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纪要 | 九王夺嫡:雍正走向最高权力之路

《九王夺嫡》一书是青年学者郑小悠博士第三部面向大众的清代政治史普及读物,是在学院派历史研究与公众历史阅读之间搭建的一座桥梁,背后则蕴含着作者希望打破人们观察历史时程序化、脸谱化思维桎梏的愿望,令人倾佩。除郑博士作为第一作者的主笔外,本书另外两位作者也在搜集整理满文档案,以及梳理人物关系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得该书在内容上更为丰富、更具可读性,也对历史普及读物的撰写方式提供了启发。
2021年6月27日下午,群学书院联袂梅园经典共读小组邀请郑小悠、李小波、夏天等青年学人一道,围绕这一著作展开交流。本文为沙龙发言纪要,由小组志愿者姚丞华整理。

读书沙龙纪要

《九王夺嫡》

整理 | 姚丞华

论坛现场

写作缘起和阅读体验

郑小悠(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九王夺嫡》作者):我对“九王夺嫡”的话题产生兴趣,是源于小学时期阅读了作家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皇帝》。这部小说的第一卷,便是以“九王夺嫡”命名的。此后我又观看了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对这段历史有了更直观的印象。在中学阶段,历史课有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小剧场节目,我当过《雍正王朝》片段的导演,也在这一过程中加深了对相关历史情景的理解。

电视剧《雍正王朝》剧照

再往后,便到了2003年“非典”横行的时期,我们去不了学校,而当时正值互联网开始普及,于是我就在网络上浏览了许多讨论相关历史话题的论坛,随后自己也参与到其中,逐渐与大家形成了一个网络共同体,我们还成立了自己的网站,由我来担任版主。等到进入北京大学就读大学本科时,我去听过不少历史系的课程,慢慢地开始接触到真正的相关历史文献,我感觉到读这些文献比之前读小说或看电视剧都更有乐趣。当时正遇上“清穿热”,我还把这些阅读体会在论坛上和大家分享,也获得了较多的认可。而留校攻读研究生学位后,虽然开始进行历史学的研究,但由于我当时的研究方向与九王夺嫡关系不大,所以在这方面的积累与探索反而搁置了,重新开始则是进入工作阶段的事了。

电视剧《步步惊心》剧照

在我工作之后,撰写微信公众号开始变得流行,我也参与了进来。我把之前想过的一些历史议题重新整理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撰写成文字,发表在公众号写作平台上,其中就包括与九王夺嫡有关的几篇。我的这些文章得到了我们历史系蒙元史方向的学者张帆老师的关注,他不但转发了我的文章,还帮我联系了出版机构。

此后,汉唐阳光的尚红科老师亲自来找我约稿,这对于一个从未出版过著作的年轻写作者而言,是相当幸运的事。当时尚老师希望我出版的就是《九王夺嫡》,不过当时我考虑到自己在素材积累和写作技巧上都还不足够成熟,于是和他商量之后,决定先出版其他几本书。

郑小悠作品

在这以后,尚老师与张帆老师都有一直督促我写成《九王夺嫡》,我也一直就写出新意与和公众形成良性沟通进行着思考。而当正式进行写作时,我们形成了一个团队。除我以外,还有在座的夏天女士,她是本书的第三作者,在整理人物关系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作者则是橘玄雅,他的满文阅读能力很强,经常去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阅读资料,遇到与九王夺嫡话题相关的信息,会与我分享,使我的写作逻辑得以更加圆满。就是在这样的相互协作中,本书得以写成。

夏天(香港大学法学硕士、律师):我对九王夺嫡的话题产生兴趣,源自学生时代阅读“清穿小说”。出于对小说中提到的部分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好奇,便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其中就有看到小悠担任版主的论坛。此后,一直有断断续续地关注这个话题,也在交流中与小悠逐渐熟悉了起来。我大学期间读的是法学专业,现在做的是律师,都与历史学关系不大,不过或许我在参与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受到了些许专业影响。正如前面小悠介绍的,我在本书中主要负责人物关系整理的部分,制作关系表,我的同事看到书后,和我说他们觉得这些表和股权结构图的风格很相似。他们的这一观察,可能也有一定道理吧。

