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高人带你细细讲解伏邪!

艾国医
公众号

伏邪发病在临床上屡见不鲜,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与伏邪有密切关系。长春中医学院任继学教授尤其注重伏邪发病,溯《黄帝内经》之渊源,考历代医家之宏论,思近、现代外感、杂病之变证,探伏邪之奥义,切中肯綮。今择其精文引述如下: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通天篇》:“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灵枢·岁露篇》又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说明天地之内有五行化五气,天有日月星,地有水火风,人有精气神,所以天有五气化五行,人有五行化五脏,从而形成了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天有阴阳水火,人有阴阳表里,水是生命之源,火是生命之本,所以人生长在自然环境中,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必须与外在环境之平衡相协调。所谓协调,人体必和自然界之生长化收藏相应,如何“相应”呢?人体内必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即人体与自然界的阴阳、生长化收藏相一致,才能保证人体的正气、营气、卫气三维防御系统的抗病能力,才能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为无病之人。

与此相反,如人不知养生,不能保持正气存于内,营气存于脉,卫气存于外,则邪能为害。人体养生失常,五脏失调,经络气血阻滞,阴阳表里失调,造成: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泻;

夏伤于暑,秋为咳疟;

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此又言感之不即病者,乃藏于经脉脏腑之间,而为伏气之病也。

春伤于风者,阳邪也,留连日久,乃下为洞泻之阴病;

秋伤于湿之阴邪,乃为上逆而咳之阳病,甚则必成痿厥;

夏伤于暑热之阳邪,至秋发为咳虐之阴病;

冬伤于寒之阴邪,至春必为温热之阳病,是阴阳上下之相乘。

然伏气之因,不仅乎此,经文简奥,特示人以四时之机,互根之理。

伏邪不仅有外感所致伏邪,如清·刘吉人的《伏邪新书》所云:“感六淫而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

而且还包括内伤杂病所致伏邪:如经过治疗的内伤疾病,病情得到控制,但邪气未除,病邪潜伏,可引发他病。或者某些内伤疾病经治疗,达到了临床治愈,但未能彻底祛除发病原因,致使残余邪气潜伏下来,遇诱因则反复发作。或者某些患者因遗有父母先天之邪毒,伏藏体内,逾时而诱发。再者由于先天禀赋各异,后天五脏功能失调,自气生毒,渐而伏聚,遇因而发等等。

伏邪发病在临床上屡见不鲜,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与伏邪有密切关系。《羊毛瘟论》:“夫天地之气,万物之源也;伏邪之气,疾病之源也”。现例举下列疾病加以阐明:

1 外感伏邪 

1.1 时疫肺热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非典型肺炎”。2002 年底到2003 年初,广东出现较多持续高热,全身酸痛,呼吸困难,肺部X线检查显示炎症表现进展性较快的患者,因暂时查不出明确的致病源,称之为非典型肺炎。本病的形成,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主要有:

(1)伏邪之因:“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在冬季有烈风,风动有寒,风能疏泄,寒能伤阳。微者不即病,邪气伏藏于肌肤膜原,或伏藏于少阴。其藏于肌肤膜原者是冬令劳作过度或养生不当,致使汗出过多之人;其藏于少阴者为冬不藏精,肾精内亏之人,亦有后天脾胃之精生成不足。即古人所言:“至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处”。

(2)正气不足:即“冬不藏精, 春必病温”。冬令严寒,阳气内敛,人能顺天时而蛰藏,则肾气内充,腠理固密,不伤于寒。不藏精者,指人体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受损,先天之精肾藏之,后天之精则源于水谷之精,若汗出过多,阳气外泄,因血汗同源,汗出过多则伤血,血伤则精伤,精是血之源,饮食失节,损伤于胃,胃为营气之源,营气生成又根源于精,胃伤则营伤,营伤必伤精。概而言之,精伤则化气功能受阻,引发阳气不足,阴精不得潜藏,导致人体防御系统障碍,是发病之源。

