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的故事
读《老人与海》
邱汉儒
我喜欢看书,碰到好看点的书便会爱不释手,甚至在空闲时纠结我该去玩,还是看书,不过最终我还是会选择看书。
《老人与海》是本不错的书,它的作者是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书中详尽地阐述了一个老人出海三天三夜捕鱼的故事。
当我看到简介时,我震惊了——只有“三天三夜”,作者海明威是如何写出一本书的,而且内容干净简练,又不失细节,不愧是大作家。
我看这本书只用了三四天,和同厚度同等量的书相比会快一些,因为《老人与海》这本小说很好看,细节到位,又不繁琐。
老人是渔夫,他出去捕鱼总会带个孩子去帮忙,可因为他的运气不好,被年轻的渔夫嫌弃,只有一群老渔夫和一个孩子关注着他。虽然他已有八十几天没捕到鱼了,可他还是坚持捕鱼,老渔夫们和这个小孩对他不离不弃。
三天后他回来了,带着一条残缺的大鱼回来了。在拖引大鱼的路上,有一条鲨鱼盯上了大鱼,可是经过老人的不懈努力,鲨鱼总算没能如愿。
老人在船上是孤独的。他会跟小鸟说话,对大鱼说话,低着头对大海说话,仰头与天空畅谈。老人是乐观的,尽管八十几天没有捕到鱼,可是他还是没放弃。
老人这种积极向上,乐观的精神正是作者海明威本人希望自己做到的,因为他是抑郁症患者,可是他并没有做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自杀了。
我为海明威感到惋惜,也感到震惊。知道自己该如何做,可是又做不到,深深地陷进了抑郁的泥潭里,这可能是抑郁症患者的苦衷吧!
读《皮皮鲁与机器猴》
蔡宇杰
评判一本书好与坏,我认为在于书的读者。如果读者读了一本想看下一本,被书深深地吸引,甚至因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那这本书就是成功的。
我去朋友家,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皮皮鲁与机器猴》。我随意翻阅几页看了看,马上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住了。我从前只知道朋友家有十多本这个系列的书,却没有一次认真看过。我觉得这本书是推翻了传统的写作方式,它不完全是童话,更不像童话类的小说,而是合集:它不像格林、安徒生童话那样梦幻,而是立足于现实生活展开想象。这本书比单纯的小说更引人入胜,比普通的小说更适合孩子看。它不需要插图,不需要缤纷的色彩,就能让人无意中凭借想象在书中畅游。书中的故事,大多写于十年、甚至十几年前,因此可以认为这些童话影响了两代人。
从朋友家出来,我借走了好几本这个系列的书。我如饥似渴地读,很快将朋友家中这套书全看完了。我又去图书馆中借,直到现在仍没有看完这个系列的书。
世界上有无数的书,哪怕用一辈子的时候也只能看个零头。但能对人产生深远影响的好书很少,除了郑渊洁的童话,还有《哈利·波特》,我认为这些都是好书。我相信以后还会遇到更多这样的书。
读《单行街》
蔡子银
记得曾经看过一本书《单行街》,其中有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位母亲为了让孩子变得优秀,便将孩子关在家中,不让他与其他小朋友玩,孩子只能在家中乱蹦乱跳。
后来母亲以为他得了多动症带他见医生,医生劝这位母亲别再把他“关”在家中了。
终于孩子得到了“自由”但事实并非如此。每次孩子玩得入迷时,母亲总会把他叫走,于是其他孩子便慢慢奚落他了。
这位“得不到自由”的孩子令人感到可怜。生活中也有许多因为父母自己的想法,而不得不让童年变得孤独的孩子。
这种方法,有着极大的缺失,使得孩子的活泼、可爱的本质发生了改变,心情会陷入阴暗之中。
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情,大多父母当然都会有,但为何不换个角度看看孩子心中是怎么想的呢?
快乐的童年与成功的未来是不可兼得的吗?在有好心情的基础上再去学习不是更好吗?
当然,会有人因为玩而忘了学习,只不过我认为,好的心情更重要。
更何况书中的小孩只有五、六岁啊!那么小的年纪,更应该多交朋友以玩耍为主,而不是顶着孤单学习啊!
