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两地书|说不完的书法故事(8)

从今天开始,我给你写信,我们就聊聊书法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长期聊下去,甚至可以把读者拉进来,我们一起聊。

在通讯如此快捷发达的今天,用这种方式交流非常别致。我们以书信的方式来谈谈书法,我觉得这个创意很好。

疏利民

疏利民,浮山人,爱书法,爱摄影,喜阅读,重策划,喜交友,爱旅行。

汤传福

汤权福,现用名汤传福,网名带刀客。媒体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影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纸上的火焰》。创作电影剧本《大山之恋》,同年在中央台电影频道播出,荣获第十三届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5年出版散文随笔文集《带刀客说话》。近年来研究书法史及理论,兼习书法,论文入选安徽省首届书法学术论文研讨会,开通头条号“带刀客说话”专谈书法。
两年前,利民兄约我与他通信,专门谈书法,在即时通讯如此便捷的时代,这是一个比较古典的行为。写信似乎不算学术文章,所以比较放松,但写信毕竟算文章,要有组织有条理,要言之有物。于是我们便在一边对书法学习探索,一边交流心得体会,于是就有了这一组书信。我和利民兄都不算书法专业人士,我们更多的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待书法,也在努力往纵深里走。这组书信如能让读者产生对书法的兴趣,了解书法文化、提升书法审美能力则善莫大焉。
利民兄:

见信好!

