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回眸】| 王拴富作品:我的创作经历

1
上个世纪的80年代,我们村还不通电,山民们与外界的信息不通,基本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村里连台收音机也没有,原因是贫穷落后。在生产队劳动一天,只能得到2角左右的报酬,可想而知,一台最便宜的收音机的价值等于一个人3个月的劳动价值。
我母亲特别喜欢观看和收听地方戏曲,为了孝敬母亲,我花16元钱买了一台收音机,母亲听罢戏曲,我便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其次是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使我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还学习许多法律方面的知识,受益匪浅!
2
有些电台节目里有时举办征文活动,我怀着好奇心试写起来,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的文章竟被采用了!当我收听到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韩晓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吴玉广播我的文章时,高兴得热血沸腾!手舞足蹈,像个小孩子似的,连北也找不着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法制园地》栏目播出的征文启事内容是:大同——秦皇岛的双轨电气化运煤专线沿途屡遭不法分子的破坏,锯道轨、扒道钉……造成多起翻车事故!因此,让广大听众参与,出主意想办法献计献策……
我想了两条措施:第一、公安机关在铁路沿线的村庄设立举报箱,举报箱要有专人负责定期查看,给举报盗窃铁路器材的举报人严格保密,病给予一定奖励。
第二:查封铁路沿线的废品非法收购网点,凡是收购铁路器材全部没收!并处以高额罚款!收购铁路器材情节严重者,依法论处。
我提供的两条措施被采用。
3
我的文章播出后,给我寄来10元钱的稿酬,我拿着这10元钱,看了又看,心里很激动!这时才恍然大悟“书中有黄金”的道理。
1995年,《屯留报》复刊,我被聘为通讯员,我的创作信心倍增!我勤勤恳恳地收集素材,把身边的新鲜事,先进分子,好人好事,致富模范,孝顺儿子,孝顺儿媳妇……见于报端,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我被屯留县委通讯组、屯留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
1998年,我被推荐为:政协屯留县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在任政协委员的5年中,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政议政,荐言献策,曾荣获3次《撰写提案先进个人》奖。
90年代的通讯设备落后,稿件只能通过邮政邮寄,邮寄不仅速度慢,而且还有丢失现象。我家距报社35公里,邮寄需要4天时间,时效性强的稿子不能及时刊登。有一年,一伙南方人带着杭州丝织厂生产的被面来山里卖,他门谎称:买他们的被面能参加抽奖活动,被面的价格高出市场价好几倍!那些老实巴交的山民们都纷纷购买,后来,他们才知道上当受骗!
有一次,一伙外地人来山里专找商店,电信营业厅,药店,谎称:破零钱。当他把他手里的钱交给对方时,钱的数量是对的,这时,他又说:“哎,让我再数一数对不对。”你把钱交给他再数时,他捣了鬼,你当面看不差,他走后,你再清点,钱少啦!后来听说这种骗术叫“捻钱”。
我了解骗子的骗术后,心急如焚!我骑上自行车将稿子及时送到报社,早日能与读者见面,以免再上当受骗。
后来,我撰写的稿子不再让邮政邮寄,原因是不仅速度慢,而且邮资一涨再涨,从8分钱开始涨,2角,5角,8角,1.2元,重量不能超过10克,超过10克再加邮资。
责任感、使命感使我骑自行车往报社送稿子的劲头格外足!从我家院跨上自行车哼哼着《上党梆子》慢板的曲调,一路上轻松地,35公里,2小时赶到报社。
4
在我们当地的周围30里以内,我骑自行车是出了名的,没有谁能超越我,特别是上大坡,无论是谁,都得落在我后边。
到了90年代,我们镇里有了电脑,我的稿子由镇里办公室负责打印,网发,才结束了骑车送稿的历史。