(3)情志失调: 喜怒不节,忧思悲恐,皆可引发气机阻滞,五脏之道不畅,气卫受阻,以致五脏失和,气化功能不全,气血循环不利,即毒自内生,促使机体中气血不足,卫气不固,营气不守,抗病能力低下。即所谓“邪虽自外来,其无毒者不入”。以上三者是为疫毒侵入条件,故内经说“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1.2 急性肾风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本病多以感受外邪1—2 周后发病,因正虚邪犯而发病。正虚是指肾中卫气不生,元气不发,肾中膜原卫气不得循行,为邪气潜伏之地、发病之源。外邪是以风寒、风热、时疫病毒为主,其犯人体的途径有二:

一是邪毒从皮毛玄府而入,因肺与皮毛相合,又因少阴肾脉注入肺中,循咽喉, 由气血之道侵犯于肾,潜伏膜原,久蕴邪毒而发病。

二是邪毒从呼吸道而入,结于咽喉,因咽喉卫气不足,无力束邪,邪结喉核,营气不从,陷于肉里,“营气者,血之用”,故邪结咽喉之血络或毛脉, 血液循环受阻而生红肿, 毒随血脉下犯肾之膜原而为病。

亦有药源所致者,多因患感冒、咳嗽、乳蛾之疾, 医者患者依赖抗生素,应用不当,致寒遏太过,邪气内伏而不得透发之故也。蕴毒聚邪,由气血之道下犯于肾, 邪结肾之膜原、毛脉、缠络、结络、斜络、孙络, 造成“络脉缠绊之地”(《医门法律》) 气街不通,“气化代谢失常”(《脉理会参》),血脉壅阻,造成“血液稽留,为积、为聚、为肿、为毒” (《医林绳墨》)由于血脉肿胀,脉络膜变薄,或毒伤脉络膜,有破裂之状,故血液外渗, 而生尿血。气化代谢失常,肾间动气受伤,封藏失职,肾关不固,精微外泄,出现蛋白尿。肾脏体用俱伤,肾命失用,三焦水道开合功能障碍,决渎无权,水液泛滥,外溢肌肤, 而生水肿。

1.3 摊缓风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感染性神经根神经炎”,起病急,轻者四肢似瘫非瘫,重者四肢全瘫,皮肌顽麻无感觉,甚者二便失禁,病发前数周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史。其发病既有内因有又外因,

内因主要有:

一是先天肾气有亏,督脉,脊髓内外气血不足, 营气、卫气不充,三维防御系统缺陷;

二是情志失调,气机阻滞,气化功能不全,气血循行不利,毒自内发,营卫失和,为邪气潜藏之因;

三是饮食失节,或劳逸失度,久则脾胃受害,元气受损,中轴升降无力,营气不得出中焦,抗邪除毒功能减弱,是邪气内侵之源。

外因多由六淫邪毒内犯,或时疫邪毒内侵,由于失治、误治,邪毒未解,伏于机体内外膜原之中,待督脉及脊髓内外之正气、营卫之气失调, 邪毒乘虚侵入而发病。督脉统阳, 脊髓属水, 内行阴液。水火互用,阴阳相配,皆属“定体”。脑髓与肾通过督脉相连,“髓者以脑为主, 脑髓即由肾气从督上滋”( 清·叶子雨《伏气解》) ,脑髓-脊髓-骨髓皆由肾生,是一源三歧,为生理之用。邪毒侵犯督脉、脊髓,可出现经络阻滞,脏腑生理失调,气化功能障碍,督脉阳郁气结,气不顺为风,风性升,其用温, 其化热,热伤经络,津血循环障碍,血液凝滞为瘀为痰为肿为毒,而督脉与脊髓必然体用俱伤,膜原受损,引发“觉元”( 觉元者,脑神也,感觉之元神也。《酉阳杂俎·广知篇》) 失用,神机上行下达痹塞,经络内外连属受阻,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行走之机要”(《太平圣惠方》) 出现四肢瘫缓顽麻,而发摊缓风。

