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瓷器轧道工艺辩析
玩瓷器多年对乾隆时期创烧的轧道工艺似乎并不清楚。本想通过网络找些资料,看来也是白费力气。虽然网上关于乾隆色地轧道的图片不少,但是真正入眼的并不多见。严格来讲这些图片所表现的不应该叫轧道工艺,贴切的说是浅浮雕工艺或叫阴刻纹工艺。这种工艺从陶器到瓷器历代都有。只要制瓷艺人有绘画功底,用刻刀或者划针都可以做到。而乾隆爷所创烧的轧道工艺,据说从道光之后就已经失传。而且此工艺仅在宫中造办处烧制,景德镇窑址考古,没有发现一片这种残瓷碎片。 X
这几年有人说:96年之后这一工艺被景德镇艺人攻破,没见到实物不敢乱说话。如果是网上的图片,所指的粉彩底釉阴刻纹工艺,那就更加使人误入歧途。因为,本人过去也曾把这种阴刻纹工艺当作轧道工艺。为此我专门在某收藏网,上传一件写乾隆款的红釉粉彩阴刻纹瓷器,(如图)说是光绪仿乾隆的轧道工艺。认同的藏友不少,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看来大家对这种粉彩底釉阴刻纹工艺,已经当作轧道工艺,且认可度趋于一致。当然了这也不能怪藏友。首先专家学者们就把这种阴刻纹工艺说成是轧道工艺,普通的藏家哪有见到真正的轧道工艺瓷?如果说这种阴刻纹工艺就是轧道工艺,那道光之后就失去这一技术,又何来光绪朝仿制?况且这种阴刻纹工艺并不是很神秘的技术,又何来至道光之后绝迹一说?再就是从“轧道”一词中也看不到有刻划之意呀?
那么究竟有没有这种工艺?答案是绝对有。只不过今天的专家和藏家没见过真正的轧道工艺,把阴刻纹工艺误解成传说的轧道工艺!毕竟它们之间的区分也就是工艺上的区分,和表现在细致入微上的区分罢啦!那么景德镇96年所解密的轧道工艺,估计也就是这种阴刻纹工艺。实际上他们根本就没见过真正的乾隆轧道瓷,何来破解一说?景德镇所见到的实物均是简单的阴刻纹工艺,无非是掌握了釉面干湿度刻划技术,对传说中的轧道工艺理解肯定有误。这一点笔者认为;只要细看这种历代都出现过的阴刻纹工艺,绝不是乾隆爷所创烧的轧道工艺。因为,轧道工艺的复杂程度绝不是我们今人所想象的简单。也许今天笔者提出这个观点有点武断,想推翻专家和众藏友已经形成的共识很难!但是笔者还是要说出来,因为研究瓷器不能信口开河误导后人,既然历史上有这种轧道工艺,就必须对它进行辨识。千万不要因为乾隆粉彩的底釉出现有 阴刻纹就认为是扎道工艺!假如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种工艺历代都有,有些出现在单色釉上,有些出现在彩瓷的底釉中,只要是瓷器收藏爱好者可能都见过这种工艺。那么乾隆轧道工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
笔者认为轧道工艺与阴刻纹工艺,表现的效果区分不大,很容易混淆。只不过是轧道工艺非常精细规整,绝不是用针状物手工刻出来的。而阴刻纹工艺,相对轧道工艺要简单和粗糙一些。这是因为手工在半干不湿的釉面上刻划出纹饰,需要娴熟的技艺和短暂的时间限制。而复杂细致的纹饰需要占去很长的时间功夫,有可能很多天也不能完工,对于釉面的干湿度更无法长时间保持不变。这个难题恐怕永远也无法破解。如果釉面已经干透再去刻划,似乎会影响到纹饰的流畅与规整,且刻划的纹饰深浅也不好掌握,有可能划进胎骨。但对于很多小件的珐琅彩和粉彩中的简单纹饰,艺人只要有过硬的技艺功底,完全可以用针状物完成这种阴刻纹工艺。如果是大件或者纹饰复杂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也许就是乾隆时期所创造的轧道工艺才能来完成。笔者理解的轧道工艺,绝非是人手工刻划,它应该是轧出来的规整纹饰。具体如何操作笔者也不知道,只能瞎猜。因为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精美规整的纹饰,必须是一次轧道成型。否则,人工在釉面不干的短时间内刻划,是达不到也无法完成的。但是,这种工艺究竟使用的什么用具,笔者也来个大胆猜想,这是从老式的复印机的滚子上得到的启发,试想用做好的滚动用具,在上面雕刻出需要的阳纹饰,在未干的釉面上滚轧出阴线,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但至于这个用具是用何种材料做成,在釉面上需要的力度多大,没有实物和实际操作过,只能臆想。如果景德镇的艺人感兴趣不妨也来一试。笔者期待景德镇,能在大件上做出复杂的轧道纹饰,再说破解轧道工艺也不迟。
一家之言,欢迎提出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