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历史:西周和东周打仗
西周和东周打仗?不太可能吧?历史课本上不是说,西周灭亡后东周才成立的吗?
恩,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现实中却实实在在发生了。这个当然不是多数人的过错,而是少数人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误导了大家。
比如《史记》这本书,虽然名气很大,但是有兴趣、有时间仔细阅读的人却很少,里面的很多细节信息,也就不为大家所知。
西周和东周之所以能打起仗来,情况是这样的:
一、烽火戏诸侯,周平王东迁
周代有一个著名的美人,叫褒姒,美在高冷,很少露出笑容。当时的周幽王呢就喜欢褒姒这种高冷的风格,为讨褒姒欢心,立她为皇后,立她的儿子伯服为太子,把原来的申太后和太子宜臼都废了。不但如此,为了博取冷美人褒姒一笑,周幽王还上演了演出了一出“烽火戏诸侯”闹剧。
申太后的娘家是申侯,也是相当有实力的,得知女儿的太后之位被废了,外甥的太子之位也被废了,非常生气,就联合西边的犬戎来攻打周幽王,幽王再点烽火征兵,各诸侯国以前被戏弄过几次,这次就没人派兵过来勤王,于是幽王被杀死在骊山,褒姒和周朝的财物也被掳走。
后来,各诸侯和申侯商量,一起把幽王原来的太子宜臼奉为天子,这就是周平王。周平王把都城从西周迁移到了东周雒邑,以躲避犬戎的骚扰。《史记》载:“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
二、东西周分治,周赧王西迁
《史记 周本纪》载:“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周赧王的时候,东周、西周分而治之,周赧王把都城又迁回了西周。
这时候,西周还是周天子封地,东周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国家。
三、秦借道两周之间
《史记 周本纪》载:“秦借道两周之间,将以伐韩,周恐借之畏于韩,不借畏于秦。史厌谓周君曰:“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之敢绝周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质使之楚’?秦必疑楚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曰‘韩彊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也,周不敢不受’。秦必无辞而令周不受,是受地于韩而听与秦。”
秦国要借道东周、西周之间的地方去攻打韩国,周王担心借道给秦国,会得罪韩国;不借道,又怕得罪秦国。一个叫史厌的人对周王说:“你何不派人对韩相国公仲说:‘秦国敢于借道东周以攻打韩国,是因为相信东周。您何不给东周以土地,派人质送到楚国。这样,秦国一定怀疑楚国有阴谋,也不再相信东周。如此,秦国就不敢再攻打韩国了。’您再对秦王说:‘韩国硬要把地送给我们,想使秦国怀疑东周,我们不敢不接受韩国的赠地。’秦王一定无法找到借口,不让东周接受韩国的赠地。这样,东周既可以从韩国得到土地,又顺从了秦国。”
四、东周与西周打仗
《史记 周本纪》载:“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为东周说韩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王案兵毋出,可以德东周,而西周之宝必可以尽矣。“
东周和西周打仗呢,韩国想帮助西周,一个叫”或“的人替东周游说韩王说:“西周过去曾是天子居住的地方,有很多宝贝器物,韩王按兵不动,就是有恩于东周,到时候西周的宝贝器物都是你的。”
五、东周和西周龙脉
那么,东周、西周这两个国家,因何而得名呢?又在今天的哪个地方?
卫星地图上,大别山腹地,河南省新县郭家河乡、箭厂河乡、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之间的地形轮廓,颇像一个“周”字;河南省商城县吴河乡、达权店镇、河南新县沙窝镇之间的地形轮廓,也象一个“周”字。
古文字“周”
西周和东周位置
因为新县在西边,所以那里的周地称为”西周“。
因为商城县在东边,所以那里的周地称为“东周”。
西周和东周,不仅在地位位置上有区别,在地形特点上也有区别。西周的“周”字,中间的横竖是凹进去的,相当于阴文;东周的“周”字,中间的横竖是凸出来的,相当于阳文。
六、东周和雒邑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雒”,其本意是一种怪鸟,就是今天的猫头鹰。
来看古文字“雒”
猫头鹰有个习惯,喜欢站在树洞口观察张望。这个“雒”字,一部分象形一直站在树洞口的猫头鹰,一部分表示鸟类属性。
而东周,再加上其南边和北边的一些地方,其地形轮廓颇像一只站在洞口的猫头鹰,故名“雒”。
东周,相当于“雒”的身体部分。
历史记载的“周公营雒”、“召公复营雒”,实际上都是在东周这个地方搞城市建设。
《史记 苏秦列传》载:”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也说明了雒邑和东周的关系。
小结:
根据《史记》记载,东周、西周作为两个地方名,早就存在,大致位置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和新县一带。
周平王时,周的都城从西周迁移到东周。
周赧王时,东周、西周各自独立,代表周朝正统的周赧王,又把都城迁回了西周。
自此,东周、西周成为两个独立的国家,所以才有了后来两国之间的战争。
历史课本上讲周平时西周灭亡、东周开始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