1.4 哮喘

相当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该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喘咳疾患。其发生是因体内留有伏邪,由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因素引发,亦有“先天禀赋内胎哮喘之因遗传为病《史载之方》。正如张景岳《景岳全书》曰: “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伏邪的产生可有多种原因,如幼时曾患麻疹而后出现哮喘,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情况。其病因病机在于: 小儿内胎麻毒,感受时疫病毒而发疹。在发病过程中,因失治、误治,虽热退疹消,但疹毒未清,邪独留于肺之膜原。

一伤肺气,二伤肺体,三伤气管,而成哮喘。哮喘未能根治,日久形成夙根( 即伏痰),如《症因脉治·哮病》说:“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伏痰的产生主要由于病邪留于体内,影响脏腑气化功能,使肺不能布津,脾不能输化水精,肾不能蒸腾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每遇诱因,引动伏痰而病发。肺主气,司呼吸,痰浊壅阻于肺,气道发生狭窄,肺失宣降之职,故痰气上逆而肺气胀满,则觉胸隔满闷,发为哮喘。“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景岳全书》),肾虚不纳气,则见气短。日久营气失守,肺之络脉、毛脉发生气滞、瘀阻、毒结,甚者脏真受伤,出现喘脱。

1.5 心痹

相当于西医学的“心痹”。(《素问·痹论篇》) 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该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原因主要由于正气不足,营卫失调,或先天有亏,外无御邪之能,内无抗病之力,风湿热邪乘虚而入,由于误治或失治,以致病邪留伏体内,营卫失调,不能束邪,邪由血道上犯于心,如《素问·痹论篇》云: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邪气不解,损伤心之血络、毛脉、缠络,循环受阻,血瘀毒结,血少不能营养心肌,气少不能温煦心的功能,心肌受损,“一舒一缩如以行经络之血”功能不畅(《医学三三丛书·医易一理》),心神失藏,则出现心动悸。

日久不复,心脉血液循环受阻。肺朝百脉,血行不畅,可导致肺气不能宣降,清气不得入,浊气不得出,气暴上逆,心体鼓满,引起心悸、怔忡加重,短气喘息,口唇青紫,肺之缠络、毛脉受损,则见咯血。心肺气血不畅,上焦不宣,引起中焦不治,“清气之气欲升不达, 浊气之气欲分不解”(《医略十三篇》)。运化无力,水谷不化,致使升降机能呆滞,肝脏疏泄机能受阻,水渎功能不畅,引起三焦水道不通,水气内泛外溢。内泛则上凌于心,水为阴邪,阴邪伤阳,心阳受伤,则心气受损,出现心脏的“气力衰竭”(《医略》) 。

2 杂病伏邪 

2.1 痴呆

相当于西医学的“血管性痴呆”。本病是中风后常见、多发病之一, 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的智能缺陷。中风发生系气血逆乱所致的危急重证, 若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病情多能由重转轻,由危转安。但在治疗过程中用药不当损伤脑气,或素有肾气不足,肾精亏虚,精不生髓,髓不能生脑,脑髓元神受抑,不能驱邪外出,残余之邪未净,部分患者脑气欲复未复,脏气欲平未平,经络欲和未和,气血虽顺而未畅,上下气化、神机流贯尚不完全,逆气浊血致使脑之血脉循环不畅,津液循行受阻,为瘀为痰,痰瘀互结,毒自内生,伏留脑髓,久蓄不除,残余之邪毒损害元神,神机受损,神经失御,(“脑气血虽然逆乱于上,下则为元神之府,觉元之根,精神智府,神机者,为元神之枢,神经者,为用经之权,元神之用”) ,机窍不展,脑髓经络,横络、孙络、毛脉机能减退,精血不达,脑髓失荣,神经肌核发生病变,而生血管性痴呆。所以然者,脉舍神也。

2.2 厥心痛、真心痛

相当于西医学的“冠心病”,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因邪毒伏于心脉, 复受外邪、烦劳等因素诱发。伏邪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饮食、劳逸失度, 脾胃有伤, 中轴升降功能失常, 尤其是久食膏脂肥腻之品, 腐化为脂液, 久则蓄毒自生。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素问·经脉别论》)。( 浊为病气之毒, 淫精指脂液, 淫精于脉指脂液浸人脉络),毒邪内伏,脉道瘀窄,血气通畅不利而成。

