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生命的最后2天:从被俘到枪决
切·格瓦拉一生留下过很多照片,其中传播最广的是那张目光如炬、神情坚毅的《英勇的游击队员》:
那是一张经典的黑白照,照片中的切·格瓦拉带着一顶镶有五角星装饰的贝雷帽,面容严峻,眼神坚定地看着远方的。
这种充满了理想光辉、不怕牺牲的精神力量,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直到今天仍然有独特的影响力。
这位家喻户晓的共产主义革命家-切·格瓦拉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跌宕起伏,然而他的死亡过程和死后受到的待遇,却让人心碎。
直到他牺牲30年后,切·格瓦拉的遗骨才得以回到古巴,长眠在圣克拉拉市。
革命之火的熄灭-切·格瓦拉之死
而要想了解切·格瓦拉的一生,一定不能错过他的日记以及最后的那些照片。
他生命的最后2天:从被俘到枪决,一共12张照片。
通过他留存在世的日记,我们可以认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切·格瓦拉。
早在写下《玻利维亚日记》之前,切·格瓦拉已经写下了《摩托日记》、《战士日记》以及著名的《古巴革命战争回忆录》。
切·格瓦拉的日记充满了个人风格,简单直率,记录日常的点滴,在牺牲之前,他还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
记录下1966年11月到1967年10月之间,他在玻利维亚的活动:有的时候是简单几句,没有特别的情况;有的时候是长长的两三页,详细记录与政府军的交战过程。
最终这本日记被幸运地保留下,并于1968年集结出版,它就是《玻利维亚日记》,当今研究切·格瓦拉最后时刻的重要材料。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切·格瓦拉最后一则日记,并不像大家所想象的,感情澎湃或者跌宕起伏。
他是这样记录的:
1967年10月7日
今天是游击队武装建立十一个月纪念日,一上午轻松悠闲,如同享受田园生活一般,没有出现什么麻烦事。
这乍眼一看,仿佛就是游击运动才刚刚开始,一切都是有希望的,前途充满光明,没有一丁点“泄气、悲观和失败的情绪”。
任谁也不会想到,这竟然是日记的最后一页,这和日记的第一段话遥相呼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今天开始了。
夜里我们抵达农场,一路上还相当顺利。
(1966年11月7日)
这戛然而止的日记,并未能完整地告诉我们切·格瓦拉最后两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反而是2005年7月的第二版中收录的,由切·格瓦拉的后代-卡米洛·格瓦拉·马奇所写的前言里头,用了模拟切·格瓦拉的日记的形式,写下了后面发生的过程。
再结合由记者雷希纳尔多·乌斯塔里·阿尔塞所写的《切·格瓦拉——一个偶像的人生、毁灭与复活》,我们大致可以梳理出最后两天的脉络了。
1967年10月8日下午,切·格瓦拉受伤被俘。
这短短的几个字,无法表现出切·格瓦拉当时的处境:
他领导的游击队遭到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切·格瓦拉本人右腿中弹,甚至连手中的枪管都被打裂了。
不过,如果不是这种困境,政府军也很难抓住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他们在押送他的过程中,拍下了一张照片。
丛林里生活了一年的切·格瓦拉,已经不像古巴时候的样子了,照片中,没带标志性的五角星贝雷帽,而是乱糟糟的头发和一把络腮胡子,衣服也不那么光鲜。
格瓦拉的表情十分严肃,眉头紧皱,稍微佝偻着身子,他的身后还跟着至少两个政府军的人。
后来他们把切·格瓦拉送到关押点,继续紧紧地绑着他的双手,切·格瓦拉没有直视镜头,但是在照片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切·格瓦拉的疲倦。
本来在丛林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加上他自己有哮喘病,以及受了严重的枪伤,哪怕是铁人都会无比疲惫。
当切·格瓦拉被俘虏后,玻利维亚当局立刻思考怎么处置这个世界著名的“危险人物”:
如果留他一条活路,这有可能因为更大的反弹效果;如果痛下杀手、一了百了,似乎没有那么多后顾之忧。
加上,西方世界也将切·格瓦拉视为洪水猛兽,他一死,能在表面上让很多人松一口气。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玻利维亚当局下了密令,要尽快解决切·格瓦拉,不留活口,上文的两本书都是采用了切·格瓦拉是被枪决的说法。
此时他们留下了切·格瓦拉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
这是一张切·格瓦拉脸部的特写:他带着点高傲地仰视远方,眼神中已经没有了疲倦,取而代之的是坚定、从容,没有一丝恐惧和惊慌,此时,他可能已经预料到死亡即将降临。
1967年10月9日,也就是切·格瓦拉被俘的第二天,随着枪声响起,子弹带走了切·格瓦拉的生命,浇灭了他身上革命的火焰。
更让人难过的是,为了能验明正身以及公之于众,他们没有采用传统的速战速决的方式-向脑部射击。
而是向身体的其他部位射击,有后人交代,切·格瓦拉身中至少4枪。
在《切·格瓦拉——一个偶像的人生、毁灭与复活》是这样描述的:
切所中4枪之间相隔多久?
