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无碑王二墓抑或一座伟大的丰碑
距离王二墓还不算远的村子不算大。一路走过来,满目的黄垣蓝瓦,随处有枯树昏鸦。听见我的问询,鹿角村正在田畔翻地的乡人拄着锄头直起腰杆,指着另一个方向的果园里三五棵远远高出周围地表的柏树说那就是王二墓。他还告诉我,你看那地里有几棵柏树高高的就是。我急忙道了声谢,一边转身快步走向一片开阔的黄土地,一边听见他提高声音说,没有碑,就是那几棵树。
虽是夏天,偶尔吹过的风还很清凉。黄土高坡的千沟万壑里植被茂密,像镶嵌工艺般,犬牙交错着绿和黄。脚下就是巍巍黄土塬,身前就是莽莽洛水川。塬和川似乎尽收眼底了,却又从天地的交接处无限延伸出去。站在这样的土地上,天地好像突然变得很小,浓缩成了黄土和绿叶交织而成的照片,似乎拿在手里,掸掸上面的尘土就能装在兜里;站在这样的土地上,天地好像又忽然变得那么大,似乎一阵微风,就能把人吹得站立不稳,心里充满了惶恐和不知所措。站在这样的土地上,我不禁想问,谁能知道这样的土地曾经繁衍生息了多少个华夏儿女,谁又能知道,这些被养育成人的华夏儿女之中又有多少个为这块养育了自己的土地殚精竭虑、抛头沥血,最后把自己的生命又交还给这块土地。
王二墓就在这块土地里面。一个农民出身的领袖,前半辈子务农,后半辈子做农民起义的领袖,一生的内容截然分成完全不同的两部分,但还是没缺了这个“农”字。他在这块庄稼地里劳作,从这块庄稼地里出发,最后还是再回到了这块庄稼地里了。王二墓无碑,墓丘封土呈圆丘形,大概不到一人高的样子,占地方圆不过四五米左右,所植的六棵柏木却躯干虬结,枝叶茂密,大有一些非同凡品的意思。
王二生年不详。公元1627年即天启七年,王二揭竿起义。这也是明代天启年的最后一年。天启,是一个悲惨的年号,至少对于百姓来讲是这样。民间流传着关于太监魏忠贤的各种故事。直到今天,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这位九千岁仍然拥有比同时代的天启皇帝更高的知名度,总之,不管是对明王朝,还是对整个中国历史而言,这都是一个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的年代。到了这一年,比其他省份灾害更加严重的陕西已是“草木尽,人相食”,加之疫病流行,百姓“皮骨已尽,救死不赡”,终于穷途末路。但明朝当局不但不减免租赋,赈济灾民,反而增派所谓“新饷”、“均输”等赋役用于关外开边,于是官逼民反,白水农民王二、种光道聚集灾民数百人冲进县城,拉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即使发生的时间整整相差一千八百三十六年之久,这段故事还是立刻让人想起另一场起义。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王二起义”和“大泽乡起义”至少有两个关键的地方是相同的,都在一个封建王朝的末期,都揭开了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王二起义迅速发展。到了第二年,起义军屡屡打败官军,所到之处饥民和官军逃兵纷纷加入,活动于关中和陕北交界地的队伍迅速壮大。陕北府谷农民王嘉胤受到鼓舞,集结一群饥民造反,王二闻知后,急领起义军北上,与王嘉胤会合。不久,安塞高迎祥,宜川王左挂、飞山虎、大红狼,洛川王虎、黑煞神,延川王和尚,甘肃庆阳韩朝宰、武都周大旺等农民也四处举旗,农民起义已成可以燎原的星火之势。
这和“大泽乡”之后,项羽刘邦相继起义,终于推翻了腐朽落寞的秦王朝又何其相似。另外要说的是,虽然后来的史书并没怎么说起过王嘉胤,但是其中屡屡提及的高迎祥正是王嘉胤的得力部下,而这时候的李自成也正是这位得力部下的得力部下。
如此到了第三年春天,崇祯帝诏令杨鹤为陕西三边总督,围剿农民起义军。据明史所载,杨鹤认为老百姓之所以造反,只是因为吃不饱。在他看来,造反的人说到底也还是老百姓,按照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老百姓,是一个国家的元气,所以国家形势越是严峻,就越不能乱杀百姓。这话很漂亮,但经过他的督捕和围剿,农民起义军形势急转而下。在某次战役之中,王二不幸被擒,遂从容就义。他所领导的义军也随之瓦解冰消。
王二起义也失败了。但是“王二起义”再一次充实了“敢为天下先”这笔巨额精神财富。那位曾在义军中作为得力助手排在最后的李自成,逐渐成长成为农民起义军领袖。十三年后,他率军攻入北京,亲手覆灭了明王朝。虽然首创起义的王二没能获此殊荣,但不容怀疑的是,生养王二的大地同样会以王二这样的好儿子为荣,王二的父老乡亲们,也早已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世世代代繁衍在黄土高原上的儿女们,是一个尊重首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团体,我想也只有这样的团体,才有“敢为天下先”的生长土壤,才能具备永恒的发展动力。
后来,家乡百姓偷偷将王二的遗体拉回埋葬,没有任何仪式,也不能有什么仪式,就葬在故乡白水县北塬乡鹿角村,史书上也只是寥寥数笔就勾勒了这位英雄的一生。人们唯一的能做的不外是种几棵长青的柏树,以纪念这位豪杰之士。实际上,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并不知道王二其人,以及这小小土丘般的王二墓,现今来瞻仰这位明末农民起义领袖的墓葬,不禁吃惊于它是那么平凡无奇。这么说吧,若不是亲耳听见这里埋着白水王二,你甚至不能确定这是一座墓,更遑论英雄之墓。但现实往往只会给人们呈现一个背影,这次也毫不例外。令人欣慰的是,家乡父老表现出了对这位英雄的尊敬和爱护,至少,他们尽了一份自己的力量,虽然绵薄,却给人以鼓舞。王二起义失败了,但王二仍是一位英雄,乡亲们埋葬了王二,这位英雄终于还是回到了故乡,和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又一次融合在了一起,再不会分开。