最近大忙,没有给你写信,但心里一直惦念这事。上月去了一趟阜阳,辗转蒙城、涡阳,然后又到亳州,还是为纪录片《岳飞在安徽》进行采访。说一段采访见闻吧,这次我去了涡阳马集亚庄,这个小村庄上的居民都是岳飞后裔,但他们把“岳”字颠倒过来写,山在上,丘在下,他们说读“ya”。很少有字典收录这个字,电脑字库里也没有,在手写的时代没有什么麻烦,但在电脑打字的时代麻烦可就大了,办不了二代身份证,也办不了银行卡。村民没办法,只好用“亚”字代替,村庄也就变成了亚庄。为什么要把“岳”字颠倒过来写呢?村里人代代相传,当年岳飞冤死后,为了躲避迫害,只好改名换姓,其中有一支岳飞后代改成了这个姓,村民说:“山在上丘在下,表示一种压迫,所以读'ya’。”这个字的读音是他们祖上自创的。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代身份证颁发,因为当时是手写,他们的身份证上依然是这个字。直到1994年,岳姓续修家谱,他们才把姓氏改回来,认祖归宗,所以村里不少人家的户口本,爷爷登记的姓是“亚”,孙辈则姓“岳”。一个小村庄的姓氏之变见证了几百年历史的沧桑之变了,是科技进步促成他们姓氏的回归。
说这个故事就是想谈谈电脑对书法的影响,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电脑输入代替手写,这一支岳飞后裔可能不会改回原姓,因为岳飞平反后,后世王朝一直在给岳飞加封,直到被尊为武圣,到清朝武圣才改为关羽,当时岳飞对抗的金人,和清朝统治者同宗,于是就抬出关羽代替了岳飞。我到亳州看了花戏楼,花戏楼又叫大关帝庙,供奉的是关羽,而在花戏楼东侧,又有武穆王庙,供奉的是岳飞,只是规模小一点。在岳飞历史地位节节上升的年代,岳姓是光荣的姓氏,但这一支岳飞后裔也没有改回“岳”姓,可能他们已经习惯了。直到电脑输入普及了,他们才想到这回事。
电脑输入的普及是书法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我还没有看到哪一本书法史严肃地讨论这件事。五四之后,钢笔渐渐取代毛笔,书法的整体水准江河日下,而电脑输入的普及则是更大的危机,直接掀翻了手写这个书法的基点。
如果仔细看中国书法史,会发现中国书法并不缺乏硬笔书写,甲骨文刀刻本身就可以看作硬笔书法。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千年前的木笔、竹锥笔、苇管笔,笔舌形制与现代钢笔非常接近,笔头也有分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经卷中,就有硬笔写经文本,多达两万多页,包括楷书、行书、行草、草书等。所以有学者认为,中国书法的诞生是从硬笔书法开始的,我觉得有道理。
那为什么毛笔会取代更容易掌握的硬笔呢?我推想硬笔的表现力不能与毛笔相比,毛笔虽然入门难,但一旦熟练掌握,写出来的字比硬笔更美,变化更丰富。古人舍易就难,其实是艺术审美在起作用。再联系一下古代的服装,宽袍大袖,既不节省布料,干起活来也累赘,但古人为什么会推崇这样的服装呢?同样是审美在起作用。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审美的民族,从书写到服装一以贯之。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审美是贵族的特权,平民忙于谋生,对审美是无暇顾及的。中国古代书法家基本上都是贵族,平民书法家的出现要到清朝,我们安徽怀宁的邓石如才是进入书法史的第一个平民书法家。
在文化需要普及到平民的时代,毛笔的弊端就凸显了,它增加了学习书写的时间成本,所以硬笔书写又回归了。这又进一步让书写的审美性与实用性分离,操持毛笔的基本上是书法家或者书法爱好者的事,如果你没兴趣,家里不需要配置毛笔、砚台和宣纸的。但硬笔书写却又让硬笔书法回归了,只要文字没有离开手写,端正美观就是刚需,你还记得庞中华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是风靡一时,我在安徽大学读书时,还听过他的一个讲座,他就是当时的钢笔书法明星。同样是在大学期间,我还给同学代写过情书,因为我的钢笔字还过得去。
当电脑输入普及的时代,手写基本退出了成年人的工作领域。只有苦巴巴的学生们还在手写,等他们走上社会,也会和我们一样抛弃这项技能,和我们一样提笔忘字。当手写都不再必要时,毛笔字就彻底艺术化了,成为少数书法家把玩的事儿,书法往哪里走,真的说不清了,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让人看不懂的创新,乱书、射书、吼书等等,这都还是正经书法家干的事儿,等而下之是各种各样的江湖杂耍也出现了。
这些毕竟还是书法圈里的事,也都是茶杯里的风波。比较让人痛惜的是整个社会书法审美的下降,人们已经不知道好字应该是个什么样儿。连故宫博物院这样的文化单位,打开它的网站,标题都是电脑字库里的夸张蹩脚的江湖体。更不要说现在的电视、广告牌、海报几乎是江湖体横行。还有就是字体的乱用,以历史剧为最,清宫戏里,宫殿匾牌用康有为书法,抗战剧里日军指挥部里“武运长久”四个字用无产阶级革命家舒同书法,怎么看都像吃了个苍蝇。剧组里的美工艺术素养如何可想而知,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做的是没文化的事儿。整个社会审美的粗鄙化这才叫人哭笑不得。
科技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便利,另一方面加速我们与传统的距离。离开实用书写的社会基础,书法的传承与创新都会缺乏土壤。就像我们现在人写古体诗词,再也不能与唐宋相提并论了,倒更像是一个活在现代的古代人,这可能是另一种“生活在别处吧”。
信就写到这里了。顺颂夏安!
弟  传福
2020年8月2日晚
传福:

你好!

一晃就是两周,终于等来你的来信,我知道大家都不容易,在外奔波是很忙的,也很累,写作也不是轻松的事,想写就写,特别像我们这种通信,还有点半命题形式,写起来就更不简单。幸运的事,你的积累相当丰厚,每次娓娓道来,我十分欣赏,我相信广大读者也会喜欢。

你这次皖北之行,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真正地是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整天待在书斋里,翻些老皇历,意义绝对没有行万里路来得实在。你从事电视编导行业更要走出去,我感觉你们这次出去收获一定很大,期待给大家更多的分享。特别是关于岳飞的书法,我们常人眼里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还我河山”四个字,其他的我们就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你通过这次实地考察肯定有许多新的想法和见解,我充其量从史书上知道一些关于岳飞的死因,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点,不足的地方,请帮我补充和完善。

