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本”《淳化阁帖》石刻

▌石刻拓片

文震亨在《长物志》中称赞“历代名家碑刻,当以《淳化阁帖》压卷”,说起《淳化阁帖》,了解书法史的朋友都知道这是北宋淳化年间由宋太宗赵炅下旨组织刻印的一套汇集先秦至唐的历代书法作品的法帖。关于淳化阁帖以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种版本的考证研究从古至今未曾间断,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今天所要介绍的是一套留存于江南长久以来不为世人所熟悉的明代《淳化阁帖》石刻即“溧阳本”淳化阁帖石刻。

在历史上“溧阳本”淳化阁帖石刻作为家族私刻,对于其记载主要仅限于家族记述及方志中的只言片语,因此关于“溧阳本”淳化阁帖石刻的具体年代及历史背景一直难以定论。

“溧阳本”淳化阁帖石刻流传过程

▌石刻拓片

这套淳化阁帖石刻,世称“溧阳本”,原藏于溧阳别桥虞氏宗祠内。这套淳化阁帖石刻在当时一直是虞氏族人为之自豪的宗族财产,如虞氏无锡一支同治壬申定本《虞氏宗谱》中有云:“咸丰庚申正月,偕族叔祖锦及族侄复初,雇舟上访溧族至甓溪,瞻其祠宇,其壮丽宏敞远过于黄圻分祠,前立华表十余,堂之东西堆石碑数百方,视之,则淳化阁帖版,真至宝也。”

这套石刻在几百年流传过程中多经风霜,能保留至今颇为不易,太平天国时期曾受到严重的破坏,当时虞氏族人为了确保这套石刻的安全,将这套石刻分散至每户族人家中保管,由于战争残酷,溧阳地区人口锐减,据光绪《溧阳县志》载“溧邑道咸之间,实在男丁四十余万,城陷后逃亡杀掠至同治四年册报实在男丁不满四万云”,虞氏族人亦死伤大半,太平天国战乱过后石刻“完者四十七石,碎者七十一石”,这是“溧阳本”淳化阁帖石刻流传过程中遭受到最大一次破坏。

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虞氏族人倡仪将所剩余的淳化阁帖石刻连同虞氏族人虞徵庸分别在光绪十年、民国二十五年所书的《跋淳化阁帖》、《珍藏淳化阁法帖记》3石,共计118块石刻自上至下分六层排列嵌于虞氏宗祠“庆远堂”的第一进西厢房墙上。由于石刻之前已经受损严重,因此这次排列以无法按《淳化阁帖》内容进行有序排列,而是只能按大致内容砌入。抗战时期江南沦陷,虞氏宗祠被遭到日寇焚毁,此厢房屋顶被烧。文革时期为躲避“破四旧”,虞氏族人在石刻表面抹上石灰,用以保全石刻。直到改革开放以后,1981年石刻方才清除灰垢重现展露。2003年溧阳市文物部门邀请南京博物院将嵌于墙上的淳化阁帖石刻剥离卸下,进行修复保管。现全部石刻藏于溧阳市博物馆。

▌淳化阁帖石刻 溧阳市博物馆藏

关于“溧阳本”石刻的年代,最早的官方史料记载见于嘉庆二十年编修的《溧阳县志》卷三曰:“重刻淳化阁帖十卷,甓桥虞祠世藏”,虽为短短的14字,但是以官方的口吻为这套石刻判定了年代。清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编修的《溧阳县续志》卷二《舆地志﹒古迹﹒碑帖》中“重刻淳化阁帖”一栏有段案语:“淳化阁帖十卷明肃府于万历四十三年重刻上石,为甓桥虞祠世藏。咸丰十年经寇残毁,今完者四十七石,碎者七十一石。”《溧阳县续志》中的表述似乎有意将甓桥虞祠世藏刻石混作明代肃府本原石。

明清时期溧阳县于明弘治三年至九年;万历二年(失传);天启(失传);清康熙六年、十二年(失传)、二十三年(失传);乾隆八年、嘉庆十八年、光绪二十五年编修县志,而令人费解的事,如此规模体量巨大的前朝石刻,嘉庆之前康熙至乾隆年所编修的《溧阳县志》中却并无记载。清末虞氏族人虞徵庸在光绪十年(1884)所书的《跋淳化阁帖》中以问答的形式提到别桥虞氏与《淳化阁帖》的渊源,“或问曰:'虞氏曷为有淳化阁法帖?’虞子曰:'十九世先祖敦素公配赵氏王府郡主,郡主能文,尤工书。规摹锺繇,时人比之李矩妻卫夫人焉。乃父用先帝颁物藏之内库,郡主时出临之,又甚宝爱之。遂以阁帖出之内库而备作妆奁来归于虞。’”据称虞氏十九世先祖敦素公虞维迎娶了赵氏王府的郡主,因为这为郡主爱好书法,因此这位赵氏王爷就将府内所藏的《阁帖》宋拓祖本作为陪嫁,带到虞家了。宋拓祖本《淳化阁帖》在北宋时已经很昂贵了,赵希鹄《洞天清录》古今碑刻辩中有记载称:“太宗朝搜访古人墨迹,令王著铨次,用枣木板摹刻十卷于秘阁……当时每本价已八百贯文”。

到南宋初,其价值更是可观。不过别桥先祖虞维所迎娶的具体是哪位赵宋宗室,却没有记载说明。

虽然当前关于“溧阳本”《淳化阁帖》石刻的具体刊刻年代及刊刻背景尚有争议,但就石刻本身来说,这是我国南方地区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淳化阁帖》石刻珍品,其价值不仅是一套书法字帖的刻板,同时也是一部凝固了地方文化与家族传承的珍贵历史文物,对于研究明清江南地区书法文化及宗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编辑整理自黄诚《浅谈“溧阳本”〈淳化阁帖〉石刻》 一文,已做删减,原文刊载于2021年《收藏》02月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