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明代奢华品的最大市场

本文选自《广州传》   作者:叶曙明


明代对学术文化的钳制,极为严厉,士人常因表达思想而横遭诏狱、廷杖摧戕,多数人溺于利禄之学,奔走竞逐,追求纸醉金迷、夸多斗靡的生活;而少数不肯降志屈从的人,只好端坐澄心,指望于静中养出端倪。

明人十八学士图(棋)

01
岭南民间工艺美术的繁荣
政治上与文化学术上的压抑,使士大夫寄情玩物,成为社会风尚,反而刺激民间工艺美术的繁荣,瓷器、漆器、家具、刺绣、景泰蓝、宣德炉等,千模万样,皆一时之盛。
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与生活展览上的展品
在历史学家眼中,16世纪的中国,处在一个压抑的年代, 就文化学术而言,已失去了唐、宋时代那种浑然的气派。心学盛行,反映了士人对现实的退缩心态。但岭南民间表现出来的蓬勃活力,却如东风吹柳,为沉甸甸的历史,抹上了一道耀眼的亮色,使之变得鲜繁缤纷、生机盎然。
从嘉靖三十二年(1553)到崇祯十四年(1641)这几十年间,澳门凭借着广州的市舶贸易,从一个荒凉渔村,摇身变成世界瞩目的繁盛商港。一船一船的绣品、丝绸、金银、麝香、珍珠、象牙精制品、细工小器、漆器、瓷器,从澳门起航,经好望角和巽他海峡航线,源源运回欧洲。

明万历皇帝金丝翼善冠

花丝镶嵌托盏

在欧洲人心目中,黄金、刺绣、象牙一类的艺术品,都属于奢华品,应得到特别的尊敬,因为它们的材料相当珍贵,常用来装饰祭坛、圣人遗物或贵重书籍的封套。即便到了16世纪,这种心理依然存在。

出自明代“南澳I号”和“万历号”沉船的瓷器

02
十三行的演变
广州是欧洲人寻找这些奢华品的最大市场。屈大均的《广州竹枝词》,被后人无数次引用: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词中的十字门指澳门,二洋指东洋与西洋。所谓“十三行”,是指十三家牙行。有人认为,屈大均这首竹枝词,是描写清初十三行的繁荣景象,因为明代是以三十六行著称。
其实,明代就有十三行的叫法,法国神父裴化行(Henri Bernard)在《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中写道:“商业的利源,是被原籍属广州、徽州、泉州三处的十三家商号垄断着。”清代的十三行叫法,也是沿用明代的。无论十三行,还是三十六行,都是泛指所有行商,并非确数。十三也可能是指十个三,即三十。坊间俚俗口语,常有这种用法,如二八佳人,指十六岁的少女;广州人习惯把七十二行叫作九八行,也属此俗。
屈大均所生活的康熙时代,朝廷实行海禁,寸板片帆不准下海,人们无法出海贸易,海外商人虽然有来,亦寥寥可数。《夷难始末》一书记载,康熙十九年(1680),朝廷从广东的夷商外贸征税,全年才区区六十余万两,不值一提。屈大均这首诗约写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那时朝廷还没有开海禁,第二年才正式设粤海关,与海外通商。所以可以肯定,屈大均笔下的繁华景象,是明代末年的广州。
“哥德堡”号商船停泊在黄埔港的模拟场景
03
广州人一天消费几百担素馨花
经过正统六年(1441)的整治,广州城面貌一新。城市整洁了,人的精神仿佛也清爽了。每天辰时一过,沿街的店铺陆续开门营业,一夜无声的城市,像河渠开闸放水般喧闹起来。城门一开,第一批涌进来的,总是那些运花入城贩卖的花农。
几百年过去,历尽朝代更替与战火摧残,河南庄田仍然繁花如海。花农半夜即起,踏着月色下田采花,至五更鸡唱过后, 便运到珠江边装船,在晓色与波光相映之间,一艘艘摆渡过江。这时,五仙门码头泊满花船,芬芳飘满一江。
《广东新语》记述:“广州有花渡头,在五羊门南岸。广州花贩,每日分载素馨至城,从此上舟,故名花渡头。花谓素馨也。花田亦止以素馨名也。”花农们“吱吱呀呀”挑着一担担素馨花,把馥馥香风也带进城里。大南门、归德门、小南门、正东门、正西门、大北门、小北门等大大小小的城门,都做了花市,仅素馨花每天就卖出不下数百担。屈大均说:“花客涉江买(花)以归,列于九门。” 家住豪贤街的举人黎遂球则形容:“望通衢之凝雪,列七门而成市。”
《梅园百花画谱》中的素馨花素馨花
广州到底有多少人,一天可以消费几百担素馨花?根据嘉靖朝《广东通志初稿》、嘉靖朝《广东通志》及万历朝《广东通志》等书的数据,明代的广州府的人口,一直保持在六十万上下,但这是总括下辖16个县的总人口。至于作为省会的广州府城,从来没有人单独统计过,只能用“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来形容。
03
每日猪的消耗量达五六千头
广州人口,可以从猪肉的销售量,推测一二。嘉靖三十五年(1556)在广州生活过的传教士费尔南·门德斯·平托(Fernao Mendes Pinto)在《葡萄牙人在华见闻录》中写道:“(广州) 城里的统治官员命令调查每日的食品消耗量,结论是光是猪就要五六千头,要不是有很多人吃黄牛肉、水牛肉、鸡及大量的鱼, 猪的消耗量将达一万或一万头以上。”这个消耗量与数百担素馨花同样惊人。
可以想象,广州城厢,人山人海,川流不息的场景。广州最热闹的地方不在城里,而在南关。
明代《永乐大典》内的广州府境之图
嘉靖四十四年(1565)修筑新南城以后,高第街被纳入城墙范围之内,称作南关。濠畔街在高第街以西,以玉带濠为界。吴桂芳总督形容这里“生民之凑集如云,财货之积聚满市,真一省丰阜之最,两广通利之源也”。霍韬的儿子、进士出身的霍与瑕也写道:“城南门外,东西亘六七里,人烟辐辏,货贿山积,盖会城繁华之所都也。”沿濠两岸,千庑万室,人烟凑集。各种各样的店铺,一望无尽。
《广州传》目前已开印↓↓
工作人员正在认真地进行上精装工艺。
广州传

【内容简介

《广州传》以丰富详实的史料、通俗明快的语言,娓娓讲述了广州这座城市从新石器时代到1949年间,从“化外之地”变成外贸重镇、几经毁灭又重获繁荣的跌宕历史。

全书以朝代为划分,四条线索穿插书写。一是城市形态的变化,比如广州这座城是怎样从无到有,它的城池、建筑、街道是怎样建起来的。二是生活形态,尤其是衣、食、住、行、玩的变化,以及民间的各种习俗、节庆。三是经济形态的变化:广州是靠什么发起来的?不是靠工业、农业,而是靠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外贸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四是文化形态的变化,包括广州的文化、教育、宗教、民间艺术与工艺等。

【作者简介】

叶曙明,广东作家,近代史研究者,颇具代表性的广东历史文化专家,有“广东文化的代言人”之称。1980年起开始写作,并从事图书编辑出版工作,曾任职于花城出版社、广东省出版总公司、广东潇洒杂志社、广东教育出版社。有著作《草莽中国》《军阀》《重返五四现场》《百年激荡:20世纪广东实录》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