不知什么时候,日头逐渐偏向西山。周围的光线开始黯淡,几只不知名的黑色大鸟嘎嘎叫着从几棵拉出长长影子的柏树旁飞了过去,橙红色的晚霞铺满天边,把一天里最后的阳光映射下来,给这片黄土地披上一层金光。不得不承认,仅就规模大小而言,王二墓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是名副其实。尤其显得寒酸的是,这座墓没有立碑。百里山川,一抔黄土,它远离了兵吼马嘶,像一位看尽繁华的隐者一样,静静坐落在荒郊野外中一点点的树荫里,似乎从来就没有过一呼百应,云集景从的风光。
王二墓无碑。就在距离王二墓二百公里外的乾陵,有一块无字碑,却是有碑无字。这块由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精心设计并树于显著位置的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百吨巨石。碑额未题碑名,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张牙舞爪,左右两侧各四条螭龙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峥嵘,似乎在等待风雨大至,破壁而去一样。碑上还有许多其他纹饰,线条流畅,韵味独特,整座无字碑既凝重如山,又灵动似羽,然而就是这样精雕细刻的一座墓碑,上面也没有留下一字碑文。
武则天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人。乾陵营建时,又正值盛唐,国力充盈。乾陵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根本不存在诸如营建“王二墓”时无力立碑刻字的情况。而无字碑上为何无字,民间官方则众说纷纭。说法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论。
其实这其中有两种都解释的有些牵强。第一种就不太说得过去。因为不管是谁,能有这种程度的自知之明,都是值得夸耀的。另外,一个生在封建时代的女人,凭借自己的努力,不管在人类社会的哪一方面有所建树并能最终登上顶峰,其为人也多半不会这么浅薄。而当地文物研究所后来发现,在此碑的阳面,从上到下刻满了方格子,这些方格子每个长4厘米,宽5厘米,排列整齐,大约有3300余个。经考证,这并不是后来刻上去的,它是给待刻的文字预打的格子。原来无字碑本来是写好碑文的,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镌刻上去。现在看来,这篇3000多字的碑文也因此失传了。
王二墓也没有碑文,却并不因为王二墓无碑。王二墓本来就没有碑文,但是文字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并不只靠刻在坚硬的石头上才保存下来。文字是有形的,却能忽视所有实际的载体而流传不息。
面对山河飘摇的紧要关头,只要还有对祖国大地的一腔热忱,原和王二并非一路的读书人,也选择把一腔热血洒在养育自己的土地上。王二墓无碑,亦无碑文,但就在王二那个时代,流传着这样的碑文:“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就在王二起义的前一年,魏阉派遣锦衣卫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周公是苏州人,素日有德于民,苏州万人齐集为救周公。其中颜佩韦高举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另外三位市民马杰、杨念如、沈扬随之上前仗义陈词。锦衣卫执意抓人。与周府轿夫周文元撕扯扭打,激起众人怒火,一起上手打死锦衣卫二人。后来魏阉追究此事,五人不欲牵连他人,均自承其事。苏州一望族感怜五人之义,出资将其合葬一处。两年之后,魏忠贤投缳道路,天下人抚额称庆,文名卓著的才子张溥写下这篇文章,并将其镌刻于五人墓碑之上。
这五人之中,大概只有轿夫周文元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读书人了,却是他先动的手,自有一股读书人的呆气。无论哪个时代,读书人在国难当头之际慷慨赴死,也从来是不后于人的。这也是读书人激于义愤的对抗方式,虽然没什么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但除此之外,这和王二的起义似乎并无其他不同之处。
“五人”墓碑上还有一段这样的文字:“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如此铿锵有力的文字,如此掷地有声的言论。刻在石碑上的固然坚硬清楚,刻在人心上的却更加不可磨灭。我也始终相信,这篇名传千古的碑文,即使没有刻在石碑上,也会刻在人心上。王二揭竿起义,“五人”激于义,这正是王二和“五人”的共同之处,也是无数仁人志士独特的人格魅力,疾风劲草,板荡诚臣,这些人总是一肩挑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都配享有这“亦盛矣哉!”的四字考评。
王二墓无碑。王二墓本身就是一座写满了人心所向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