。掐丝珐琅的工艺并非我国本土工艺,而是在元代从阿拉伯传入我国的特殊工艺。经过明朝和清朝两代的发展,这项有着异域风情的工艺有了非凡的成就,在我国一代代匠师的钻研之下,景泰蓝成为我国工艺美术的"四大花旦"之一。
种种迹象表明,珐琅在我国的工艺中运用已久,可是一直到明朝景泰年间,才真正走上了繁荣的道路而已。
明代的景泰蓝作品款识大多书写在器物底部或边沿,常见的有“大明景泰年制”、“景泰年制”、“大明景泰”和“万历年制”等。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明朝景泰年间,当时的御前珐琅作将元代,明早期的非常漂亮的器物改型,并加上“景泰年制”款。
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并且无砂眼,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但不及明代的文饰生动,镀金部分金水较薄,但金色很漂亮。这一时期也开始出现了利用历代文人名画掐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