在看九王夺嫡的互联网资料时,我注意到不同类型的粉丝的情况,这里面有许多有趣的现象:有的粉丝搜集资料的能力很强,能和大家分享一些我们很难想到的资料;不少粉丝在对这段历史做出解读时,会带有特别现代的视角;面对同一份资料,喜欢这段历史中不同人物的读者,能得出差别很大的结论。所以我有考虑到,要在本书中对部分网络粉丝的关注点做出回应。因为粉丝数量众多,类型复杂,我们无法对他们回应得特别详尽,但我认为这部分的完成度达到了及格以上的水准。此外在我看来,本书或许对于没有任何相关知识背景的读者而言,阅读起来会有些许吃力,但它仍旧是一部很容易让读者对这段历史产生兴趣的,结合了严谨性与可读性的历史科普读物。

李小波(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讲师):我主要是研究明代历史的,以我的理解,与明代相比,清代前期的政治史话题确实会更吸引公众的兴趣,这或许与清前期政治的贵族制色彩有关联。因为贵族制下,各方势力长期处于互相拉锯状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比较丰富多元;如果皇权太强势,皇帝个人意志就对整个政局影响巨大,政治图景会显得相对单调。本书所讨论的皇位继承人问题,是中国传统政治中关乎政权存亡的核心问题,它在明代因为嫡长子继承制的落实,并未对明王朝的政局带来特别大的影响。康熙帝虽然效仿汉族王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与满洲旧制冲突太大,他本人对嫡长子继承制也仅学其皮毛。正因如此,发生了九王夺嫡这样的政治事件。政治形势相类似的,还有太子地位长期不稳定的唐中前期。唐代王室有着北族的背景,政治上有较浓厚的贵族制色彩,这些都与清前期相仿。所以,皇位继承人问题,在中国古代的不同阶段,因为政治体制的差异,对政局的影响会相应地变化,这值得我们思考。

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可读性强。正如先前两位作者介绍的,这是一部面向公众的历史科普读物。就这个定位而言,它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作品,这不但因为选取的话题兼顾了历史学专业与非专业读者的兴趣点,也与作者基于专业训练又不落窠臼的高超的写作技巧有关。

当然,对于我这样的读者而言,可能在阅读后还会有些觉得不过瘾之处。比如书中提到用了许多原始的满文档案资料,我就会对这些资料本身,以及如何对它们解读的情况有较大兴趣,但似乎这些在书中展开地较为有限。不过我也明白,这与本书的定位有直接关系,总体而言,作者还是很好地实现了他们的写作目标。

晚清满汉文字档案

与戏说类作品的差异

郑小悠:这本书有较为学术的一面,主要体现在我们是以清代前期政治史的大背景入手进行叙事的,而非简单地将一连串孤立、破碎的事件拼接起来。刚才小波老师也有提到,当时的清代政治体制具有贵族制色彩,即各方势力存在持续拉锯与博弈的可能性,九王夺嫡这场宫廷斗争,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发生的。在其他的时空背景中,也存在宫廷斗争,但表现出的形态会有很大差异。如中国的明代,也有靖难之役、夺门之变等事发生,但它们更多地体现出激烈而短暂的特点,且最后往往依靠皇帝的个人意志得以了结,从对整体政治格局的影响而言,它们或许称不上重大的政治事件,与书中描绘的九王夺嫡有较大区别。