虽很难精确计算,但不会超过1分钟,因此切是在清醒的状态下死去的。
而且当脑部没有中弹,因失血造成死亡的情况下,生命的持续时间和失血量成正比。
由于最后一枪击中心脏,使血流入脑部,切是在最多不超过4分钟内死亡的。
致命的一枪穿透心脏和肺。
几秒钟后,一股鲜血从他嘴角挂落下来,紧接着肺部的气体和血液结合的混杂物不断从口中噗噗喷出。
切就这样死了。
其实,切·格瓦拉而进行了枪决后,他们并没有急着要埋了切·格瓦拉的尸体,而是将他的尸体运到一个洗衣房里,进行拍摄和展示……
革命者与围观之众-洗衣房中的切·格瓦拉
一段记录片让我们回到那个停放着切·格瓦拉尸体的洗衣房。
在切·格瓦拉牺牲后,他的尸体被运送到玻利维亚东南部巴耶格兰德镇,一家医院的洗衣房,并且展示出来。
一时间,这个乡村涌来了大批的记者和军政要员,在场的还有不少当地的普通民众,他们都想要亲眼看看这个传奇人物,哪怕是一具冰冷的遗体。
这样一个血淋淋、充满悲剧意味的场景,竟然因为围观的人多了,而变得相当滑稽和诡异。
洗衣房周围都是士兵,他们真枪实弹,穿戴整齐,守在洗衣房门的里里外外,不知道他们到底是要防着外面围观的人,还是要防着切·格瓦拉“起死回生”。
要员们带着军帽、西装笔挺,等着去看看那个已经无法战斗的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的遗体已经被整理过,血迹也被擦拭过,做了简单的遗体防腐措施,但依旧有斑驳的血迹,和惨白的肌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时,他们派了两名修女给切·格瓦拉整理遗容,修女们在整理的时候,甚至觉得切·格瓦拉和受难的耶稣有几分相似之处。
他们用担架把切·格瓦拉抬到长方形洗衣台上,用一块木板把切·格瓦拉的头部撑起来,背部垫上一块黑色的布料。
接着,士兵们七手八脚地解开绑着尸体的绳子,解开他上衣的扣子,袒露切·格瓦拉的上半身,展示伤口。
切·格瓦拉的头轻轻地侧向一旁,眼睛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芒,但是没有闭上,微微睁开,仿佛还在观察这个让他深深眷恋的世界。
他的嘴巴也是微微张开,仿佛还有很多话要告诉世人,仿佛想说:为了自己的理想,死而无憾。
此时的切·格瓦拉已经很瘦削,和古巴时期健壮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区别。
零散的头发和不修边幅的胡子,整个形象不像其他照片上那么精致了,反而更符合他游击队员的身份。
镜头一转,地上还有两位革命战士的遗体,都被袒露着胸膛,展示着那些伤口,不过他们的身上有更多猩红的血迹。
他们每个人都是披头散发,留着络腮胡子,确实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中,谁还顾得上外表是否光鲜亮丽。
一切准备妥当,军官们陆陆续续走进来,对着切·格瓦拉的尸首指指点点,交头接耳,他们当中,有不少是谋害了切·格瓦拉的凶手。
洗衣房外面是用铁扎拦起来,旁边有个士兵守卫着,民众扒在栏杆上,也看着这具曾经散发着无限能量但已经僵硬的尸体。
此时,有名记者举着相机,拍下切·格瓦拉苍白的躯体,这些照片成为了这段历史的重要记录。
当要员离开后,带枪的士兵们继续守在洗衣服里面,民众开始也慢慢排队走进去洗衣房。
他们每个人都放慢脚步,不说话,安静地,在局促的洗衣房中绕行一圈。
有的人用手捏着鼻子,有的人用手帕捂着,甚至有个胖男人带着墨镜抽着烟,叉腰走过;有的妇女蒙着黑色的头纱,身边还带着小女孩,静默地边走边看着遗体。
现在已经难以揣摩这些群众的心理活动了,但是,每个人脸上的神情都是复杂的,毕竟这么一个传奇的人物,现在就安安静静地躺在这个小乡村的洗衣房中,任谁都不会想到他的结局是这样子…