②情志失调,喜怒不节,引发气机阻滞,五脏之道不畅,以致五脏失和,气化功能不全,气血循环不利,津液循行受阻,生瘀生痰,痰瘀互阻,毒自内生,邪伏心脉。

③先天禀赋不足,遗有父母先天之病毒,此病毒将植于脏腑经络,邪伏经脉。复因风寒外犯、暑湿入侵、情志过激、劳作太甚、饮酒过度,造成心内外之经络、孙络、缠络、横络、血脉、毛脉发生阻滞,津血、清气循行出现障碍,或呈现拘急状态,造成心缺精血之滋润,乏清气之温养,神气郁滞不展,清气不得入,浊气不得出,即发生心绞痛( 即中医所谓厥心痛)。重则在上述病理作用下,迫使营气不能顺行脉中,反而逆行于脉外,陷于心肌之腠理,故血滞痰结,阳郁毒生,而使心肌受害,即出现心肌梗塞,即中医的真心痛。

2.3 肝叶硬

相当于西医学的“肝硬化”。引发肝叶硬原因很多,部分由于肝炎发展而来。当正气虚弱,病毒乘虚而入,正不胜邪,或误治、失治,以致邪毒内潜,损伤气的三维御邪抗毒系统,邪毒得以深伏,肝体受损。肝是人体诸脏器气化之枢纽,升降机能之轴心。肝主疏泄,其疏泄之道便是肝的气化之道,主要是通过气街--经络,将肝之气血疏注于各脏,以保证各脏的功能正常。肝受毒害,肝气必变, 内变则生逆,逆则肝体受伤,造成疏泄之机受阻,藏血、调血功能和水津代谢失常,引发肝之缠络、孙络、毛络内外血行不畅,造成水津内结,久而不除,为瘀为毒,肝络被害,肝体失养,肝血耗伤,先肿胀而后萎缩,则发生肝硬化,即中医所云肝叶硬,如清·高鼓峰《医宗己任编》所曰:“肝藏血,血少则肝叶硬。”

杏林讲坛

杏林讲坛,中医大讲坛。分享中医知识干货、传播中医知识、弘扬中华传统智慧、免费领取中医电子书籍等。每周公开课等你学习。弘扬传统中医知识,交流中医文化~
公众号

2.4 虚损性肾衰

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肾功能衰竭”。该病可由许多原因引发,其发病是一个由伤至虚,由虚至损,由损至衰的发展过程。临床上常见有感染淋证所致者,由于患者素有正气不足,感受湿热或寒湿之邪,邪蕴下焦,下焦气化受阻,无力束邪,邪扰膀胱,邪气弥漫于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频、尿急、尿赤等症状,经中药或西药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尿常规检查正常。但因正气虚弱,未能彻底祛邪外出,邪气潜伏,遇劳即发,时止时作,病情进一步发展,病邪损害肾水、精、气,发生水精代谢失常,水精是万物之源,从而造成肾脏毛脉、孙络、缠络瘀滞,使肾之肌核受伤,肾体受损。

体乃用之基础( 体者肾之实质, 用者肾之生理功能也),肾之体伤,则肾之用亦必损。肾命水火不化不分不解,则肾间动气不足,引发三焦水道开合功能障碍,当开不开,则体内之湿浊邪不得下泄,蕴积于体内,郁而成毒,病久则易成尿毒症;肾气不能束水;水湿外溢于肌肤则为肿为胀。肾的封藏功能失职;当合不合;无力固精、摄血;可出现蛋白尿、血尿;肾之精气不足,真阴真阳亏虚,水亏不能涵木, 木失滋荣,则肝气内变,阳气上亢,郁而生风,或因命火虚衰,无力鼓动清阳上升,则浊毒不降而上逆,二者均可导致头晕;肾精不足,命火虚衰,精气不化,则不能生髓,又因浊毒伤髓,髓虚血少,则出现贫血;