电视剧《步步惊心》剧照

另外,通过多满汉各类文献的解读,我们发现九王之中若干人的“人设”,即他们的政治站位、性格特征、人生际遇等方面,与读者朋友们通过阅读文学、影视作品,或者孟森、冯尔康、杨珍等学者的学术作品后形成的普遍认识,是有一定差异的。比如当时的四阿哥,后来的雍正帝胤禛,他起初和八阿哥胤禩属于同一阵营,换言之他原先也是所谓“八王党”的成员,他的一系列人际关系、社会资源等,都与自己的八弟紧密相连。他后来脱离了这一阵营,主要是由于他身为兄长,并不会真心实意地拥戴弟弟登上帝位而自己成为臣仆,所以一旦意识到自己有足够实力得以自立门户后,脱离原先阵营就成为了必然。而当他正式成为皇帝以后,对之前与他不属同一阵营的、关系不好之人还算可以容纳,但他对以八阿哥为首的那些曾经的同盟者,则采取了相当残酷而坚决的打击手段。可见,对自己最残酷的,往往不是敌人,而是背叛了的朋友,这在中国历史上也算得上屡见不鲜。

电视剧《雍正王朝》剧照

再举一个例子,当时的十三阿哥,后来的怡亲王胤祥,在二月河的小说中被描述成了一个如同关公转世的人物,对自己的四哥忠心耿耿,也由此获得了许多读者的好感。但通过解读档案资料,我们发现胤祥的面貌远没有如此简单,相反他可能是康熙帝诸皇子中最工于心计的一位。他早先是太子党,即与二阿哥胤礽同一阵营者,并且在年仅22岁时就怂恿二哥进行某些政治活动。此后,他又能全身而退,转而成为四哥胤禛的政治合伙人,不但为后者的登上皇位做出重要贡献,还在整个雍正朝都飞黄腾达而不遭忌惮。可见,胤祥是非常具有政治谋略与手段的人物,历史上的他与文艺作品中的他距离着实不小。反差很大的还有十四阿哥胤禵,他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一直以来是比较刚强、倔强的,历史上的他确实也存在这一方面,但远不是全部。我们发现,在雍正四年(1726年)前后,即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被受尽打击的同一时期,胤禵曾给雍正帝写过一系列的求饶信,措辞之卑微、姿态之低下,令人大跌眼镜,这一情形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也未引起足够重视。

雍正画像

夺嫡之观感

夏天:作为一场宫廷斗争,这一事件是相当残酷的,特别是将雍正帝即位后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清算考虑在内。不过,还有一个层面也值得注意,就是在九王夺嫡的这二三十年间,诸皇子始终处于斗而不破的状态,没有出现诉诸武力的情况。这是和先前,如唐代的玄武门之变、明代的靖难之役等,是有明显区别的。

郑小悠:这种斗而不破的状态,与清朝长期的合法性焦虑有直接关系,这种焦虑可以追溯到满洲贵族在关外的时期。当时在满洲周围,有明朝、朝鲜、蒙古等多股政治势力,可谓强敌环伺,如果他们的内部矛盾彻底爆发,自身势力分崩离析,是会直接面临生存危机的。所以他们即使有纷争,也必须斗而不破,而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政治传统,由关外带了进来。与之相区别的是,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不存在这种合法性焦虑,所以当他们的宗室之间出现很强的矛盾时,可以很自然地分裂成包括元朝在内的四大汗国。

李小波:我们仍然可以用嫡长子继承制来做对比。通过如九王夺嫡这类竞争,选出的皇位继承人往往在执政能力可以有较强的保证,这是它积极的一面。嫡长子继承制的优势则在于可以保证政局的稳定,在权力交接过程中不容易出现意外,但在皇位继承人的能力上则缺乏有效的评估。在总体上,明代是一个平庸皇帝辈出的时代,皇帝们的执政能力与责任感,比起后世的清代皇帝是有明显差距的,这就是两类皇位继承制度带来的差异。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九王夺嫡并非没有积极意义。不过还应当认识到,对于一个王朝的统治者而言,稳定性依旧会是首要考虑的,所以此后清代在皇位继承制度上也做出了调整,虽然没有重回嫡长子继承制,但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如九王夺嫡这样激烈局面的出现。