2010年8月1日,县文联主席刘晓红,文友王志斌、秦伟和九州诗文杂志社主编社长毕福堂突然来到我家!让我十分惊讶!我从来就不认识毕老师,咋会来我家?原来,刘晓红和毕老师讲了我这个人,称是:不务正业、神经病、疯子……抽空写搞,骑车送稿的农民作者的故事,毕老师听了十分惊讶!“啊!还有这号人哩?那我得去见见此人!”
我和毕老师闲聊中他说:“他在天安门国旗班当兵时,有点空就写诗,写好后抽空送往《解放军文艺》编辑部,他成了编辑部的常客。毕老师来见我,是我与他有共同的爱好。
1998年,我有幸成为《长治日报》《上党晚报》通讯员(通讯证号00234)。时任长治日报社总编王占禹老师对我大力支持,并对我说:“有你们基层通讯员,报纸才能办的更好!”
张店镇幅员辽阔,村民居住分散,沟沟岔岔都有人家。2003年11月份的一天,镇里让我去陈村党支部采访。该村位于屯绛水库的南岸,村子北边被水库包围,该村通往外界的道路,必须经过水库尾端的石桥。冬天,水库要蓄水,水位高于桥面30余公分,咋办?中途返回?没有完成任务,向一户人家借了一双高腰的鞋才过去。
2005年12月的一天,寒风凛冽,最高温度零下4度,镇里让我去寨上村采访核桃种植大户黄栓柱,寨上村距我家40里的路程,骑着自行车,刺骨的寒风飕飕往裤腿里钻,手指头冻得握不住车把,胃里灌满了寒气,全身的血液仿佛凝固了似的!我只好拼命蹬来御寒。采访结束后,返回的途中没有感到疲劳,心里充满了喜悦,为黄栓柱核桃大丰收而高兴!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辛辛苦苦经营多年,终于换回了可观的收入。
5
2006年初春的一天,县关公委主任乔高升,让我去吴而村只有3户人家的小山庄,采访一位在县一中品学兼优的学生。这个孩子的家庭很特殊!其父病故,哑巴母亲改嫁,他和妹妹只好依靠叔叔抚养……
这天,我正号碰上吴而村庙会。镇里武装部长他爸和我是老熟人,他骑上我的自行车去另一个村写台口,他带了一班曲艺队说鼓唱书,也不知道他咋整的,我的自行车内胎破了,时间已是下午5点,我只能推着车了,两条腿大换班往家里赶这20里路程,脚底板磨得生痛!回到家已是星星满天。
改革开放后,《长治日报》王总编对我说:“多写点勤劳致富的稿子。”不久我撰写的《刘保华发“羊”财》、《兄打铁、弟经商,兄弟二人奔小康》、《冬天编箩筐,春天卖好钱》等稿子见于报端。铁匠小虎和我很熟,他开玩笑对我说:“哎,你咋不谢谢俺村的老全明哩?”老全明是何许人?他是该村出了名的懒汉,他种的小麦熟了,他并不是“龙口夺食”去抢收,而是割了一小片,打一打,吃完了再去割。
我对小虎说:“党的政策又不是不让他勤劳致富,他懒的不干咋整?你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致了富,应该感谢党的政策好!”
我无论到哪里采访,大多农民都怕露富了,一提勤劳致富便反感,让人费解。
还有人半开玩笑挖苦我说:“你写得东西都是“嚼皮子”哩”。
6
我无论去哪里采访,都是义务服务,没有任何报酬。所以我自己说自己是吃饱了撑的。好在我有个通情达理的好老伴,我下乡采访把地里的农活强加给了她!但是,她没有责怪我。
2007年4月的一天,镇里让我去丈八庙村有个叫柳沟的自然庄,采访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我骑着自行车一路上纳闷,思忖着:一个失明的老人有什么价值采访?很可能是蓬首垢面,衣衫褴褛,室内臭气冲天……
我到达该村找见村支书说明来意,他和我同前往,我俩走进这位老人的院子时,我环顾四周,有了孔新碹的窑洞,还没有垒起院墙,院内打扫得干净。阳光洒满了小院,我走进窑洞内十分惊讶!窗明几净,床上的被褥叠得既整齐又干净,窑内没有任何异味,阳光透过窗户照进窑内既明亮又暖和。再看老人,红光满面,衣衫整洁,头梳得光滑,这一切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村支书大声问老人:“树芝去哪儿了?”老人没有回应。“等树芝回来再说吧,她耳聋。”支书说。
不多时,树芝回来了,面容憔悴,两鬓斑白,脸上布满了皱纹,便知她是饱经风霜……与她的实际年龄不相符。
“请你把多少年来伺候老人的经过谈谈好吗?”我对树芝说。
“老人是我丈夫的三奶奶,她的命运很苦!她没儿没女,老伴早年病故,悲伤过度,导致双目失明,如何生活?她的侄儿就是我的公爹,承担起了赡养义务。但好景不长,我的公爹也因病去世了,我的丈夫又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赡养义务。
