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零售这个词,谈义乌的转型为什么会这么难?
义乌这座被称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的城市,近年来一直在努力引导转型。从商贸立市到电商之都,再到“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口号的变化是一种政治宣示,但,真正的转型却不像喊几句口号这么容易。中国的经济一直在向上在步入深水区,义乌的市场也在努力转型,但转型的节奏要跟上经济的发展速度与变化,似乎远远不够。尽管在网上在媒体上说,义乌不行了,经济下滑了,被一些当地人理解为唱衰义乌,事实上,如果从另外一个出于热爱想让它变得更好的角度来观察,一切也顺理成章。只有正视问题方能解决问题,如果对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又与掩耳盗铃有什么两样,吃亏的终归是自己,是热爱这座城市的人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
本次不想深究经济发展规律,只是从“运营”的角度,观察义乌市场转型中存在的“名词”性问题。义乌市场一直以来都是以集散中心为出发点的,简单而言就是贸易渠道,再说直白点,就是销售通路。在电商兴起以前,商人需要通过市场来进行采购,在电商兴起以后,采购商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省去更多找货麻烦,至少联系起来比较方便,从本质上而言,电商对市场的冲击,除了零售以外,批发的生意该怎么还怎么做?换句话说,如果说互联网对实体市场有冲击,那只是转换了贸易方式,同时,让采购商来市场的次数减少了,但采购存量仍然存在。至于说到义乌市场的采购商越来越少,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在互联网未兴起之前,商贸流通赚得更多是信息差的钱,还只拘泥于一地,而互联网打破了区域限制,所有的供应商都会被放置在全球范围内供筛选。当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供应商,这对义乌这种换手的市场就相应的出现了问题,这种问题本质在于,当你只是经销商或代理商,你就无法与真正的生产制造商去一决高下。义乌的问题在于,习惯了做经销商和代理商却没有与时俱进的学会去做生产制造商,这是它发展过程中最为吃亏的。当然,政府有责任,但最大的责任在于市场商户,他们太习惯于赚这种转手的快钱了,反倒对生产制造不怎么上心。
而经济规律所揭示的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如果变得更强,除了金融和贸易这些手段之外,能支撑金融和贸易的,往往是制造业,换言之,制造业是发展的根本。
现在我们回头看一下义乌市场,义乌市场以贸易为主,无论是过去的实体市场,还是现时口号“电商之都”,都是在做流通。当互联网兴起以后,流通中最重要的信息变得容易获取,也就意味着依赖于“信息差”所带来的竞争加剧或者说提高,就是提高了竞争的门槛和力度,对于义乌市场而言,你一个代理者或者经销商,怎么去跟一个生产制造商去竞争?
在义乌,商业的敏感性很强,比如互联网的很多热词在义乌流行很快,像“新零售”、“直播”......就有很多公司打着新零售和直播的旗号在抢占市场,人们热衷于做贸易,赚快钱,毕竟比生产要来的容易得多。但有一点,当所有人都关在不透气的房间里,都在埋头做贸易做流通却忽视了市场本身是服务于配套于生产制造的,当制造不强,市场的竞争力便自然下降这个规律,危险悄然逼近。小到城市大到国家,其竞争的基石都是生产制造能力,而所谓的金融与贸易,都是为生产制造锦上添花的。
说回新零售这个名词,我发现在互联网上关于该词的解读五花八门,但依我有限的认知与运营实践,所谓的新零售,要做的永远都是物美价廉,这是对产品本身的要求,物美价廉的背后,比拼的除生产制造能力还有供应链管理能力与设计研发能力,这都用来支撑生产制造。而对贸易商或流通商而言,贸易或流通的目的,除了找到精准的客户,还希望其是优质客户,以最大可能的提升利润,这是通常情况,但在义乌市场里,多年的批发流通心态,这一点已经很好解决了,就是说,市场商户,基本上有钱就做,对利润的追求并不一定最高,只要有订单就好,这种心态不错,唯独忽视的就是自己从代理商销售商成为制造商,大家都讲华为优秀,却没有走上华为的路。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走上这条路上的公司都能像华为一样,至少,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现在,我想总结一下本文的观点和看法:第一,义乌市场的转型难,难在市场商户的经营思路,没有适时的意识到,产业竞争的本质不单纯是贸易和金融,更重要的是生产制造能力,你生产制造能力上不来,市场的发展就不具备可持续性,这一点,广东和江苏一直没有大型市场市场,既是不幸也是幸运;第二,如果站位小一点,就是金华大市范围内,未来有竞争力的城市,可能不是义乌而是永康,这与永康的制造业相对强有很大关系,当然,这里也有前置条件,那就是必须加大对产业结构的继续升级与调整,以保持生产制造能力上的相对优势;第三,对于层出不穷的互联网名词,不仅要解读表象更多是解读本质,深刻的理解远胜于勤奋的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