康熙画像

关于历史科普读物

郑小悠:对于历史科普读物而言,最重要的是作者需要有足够的相关历史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向公众传递较为准确,或者说经得起考验的历史知识。按照我的了解,许多历史科普读物的作者,在有了一些名声后,会收到很多约稿,题材五花八门,有的在作者能力范围之内,有的则未必,这个时候就需要对自己有足够清晰的认识,不能盲目接稿。我在读书时期主要学习的是清代中前期的政治史、法制史,在撰写历史科普读物时便主要围绕这些主题,也会进行适当的延申,但不会相隔太远,不然觉得在水准上难以保证。对读者朋友们而言,在选择历史科普读物时,也应当考察一番作者的专业背景,因为这和自己在阅读后所获得历史知识、信息的有效性是息息相关的。

历史科普读物对于作者的文笔也是有要求的,毕竟这类著作面对的是广泛且知识层次差异较大的公众,他们对书中所写内容的接受能力也会有差异,因而需要作者在写作时有足够的读者意识。若文辞上过于专业化,会使许多读者望而却步,这对实现写作目标而言是一种折损。许多像我这样的历史科普读物作者,会遇到其他不同类型的写作计划,比如读书阶段的专业论文、工作阶段的调研报告等,这就需要在写历史科普读物时,对自己的写作内容有清晰的意识,会及时转换自身角色,从而使历史科普读物像它们应有的样子。

夏天:正如小悠所言,读者们对与历史科普读物,是会有在书中传递的信息的准确性有一定要求的。读者们或许未必清楚历史科普读物与历史学专业著作的界限,但多数都能意识到它们和小说、影视剧等戏说类文艺作品的区别,换言之便是还比较容易相信这些书中所写的内容。所以准确性应当作为历史科普读物的首要追求,当然除此之外,可读性也是必须的,因为历史科普读物的受众往往不会特别的专业,他们需要作者引导着进入历史情景。若能做好可读性与准确性之间的平衡,我想就可以成为一部优秀的历史科普读物了。

拓展阅读

郑小悠:九王夺嫡在历史学研究中已经比较充分了,对这个话题用力最深的学者当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杨珍老师。她写过两本相关的书,一本是《康熙皇帝一家》,主要研究康熙帝与其家庭成员的关系,其中一章是专门讨论他和皇子的关系的,书中虽没有直接论述九王夺嫡,但其内容可以作为这一事件的重要背景;另一本是《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书中专门有篇幅较大的“康熙朝晚期的储位之争”一节,这是一部比较厚的学术著作,但杨老师文笔很质朴,普通读者阅读时也基本不会有障碍。杨老师还就九王夺嫡及牵涉其中的相关人物写过许多论文,有些在网络上也比较容易搜索到,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们可以关注。

另外,这一领域的开山之作,当属孟森先生的著名论文“世宗入承大统考实”,收录于他1934年出版的文集《清初三大疑案考实》之中,孟森先生的文风时文白夹杂的,与我们当前的阅读习惯可能有所差异,不过他的文笔相当流畅,且对历史文献的辨析与运用相当到位,所以虽然年代较久远,也推荐大家阅读。

另外,南开大学的知名学者冯尔康教授曾写过国内第一部雍正帝的评传,名为《雍正传》,书中第一章也是围绕九王夺嫡展开的。

日本学者中,京都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宮崎市定曾对雍正帝做过非常系统的研究,他曾专门组织学生成立读书班,阅读雍正帝的朱批奏折,其成果主要收录于他的『雍正帝―中国の独裁君主』一书中,中译本已由甲骨文丛书引进,也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学生著作。

还有旅日的华人学者杨启樵,曾在国内出版著作《揭开雍正皇帝隐秘的面纱》,该书主要运用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的档案资料,对雍正帝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其中也运用了大量篇幅讨论了他的继位情形。以上谈到的各位学者,对于雍正帝即位的合法性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但都是基于严谨的学术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大家都可以参考。

THE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