盖“胃为肾关门,肾衰胃不能司开阖,胃无约束,任其越出” (《内伤集要》),即是说脾胃与肾命在生理上是一升一降枢纽,互相为用,因肾衰命火也衰,相火不足,不能温发脾升胃降枢机之轴,导致清气在下,浊气在上而生腹满腹胀、腹泻或便秘,水毒扰胃,胃气上逆,故见恶心呕吐、纳呆;命火式微,则君火不振,水毒之邪由三焦水道上逆,凌心射肺,则为喘促、心悸,肾生髓,髓以脑为主 ( 《叶选医衡》) ,经络、气血、水精之道为肾脑气化升降之用,因肾衰病理产生瘀秽、水毒、湿浊,其邪毒由经络气血之道,上犯于脑,神明受阻而生昏馈、谵妄等症。

2.5 小中风

相当于西医学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临床病象多为短暂手足不遂, 或语言謇涩, 短为几小时复为常人, 长1~3d 可愈。小中风病名始于宋《泊宅编》: “风淫末疾谓四肢,凡人中风, 悉归手足也。而疾势有轻重,故病轻者俗名小中风。中风发病是由于气血逆乱所致,小中风气血虽然逆乱于上,下则脏腑气化不平,但真气未动,营经之血未凝,守脏之血上能畅达,营气亦能内守,卫气仍能卫外,气能生精,精化气,气化神,形与神具,故脑髓病微,血脉损而小,经络伤而轻,则气血逆乱,脑髓络脉能通。然风病虽愈,而病发脑髓,伤而未真愈,脏腑气化功能虽通,但有微阻之气,气血逆乱虽平,仍有复起之势。因“根株未能悉拔”(《杂病源流犀烛》) 故也。

2.6 中风与复中

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后数月或数年,再次发生中风的称为“复中”。复中在临床屡见不鲜。此为第一次发病后余邪未净,“根株未能悉拔”( 《杂病源流犀烛》 ), 留伏脑髓,遇诱因诱发复中所致。中风发生是由于脑与脏腑气血逆乱所致。在治疗过程中因药误医误,或虽经治疗但残瘀、痰浊、毒邪未净,邪毒伏留于脑髓。脑气欲复未复,脏气欲平未平,气血虽顺而未畅,上下气化及水精代谢障碍、神机流贯不全,影响经络气血受阻,脑之血液循环不畅,随时有复起之势,如遇情志过激、劳倦过甚、饮食不节、努力跌仆、酗酒、病后滥用耗气动血药物,外在风寒刺激、暑湿困扰等,皆可引发复中。

综上所述,从临床发病来讲,不管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还是中风后复中,均因有伏邪,未能彻底根除,待时而发,待机而作。正如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所云:“风病既愈,而根株未能悉拔,隔一二年或数年,必再发。发则必加重,或致丧命,故平时宜预防之。第一防房劳、暴怒、郁结,调气血,养精神,又常服药以维持之。

2.7 痫证 

相当于西医学“原发性癫痫”。痫证的原因颇多,其起病原委主要有二:

一为先天所生;二为后天所发。所谓先天者,是因父母受惊恐之扰或因癫痫之疾,将其内在的邪毒遗于胞胎,传至婴儿, 潜而未发,待机而作,如《素问·齐病论》所云: “此得之在母腹中时, 其母有所大惊, 气上而不下, 精气居, 故令子发为颠疾也”。

所谓后天所成者,或因于郁怒忧思,怒伤肝,思伤脾,恚怒不止,忧思不除,必然肝气郁滞,疏泄不达,脾土壅塞,运化失调,聚湿生痰,痰浊内伏。复因情志诱发,痰气交争,引邪内动,上犯于脑。则脑为邪气所扰,则神明无权,进而造成脏气不平,阴维阳维失衡,阴跷阳跷失衡而发。或因突受惊恐,惊则气乱,必然引起肝失疏泄,胆失通降, 脾胃升降阻滞,肺乏宣发,肾乏统气之功,心气动摇,气机逆变,经络障碍,导致五脏精华之血,六腑之气,不能上注于脑,引发脑髓失平而发。出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两目上视,肢体抽搐,并见有精神不振,倦怠乏力,神智迟钝之象。

