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新特征,教师面临新挑战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今天的教育与过去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当下教育具有新的特征,教师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教师需要接受挑战,适时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才能适应今天教育的发展。

一、当下教师发展的新特征:变化快、压力大、适应难、成熟慢。

(—)教师的成熟期拉长

以前,只要用心、投入,一位教师工作十来年就能成长为成熟教师,但今天很难确定一个教师成熟的时间节点。教育变革持续化,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教师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挑战,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一劳永逸,以不变应万变已经成为历史陈迹。现在看来,由于教育内外环境变化甚大,教师需要在适应这个阶段上下更大功夫,花费更多时间,需要不断自我更新。适应能力的强弱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特征,适应快则成长快,适应慢则成长慢。真正成熟成为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二)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强

今天,教师面临的压力日趋加大,工作的不确定性大量增加,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工作的成就感逐渐呈递减趋势。这一切都会无形中增加教师职业的倦怠感。倦怠期,教师难以对工作保持较高热情,投入程度也会下降,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过长的话,可能会引发教师心理健康的一系列问题。在西方一些国家,教师感到工作过度焦虑时会主动联系心理辅导者,通过心理咨询缓解和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这一做法在我国还不多见,教师常常需要自我克服心理不适,通过内在动力的自我激发解决职业倦怠问题。

(三)个体发展差异大

教师个体间的差异从未像今天这么大。从向上看,教师代际间差异在拉大,20世纪 1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甚至90年出生的教师共处于一间学校的情况并不罕见。他们之间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有很多完全不同的看法。有人这样评价不同年代的教师,50、60年代的教师是个性缺失,70、80年代的教师是价值缺失。这样的评价不见得准确,但也有着一定的道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代际之间的差异。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一个自身缺乏个性的教师如何培育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一个自身价值多样化的群体,如何引导学生形成相对统一的价值观,让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横向上看,教师相互之间的差异更大。教师走进学校的动机、需要、愿望等都有不同对学科的理解、教材的驾驭能力、未来发展的期许以及学生观、教学观等都参差不齐这对教师间的合作来说,既是利好,因为可以差异互补,同时也是障碍,因为难以对话交流。

(四)自我更新的要求迫切

在教师群体中存在一个奇怪现象: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不太乐于改变自身,反而倾向于自我封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对此情况进行专门分析,认为教师之所以倾向于保守,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传递的是过去的知识,表现为用过去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让他面对明天的未来。不断地传递过去的知识,价值观念也就变得与过去的时代相应。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使用的基本上是相对稳定的教材,第一次备课认认真真,第二次修修补补,第三次有可能直接拿着教案就进课堂了。

二、新教育教师面临新挑战

(—)文化反哺的常态化

文化反哺是指下一代人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等传授给上一代人,是年少者教育年长者。伴随多媒体科技的日益发达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文化反哺在家庭教育中也越来越常见。当父辈面带羞淫地向我们求教怎么打领带的时候,当母亲拿起越来越复杂的各种遥控器向我们求教怎么用的时候,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这些反哺现象的存在。一位同事要晋升教授,需要通过计算机考试,他向上初中的儿子请教。他说向儿子学电脑的时候痛苦极了,从前教训儿子的那些话现在被儿子一一奉还:"没看我正忙着吗?你自己去想一想。""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当前的老师就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在信息途径多元的环境中,学生掌握着大量的教师不了解的知识,你知道的可能学生已经知道了,你不知道的可能学生也早已经知道了。面对这种看上去教育者角色倒置的变化,教师必须承认并正确认识这一客观事实。

(二)学生价值的多元化

我国过去的30多年走过了西方300年的发展历程,发展速度飞快,但许多的问题也在这 30多年中积累下来了,社会学称之为"时空压缩理论”:时空高度压缩,大量的问题聚集,价值观念在一个时间点上呈现出历时、跨空间的各种形态。摆在教师面前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教师该如何用自己的一元价值来面对多元价值,如何在"一"与"多"中寻找平衡点?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那就是学生文化的日益壮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教师在做学生的时候,几乎不存在"学生文化"的说法。家长的意见就是子女的想法,教师的判断就是学生的看法,学生听命于家长和教师,不存在学生这个特定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但在今天这种文化已经客观存在,并且影响重大。教师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首先就要了解学生文化,在参透学生文化层的基础上影响学生,打动学生,推动学生发展。

(三)教师权力的分散化

以往,教师在课堂上几乎可以支配一切,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教学的进程等,完全由教师掌控。但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形态中,教师需要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出发,从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出发,把一部分权力让渡给学生。课堂上如何重构权力结构、实现课堂师生发展的双赢?教师常常为此感到无所适从。这些问题摆在教师面前,需要教师正确对待、科学分析、切实把握。

(四)家庭结构的单一化

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了 30多年,中国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四二一"型或者说宝塔型家庭结构,即6个成年人呵护、养育1个孩子。这样的家庭结构有可能导致的是对孩子的过度溺爱甚至是过度教育。家庭成员的压力传输到学校教师,就是对教师要求的日益提高,要求对自己的孩子更多地予以关注、关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随着中产阶级家庭所占比例的日益增加,也会导致对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视。中产阶级家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子女教育,期望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有着比其他家庭更迫切的渴望,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好的学校。

三、新教育教师有新角色

(一)创意设计者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需要创意设计,备课就是创意设计的过程。有了创意的设计,课堂才有可能转变原有一言堂的状态,师生结伴成长才可能实现,课堂才能真正焕发生命活力,教学质量的提升才有可能得到保障。

(二)信息整合者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就像空气一样弥散在我们的周围,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整合能力,否则就有可能被信息淹没,无法定韬略、辨方向。"整合"就要有立足点,就要有基本立场。这种立场就在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在于自己对教学的基本认识。我们经常讲要打通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学生生活世界的信息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整合进教学的书本世界之中;文化反哺、学生文化、学生掌握的信息资源也需要整合进互哺的过程中;我们每天都接触各种媒体,网络的信息汹涌而至,整合也意味着教师要及时吸收并转化这些信息,让这些信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所用,为自己的认识与视野的拓展服务。

(三)知识批判性分析者

以往,教师常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主要是把自己"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的知识传递给受教育者。我们也常用园丁、蜡烛、春蚕等来形容教师的角色特征,好像教师的劳动主要是给予、奉献、单向的付出。今天,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养成学生的创新思维,靠一味地给学生提供既定的结论,进行知识的大范围复制,是无法做到的。学生自身的成长、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要求的变化等,都需要教师越来越多地成为知识的批判性分析者。在很大程度上,要和学生一道,分析知识从何处来,甄别知识是什么,探讨知识向何处去,对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评判。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表明,对知识进行批判性分析,是形成独立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批判" 不只是批评、评判,对知识进行的分析、探讨、评论等都属于批判的范畴。

(四)终身学习者

在农耕文明时期,一个教师只要学几年就可以教一辈子,私塾先生就是典型代表;工业文明时期,一个教师只要学十几年就可以教一辈子,师范生毕业大概就可以了;而在今天,一个教师只有学一辈子才能教一辈子。一个优秀教师有着多个方面的特征,但有一个特征是必备的,那就是持续学习的能力,爱学习、善学习、会学习。人类的进步、知识的更新、职业的挑战、自身发展的需求、学生的深刻变化等,都需要教师终身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工作责任、精神需求。以前,我们定义学校时,总是把学校作为正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去接受系统教育的地方。现在这个定义也需要作出相应改动,学校也是教师学习的地方,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胜任自己的职责,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