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书法家 」——王博如
王博如 男,甘肃庆阳人,1966年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夏书法家协会理事、宁夏文史馆研究员、银川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入展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首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提名、首届敦煌书法篆刻展、宁夏第六届书法篆刻展二等奖、宁夏第七届书法篆刻展三等奖等。2012年结业于中国书法家协会西部新秀行草书研修班。
博采精学 如琢如磨
——王博如和他的书法艺术
李进祥
认识博如兄,已有二十年了。当时,我在同心一所学校任教,他在同心开一家装潢部。虽说都在一个县城,但我教书,他开店,本没有多少交集。可博如跟其他开店的不一样,一边做生意,一边练习书法,写得一手好字,与同心几个写字的人经常在一起。我那时也学着写字,就与他相熟了。
博如当年的字已经颇有些气象:柳公权的底子,王铎的形貌,结体刚劲,行笔流畅,有了劲健魁伟的体格;笔墨上也受了王铎涨墨法的影响,墨色浑厚,浓重淋漓,有了雄放恣肆的神态;布白上也讲究繁简、疏密、奇正,有了错落有致的艺术效果。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多次展览中入展、获奖,还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许多人都向他求字,他也总是不吝笔墨。我也有幸得到过他的几幅墨宝,欣赏之余,也有些想不通,一个书没念成的生意人,竟然写出这样的一笔字来。
慢慢地我了解到,博如老家在甘肃镇原,那里素有“书画之乡”的美誉。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文化底蕴深厚。陇上曾出过不少笔墨大家和丹青妙手,尚书作画之风盛行不衰,迁延至今。博如因家贫辍学,学业不成,但受这块土地上崇文尚艺的气息浸染,钟情艺术,酷爱书法。辍学以后,他开了家装潢部,一边装潢工艺赚钱养家,一边刻苦临帖习字养梦。按他自己的话说,是一边放羊,一边捡柴火。博如常常满口陇上土话俗语,话虽俚俗,但他人不俗,字也不俗。博如心灵手巧,做出的装潢工艺品销路很好。他也头脑灵活,很有做生意的天赋。但他的生意并没有做大,多年前一间店面,到后来还是一间店面,倒是书法却越写越好了。套用他的话说,羊没放饱,柴火却捡满了。
博如自己却一点儿都不满足。在参加了几次省级书展之后,他才看到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书法高手比比皆是,真的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他明白了,在一个小县城独领风骚,有如井底之蛙。要想书艺进步,必须有更大的平台。他毅然把开得红红火火的店铺关了,举家搬到了银川。首府人多,竞争激烈,生意并不好做,他一边惨淡经营着店铺,一边苦心经营着书法。他从王铎上溯,开始临学米芾。几年下来,他领略了米芾书法的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书艺精进,书风大变。再看到他的作品,又有了新的气象:结字更加舒展俊逸,用笔更加酣畅淋漓,布局更加率性自如,尤其是,笔墨线条兼顾细节,章法笔势有了气韵,尺幅之间有了意趣。至此,博如的书法作品趋于成熟,几次入选全国性的书法大展,连续获得省级奖项。他本人也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宁夏书协理事,并先后任银川市书协副秘书长、副主席。
入了国展、获了奖项、任职书协后他更加努力研习书法艺术,褪尽了年少轻狂,变得沉稳了,也悟到了书法的真谛。他开始学习文征明,用文征明的温雅消磨自己的火气;他开始遍读古帖,用髙古的拙朴化解自己的机巧;他外出进修学习,补充书法理论知识的欠缺;他阅读经史子集,用传统文化滋养自己的书卷气。更重要的是,他从宁夏书法前辈那里得到了精心指导和教诲,从区市书协领导那里得到了肯定和鼓励,也与书法同道之间互相切磋,书法艺术有了很大的长进。
在学过众多书家,走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之路后,博如终于到达他的朝圣之地——二王书法。学书必学二王,博如早知道这个道理,但他也知道不经过数十年的磨练,不敢学二王,也无法学二王。二王书法就像传说中少林武学中的易筋经与洗髓经一样,功力达不到一定的境界,就无法练成,而一旦练成,就会消解体内的邪火余毒,功夫达到化境。
精学几年二王书法后,博如的书法作品面貌一新。这次的变化不在结字、不在用笔、也不在布局,而在整体风貌。看似是原来的结构、笔墨、章法,却有了脱胎换骨的感觉;看似有王铎、米芾、文征明、二王的影子,却又在似与不似之间。最关键的是,他的书法作品中有了他自己,有了他的个性。不管是临习还是创作,无论是大幅作品还是小品扇面,都有了他自己的个性。书法作品有了个性,也就有了生命力、创造力。博如刚过五十,正是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最旺盛的年纪,文道书道,老而更成,经过数十年的博采精学,加上潜心钻研如琢如磨,他的书法艺术一定能达到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