本文选自:《长春中医学院学报》,第21卷第1期。

作者:任继学。

(0)

相关推荐

  • 后脑勺的痛,病在膀胱经

    人体有十二条正经,经气充沛,流通无阻.是人体健康的保障. 这十二条正经中,有一条经络叫做膀胱经.不!是两条.或者说,是四条. 为嘛咧?看一下图片,就明白了. 膀胱经是眼内角的晴明穴开始,上行越过头顶, ...

  • ​髓: "髓"是维持 人体的生命活动 必要的基本物质 奇恒之腑之一 中医学对"髓"的概念 及其生理和病理的分析 早在<内经>已有论述 本篇通过整理和 ...

  • 从督脉论治帕金森病

    □ 李祥 杨文明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自从1817年开始被关注后,该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研究不断深入,但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左旋多巴制 ...

  • 伤寒第一方:看民间高人如何用桂枝汤!!!

    桂枝汤是我临床运用最多的一个处方,所谓伤寒第一方,并非浪得虚名. 不过围绕桂枝汤也有非常多的观点和争议,我在此无意一一评说各家看法,仅就临床心得,在此抛砖引玉. 刚开始临床,我对桂枝汤是抱怀疑态度的, ...

  • 背下这两口诀,你也是懂“老黄历”的民间高人!

    婚嫁.择日.庆典,人们都会找本老黄历.选个好日子.一提老黄历,感觉都是村里上年纪的老人.很有学问的才会的!年轻人有谁能会看老黄历,那一定会令身边人大吃一惊.刮目相看的! 黄道吉日的推算方法主要有两种, ...

  • 结缘民间高人(五)

    原文作者:大道至简 吾师点拨: 一.天干五合指的是:甲己合.乙庚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合.相合是吸引.靠近.亲近.得到.获取.牵绊的意思. 二.其特点:一是相合的五行阴阳搭配,二是相合的五行一方可以 ...

  • 结缘民间高人(七)

    吾师点拨: 一.空亡的概念 空亡的查法是以日柱和年柱为主,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所余二支,谓之空亡. 甲子旬中戌亥空,甲戌旬中申酉空,甲申旬中午未空, 甲午旬中辰巳空,甲辰旬中寅卯空,甲寅旬中子丑空. ...

  • 结缘民间高人(十)

    X 吾师点拨: 很多易友断八字时,喜欢用旺衰法取出用神忌神来推断,其实断八字方法很多,旺衰断命是一法.格局断命是一法.穷通断命也是一法,关键是要在一个八字到手后,如何找对切入点,抓住突破口,有针对性地 ...

  • 民间高人算命绝招!断六亲祸福!

    一.天干信息表象歌诀:甲木天上贵,乙木多阴私.丙火遇火多,母在产中亡.三丁多恶疾,手足也自伤.戊多离祖业,外闯别家乡.己多父母别,兄弟各一方.庚多是才郎,万里置田庄.三辛寿数长,三壬富不久.癸多必淫娼 ...

  • 伤寒第一方:看民间高人如何用桂枝汤

    桂枝汤心得 作者:颠倒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以天地之气,四时之法成. 桂枝汤是我临床运用最多的一个处方,所谓伤寒第一方,并非浪得虚名. 不过围绕桂枝汤也有非常多的观点和争议,我在此无意一一评说各 ...

  • 【民间高人用桂枝汤】

    桂枝汤是我临床运用最多的一个处方,所谓伤寒第一方,并非浪得虚名. 不过围绕桂枝汤也有非常多的观点和争议,我在此无意一一评说各家看法,仅就临床心得,在此抛砖引玉. 刚开始临床,我对桂枝汤是抱怀疑态度的, ...

  • 民间高人常用经方的应用体会

    民间高人常用经方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