读《北京折叠》
林韩涛
我自幼喜爱科幻小说,我觉得那其中表达的,是人们对未来无限美好的憧憬。
年末有一次,在书店的推荐栏上,我如同发现宝藏似的找到一本难得的令我觉得万分精彩的科幻小说集——《孤独深处》。试读时,其中第一篇中篇小说《北京折叠》就深深吸引了我。
文中讲的是,不远的未来,人口过剩,世界政府只得使城市折叠、地表翻转,不同的空间在不同时间段出现在地表。主人公,生活在出现于地表时间最短的最底层空间,是一位垃圾工,叫老刀。在折叠的夹缝中穿越空间,历尽艰辛,冒着死亡的风险,为的只是给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女儿凑学费。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受感动,心里像是有什么东西在猛烈碰撞着。我想到了那为我日夜操劳的父母,《北京折叠》用“老刀”这么个特殊的例子,却真真切切地反映了父母对孩子那无比的爱!
之后,我渐渐学会了站在父母角度思考、尽量不因父母亲的责骂而生气、尽量不与父母顶嘴……
我终于能够明白,为何说读一本好书,像是和一位智者交谈了,它的确教会了我许多的道理——《北京折叠》中虽只字未提“孝”字,却让我懂得了应如何对待父母。
读《草房子》
梁人丹
儿时,看的是图画书;低年级,看的是有拼音的故事书;之后,看的便是些有哲理、感人的小说。
我最喜欢的书是《草房子》,这是一个同学推荐给我的。
《草房子》的秦大奶奶尤其令我感动,虽然刚开始她还放不下执念——修建油麻地小学的这块地是她和秦大爷的。秦大奶奶从拼了老命与学校争地到拼了老命去救护一只南瓜,这奇特的故事在表面滑稽中透出一种人生的苦涩。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部小说结构的奇妙?它不是一个故事从头到尾的叙述,而是立位、交叉、回旋、往复的,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一个映照。
主角桑桑,是个灵动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富有情趣,调皮的性格、诡计多端的小脑瓜、出人意料的行动、青涩的恋情……等都在体现桑桑的日常生活和成长。
《草房子》里的人物构思特别的清楚,看完这本书后,你会觉得那些人物在你脑海里已经形成了一张细密的、错综复杂的,但是却又井然有序的网。
《草房子》是第一本把我看哭的书。
我与书的故事
林雅雯
书是一首圣歌,圣洁而美丽;书是一束阳光,温暖而明亮;书是一股清流,清澈而纯净……
我是一条“书虫”,在我眼中,能整天沉浸在我爱看的书中,是最最幸福的事!
我看过许多精彩的好书,但真得让我想快些看完却又害怕看完的书,却只有少数的几本:别有深意的《失忆者》,令人悲喜交加的《我是谁》,美丽的《仙蒂瑞拉的微笑》和现实的《长征》。
最令我着迷的一本书是《失忆者》。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借的:女主角失忆,戴着橡胶手套的坏人、神秘的议会……都令我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让人想要赶紧看完。
可惜的是,当时正是新年,店里很忙。我几乎不可能坐下来吃个零食、喝杯茶,更别提看书了。这段日子真难过!我曾千方百计地想要看那本书,可妈妈每次都骂我不懂事,我只好作罢。
光阴似箭,三个礼拜就这样过去了,那本书却没看多少,由于妈妈怕被罚钱就把书给还回去了。
我可不甘心。第二次,我又借走了那本书,但是不知道看到哪了,于是,又重头看起,却看出了不同的意义。
书是我的朋友,我对书的感受就是:看书是一件幸福的事!
读《三国演义》
蔡芳博
给我印象最深的书就是《三国演义》,三国有无数英雄好汉,也有许多奸滑小人。不过,我喜欢的并不是这本书,而是这本书中的人物。我最敬畏的就是关羽。
《三国演义》中有个章节是关羽刮骨疗毒。关羽因为战乱中手臂被射中了一支毒箭而受伤,赶回营地的时候,伤口已经发青红肿。关羽同意让华佗治疗的时,华佗告知关羽刮骨非常痛,建议他在手臂上绑一根绳子可以缓解疼痛,但关羽拒绝了。看到这里我感觉到关羽身上充满了大将的风范。手术开始了,华佗先将关羽的伤口处划开,鲜血流了出来。华佗在伤口处拿着刀子,来回刮,可以听到骨头与刀子摩擦所发出来的“嘎吱”声。手术结束后,关羽的手下十分震惊,唯独关羽并没有察觉到什么。因为在手术过程中,关羽面不改色,不吭一声,和他手下下棋,谈笑风生。
看了这一部分,我感到关羽太令人敬佩,在那种刮骨的痛苦之下,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神情,这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气概。关羽如何能承受如此令人痛苦的伤害的。而且面对刘备以及他的兄弟尽忠,不贪财,曹操花费了许多的金银财宝,他却一一谢绝,这就是我敬佩他的地方。
时间如水,生命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