我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上学。耕种着10几亩耕地。我家前几年新修得窑洞欠下了外债,丈夫外出打工挣钱归还外债,我从早到晚伺候儿女、三奶奶一日三餐,将饭碗端到她手中她才能吃饭,还得下田干农活儿,一日三餐做饭、洗衣服……累得我疲惫不堪!这样的生活我坚持了多年了,毫无怨言,总想着行好就得好吧。”
7
我静静地听着这位善良、勤劳、孝道、知书明理的农家妇女的述说,让我万分感动!心想,人世间还有这么孝顺的侄孙媳妇呢?!
这次采访已经过去10几年,我仍然记忆犹新!我还想再去孟树芝家做一次回访:儿女是否大学毕业事业有成?树芝的身体是否健康?其家庭生活是否富裕……怎奈我如今是一个残疾人,不会骑车了,又没有其他交通工具,让我遗憾!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2年农历九月初三,秋收玉米时,我的农用三轮车电瓶没电了,没电手摇三轮车是常事,原来那天夜里很冷!不好摇,我用猛力去摇,也没有摇着火,过了一会儿,我感觉右胳膊不灵活了,又过了一会儿,右腿也不灵活了!我自言自语地说,这是咋的啦?给县城的弟弟打电话说明了原因,弟弟开车将我送进医院,经CT检查:脑出血了!
我本该打电话告诉儿子,让他伺候我,转念又想,怕耽误他的学习成绩,所以没有告诉他。
住医院半个月时间,把老伴给害苦了!她不仅承受着我病情的压力,而且日日夜夜都在照看着我。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输液,不知咋的老滚针,让护士不满……一日三餐还得一勺一勺地喂我,比伺候小孩子还难!这时我深深地感受到爱情无价,老伴不是母亲胜似母亲!我被感动得眼泪好似断了线的珠子一串串地流了下来……
我躺在病床上左思右想:假如我成了植物人,今后的日子咋过?我整天自己和自己发脾气,骂自己废物,造粪机……如果生活不能自理,活着没有一点意义!于是我便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后来听医生说,这种病康复在于锻炼。从医院回来坚持锻炼,扶着墙走,拄着棍子走,后来脱离了棍子走……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又会擀面条,蒸馒头,洗锅碗,做家务……我成了一个家庭主妇。
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右肢体不灵活了,走路一瘸一拐的,落了割终生残疾。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大脑没有坏了,仍然好使,记忆力然好如初,我能有今天,多亏了老伴。我和老伴过了半辈子,我没有敢和她生过一次气,更没有出现过吵架、打骂现象,我想,老伴能对我这么好!原因是:日常生活,我和老伴恩恩爱爱和睦相处的原因吧,下辈子我做牛马来报答老伴的恩情。
后来我发现我的右手写字不听指挥了,咋办?我仍然不想放弃我坚持了20多年的爱好——创作。我开始练习左手写字,经过一段时间苦练,左手写字的功能及速度不亚于右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有生以来既不会玩麻将更不参与赌博,我从来就看不起那些赌博鬼,因为几块钱争的面红耳赤,有的家庭因赌博造成夫妻争吵不休……
8
也许有人会问,你写文章挣了多少钱?挣得确实不多,但是,写文章不会输钱。写文章还有其他好处,起码能让子女们学点作文知识。
如果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会写点文章,读书看报纸,能预防老年痴呆症,不信你试一试。
多少年来,我爬格子也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累得腰背痛,只好喝一杯白酒麻醉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这时自讨苦吃,但是仍然不长记性,还在继续爬格子,活到老爬到老。
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by 米兰·昆德拉
作者简介:王拴富,农民,初中文化,从199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新闻报道,1995年成为《屯留报》通讯员,1998年成为《长治日报》、《上党晚报》通讯员至今。共发表:新闻、文学作品300余篇,曾荣获:省、市、县各类奖项32项。
(0)