随着时间流逝,镜头从黑白片变成了彩色片。
彩色镜头前,依旧是那个简陋的洗衣房,四周杂草丛生,红色的瓦片和淡蓝色的墙壁组合而成,门口由一根柱子隔开,远远看去,像一双空洞的眼睛,凝视着前方。
走进洗衣房的内部,三面斑驳的墙上,都刻着无数人自发写下的给切·格瓦拉的话语,以及一个个形状不一的五角星。
尽管简陋万分,完全比不上那些精雕细琢的碑文,但更让人感受震撼人心的力量。
大家从来不曾忘记这个为理想社会而献身的传奇。
当年围观切·格瓦拉遗体的要员们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哪怕千百年后,这个简陋的房间倒塌了,切·格瓦拉的故事依旧会在人们心中流传。
切·格瓦拉遗骨最终被寻回,古巴举行了迟到30年的国葬
此后,切·格瓦拉的遗骨就这样,静静地埋在玻利维亚的大地上,整整30年时间。
终于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南美洲的政局稍微稳定下来,寻找切·格瓦拉和他战友的遗骨的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
从1995年年底开始寻找,最后在1997年年中找到了切·格瓦拉及其他战友的遗骨,这个悬在古巴人民心中的大事,终于有了结果。
古巴政府决定用最高规则的安葬仪式来纪念这位英雄。
1997年10月17日上午,在圣克拉拉市-那个切·格瓦拉之火开始燃烧的地方,庄严肃穆的军乐声响起。
切·格瓦拉等几名烈士的遗骨覆盖着古巴国旗,四周装饰着洁白的鲜花,被灵车慢慢运送到墓地附近。
圣克拉拉市的民众自发出来为切·格瓦拉送行,在灵车经过的地方,都站满了人,洒满了鲜花,人民并没有忘记切·格瓦拉,反而是深深地怀念他。
到了格瓦拉广场,装着切·格瓦拉遗骨的棕红色棺椁,被两名军官抬到了陵墓里,缓缓送进了墙壁上的方形墓洞里,并用石板封住洞口。
其他烈士也是一样的仪式。
这些人民英雄终于得到了永远的安息。
切·格瓦拉亲密的战友-卡斯特罗在葬礼上发表了讲话,他赞颂切·格瓦拉对古巴革命的无私奉献,并且称赞切·格瓦拉是革命者和共产党人的楷模。
葬礼结束时,卡斯特罗还亲自点燃了格瓦拉灵前的长明灯。
这位古巴人民英雄的精神将和这个长明灯一样,照亮着古巴人民的思想世界。
而在切·格瓦拉下葬之后,古巴政府并未停止搜索其他游击队员的遗骨,后来更多烈士的遗骨被寻回,其中就有最具神秘色彩的女游击队员塔尼亚的遗骨。
当然,也有人只能永远长眠在茂密的丛林间,有正义感的人们会铭记他们。
古巴大地上回响着《直到永远,指挥官》
尽管切·格瓦拉的思想和行动并不是全都正确,甚至有很多是错误的决策和行为。
在他逝世后,也有很多著名学者对他的生平做过点评,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因此,这需要我们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可不必盲目地信奉切·格瓦拉,把他神化。
他对革命永不放弃的精神,甚至牺牲在革命道路上的故事,确实鼓舞了世界各地非常多的革命勇士们。
在古巴传这么一首革命歌曲,写于1965年的《直到永远,指挥官》,现在重新再看一遍歌词,依旧能感受到切·格瓦拉的革命热情与光芒:
你那革命的爱,带你迈上了新的征程,那些地方多么渴望,解放着坚毅的臂膀。
我们还会继续前进,一如既往追随着你,还有费德尔,我们对你说,听你的指挥,直到永远。
你令人心爱的风采,依旧如此纯洁真挚,你的心灵清澈见底,指挥官,切·格瓦拉。
参考文献:
《玻利维亚日记》上海译文出版社
《切·格瓦拉:一个偶像的人生、毁灭与复活》 中国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