岳飞20岁从军,39岁被害,一生戎马倥偬,始终战斗在抗金最前线,念念不忘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岳家军”纪律严明,骁勇善战,以至金人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爱兵如子弟,爱民如父母,不蓄姬妾,不营私财,每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则天下太平”。其廉洁正派在古代官场中极为罕见。一代抗金名将未能马革裹尸,战死疆场,却死在自己所捍卫的朝廷之手,其强烈的悲剧色彩,千百年来一直搏击着中国人的心灵,令后世之人对他生出无尽的痛惜和由衷的敬仰。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岳飞在南宋“中兴四将”里出身最低,资历最浅,但功劳最大,崛起最快。他不但力主抗战、恢复中原,而且在他的调教下,岳家军成为金人最忌惮的劲敌。金兀术在给秦桧的信中明确要求:“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于是,岳飞成了金朝和南宋当权者共同的眼中钉、肉中刺。

同时,岳飞自身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的某些“疏漏”也加深了宋高宗等人对他的忌恨,最终招来杀身之祸。朱熹说他“恃才而不自悔”,刚强固执,不知韬晦;《宋史》说他“忠愤激烈,议论持证,不挫于人”。

当时将领几乎人人皆贪,岳飞却洁身自好,“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还训令部属“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并一再声称:“敌未灭,何以家为?”昔日范增说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岳飞有过之而无不及。

宋朝皇帝最忌讳文武勾结,岳飞却留意笔翰,“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一副儒将派头,岂非“沽名钓誉”?

岳飞原是张俊部曲,早年“张帅”对他有举荐之恩,但岳飞一直鄙薄张俊的人品。官阶相等后,岳飞见面只是拱手而已,并不尊他为老长官。在讲究资历出身、强调知恩图报的军界,岳飞的行为无异于离经叛道。张俊为泄私愤,最终与赵构、秦桧沆瀣一气,加入到阴谋陷害岳飞的行列。

绍兴七年(1137年),宋高宗本已慨允岳飞指挥原属刘光世的淮西军,随后又出尔反尔,岳飞一怒之下抛开部队,上庐山为亡母守孝。高宗对岳飞撂挑子极为震怒,但因金人威胁还在,不得不好言抚慰,促其下山,但也对他发出了“犯吾法者,唯有剑耳”的警告。次年,岳飞又以防区过大为由,要求扩编,宋高宗答以“宁与减地分,不可添兵”,并再次告诫他“末大必折,尾大必掉,古人所戒”。

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月,金兀术入侵淮西,企图以战迫和。南宋派张俊、扬沂中、刘錡率军迎敌,并命岳飞领兵东援。岳飞尚未赶到,宋军已在柘皋大败金军。张俊想独吞柘皋之战的功劳,打发刘錡还军,岂料金军又在撤退途中攻陷濠州,并重创前来救援的扬沂中军。岳飞问讯驰援,金军已经安然渡淮北上。岳飞两次增援都慢了半拍,理由是他本人感冒、军队乏粮。岳家军素以“战备不懈、行军神速”著称,这样的理由岂能令人信服。

最要命的是,岳飞竟然不知避讳,对皇位继承问题妄发议论。绍兴七年(1137年)秋,岳飞出于忠心,建议高宗立储。这一年,高宗30岁,他唯一的儿子8年前惊悸而死,他自己也在扬州溃退时受惊,再也无法生育。岳飞立储建议既触痛宋高宗难言之隐,又触犯了武将不得干预朝政的“祖宗家法”。赵构当即警告他:“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

俗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俗话又说:“人心隔肚皮,难测呀。”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赵构亲自下旨,将岳飞赐死于临安大理寺狱中,其子岳云和部将张宪被斩于临安闹市。

传福呀,传福呀,纵观岳飞短暂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但最终死于狱中,可悲呀,真的可悲!我无法呼吸,仅此搁笔。下次叙。

疏利民

2020年8月3日星期一

来源:文乡枞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