相关推荐

  • 上党战役——军神刘伯承的极致指挥艺术

    刘伯承素有军神之称,和邓小平一起指挥大军跃进大别山,一举改写了解放战争的攻守形势,而在解放战争揭幕战上党战役中,刘帅更是将一个围点打援运用的出神入化,连续打援,用3.1万人在不断的运动战中歼灭国民党军 ...

  • 【温柔雨丝】| 王拴富作品:照片的回忆

    我特别喜欢收藏照片,将各个年龄段的照片收藏起来,我感到挺有意义! 我青年时代的照片很少,原因是老百姓的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连油盐酱醋点煤油的钱都得从老母鸡的屁眼抠,哪有多余的钱拍照片? 我20岁那年,和 ...

  • 【金色年华】| 王拴富作品:顽强勤奋的老伴

    我的老伴出生于贫苦家庭,她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由于姊妹们多,父亲一个人在生产队里劳动,所挣的工分价值不够全家六口人的口粮款,因生活所迫,她小学四年级毕业便和姐姐一块去生产队里参加劳动. ...

  • 【温柔雨丝】| 王拴富作品:谈古论今话屯留

    谈古论今话屯留 屯留,羿神故里.屯留,"屯住粮,留住人",屯留自古以来就有拉不完的"吾元,填不满的鲍店",屯留是米粮川.屯留古以来就有"见苗三分收&q ...

  • 【经典回眸】| 张振甫作品:陶公山寻踪

    陶公山寻踪 前不久,我们全家到东钱湖度假.祖孙三代,白天玩得不亦乐乎,傍晚入住建在湖畔半山腰中的柏悦酒店.拿过酒店图册来看,才知出酒店大门往山下走九百米横过一条马路就是陶公山了,建有陶公岛景区.啊,陶 ...

  • 【经典回眸】| 田保山作品:又到 一 年 栽 红 薯

    【经典回眸】| 田保山作品:又到 一 年 栽 红 薯

  • 【温柔雨丝】| 王栓富作品:积德行善

    积德行善 从我记事起,父母亲便教诲我:"人的一生了讲道理,多做善事,千万不能干那些伤天害理之事!善恶到头终有报,我将父母亲的教诲铭记于心." 我20岁那年秋天,我去距我家五里的沟口 ...

  • 【乡土乡音】| 王栓富作品:信心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我的性格属于倔强.自强不息那种,凡是我自己能干了的事概不求人. 我生来就不相信迷信,只相信科学与现实.我20岁时,看见那些有手艺的人比只会土里刨食的人生活得好些,他们走村串户吃着 ...

  • 【经典回眸】| 宝林作品:再念父亲

    父亲刚过去,我看到那些有爸爸的人们真羡慕啊!我的爸爸却离开我快三十年了.我时时都在想他,念他.每年的父亲节,有父亲的人们高高兴兴地陪着父亲过节,而我却是泪水涟涟,追思往夕!   爸爸是六十年代的军人, ...

  • 【经典回眸】| 宝林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我的家乡是内蒙古和林格尔,不仅有象征爱情的芍药花,还有象征献身精神的山丹花.在我们村里的山坡上就有,到了夏末她就开得满山遍野了,到处红艳艳! 山丹花其实是一种草药,用来沏水喝,再配点山上挖来的甘草,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