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泳霞:“整体建构,结构化学习”网络研讨心得体会
周开教研之窗
2020年第44期
(总第408期)
“整体建构,结构化学习”
网络研讨心得体会
开发区黄泛区南坡小学 南泳霞
2020年8月20日,我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整体性建构,结构化学习”网络研讨活动。这次研讨活动理念新、容量大,对我来说是一顿饕餮大餐。回顾一天的学习,收获颇丰。
高小娣老师带给我们的《试析数学整体建构教学的学科育人价值》学术报告,让我眼前一亮,她引用中外名人的名言名句,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自己的课堂实践活动相联系,深入浅出,用一张清晰明了的图示概括了整个报告主题,从知识系统化到教学结构化、最后达到思维自能化。不但让自己的观点站稳脚,而且还有很强的说服力,让我一下子就理出了报告的脉络,领会了报告的主旨及所要达到的育人价值:发展基础学力、提升学科素养、培育健全人格,让学生越来越懂数学,越来越爱数学,轻松学好数学。
如此图示不也正体现了结构化的优越性吗?散乱的、碎片的内容整齐的归在一张图里,让读者对讲座有了一个整体性的认知。让听讲座的老师能够准确把握数学本质,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打好基础。
高小娣老师的教学观摩课片段《乘法》《千米》及《角的度量》等更是震撼我的内心,如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数学概念模糊不清、相同的题目重复出错、对问题答非所问等。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接地气的小学数学教学研讨,解开了我们一直以来的困惑。
首先,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已有认知为基础。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的数学学习通常是建立在已有认知基础上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研究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以便于找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让新知识的学习能主动纳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实践证明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所学的新知识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时,他们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以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实现数学知识的迁移。在这个环节,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让孩子们的思维过程完全展示出来,在交流中揭开数学知识那层抽象而又神秘的面纱,露出数学原有的本质,帮助学生懂数学、爱数学、用数学,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课堂教学中要突出整体关联。数学知识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是整体的、系统的、结构的。结构的本质是元素及其关系的整体关联。如元素——分米、厘米、毫米;关联——三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整体——元素及关联所架构出来的全貌,结构化的板书就是最好的表达,这样的板书设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比纯文字的表达更直观、形象,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是零散的、碎片的,我们应该寻找不同年级各册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将数学知识“拎起来、串起来、连起来”,从而连成线,拉成片、织成网、结成体。学生头脑里才会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弄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至于概念模糊、顾此失彼,解决问题才会游刃有余。所以在教学中,要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建构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既能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也能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高老师的《乘法》课例让我对结构化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一位数乘一位数过渡到两位数乘一位数,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弄清算理,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四位数乘一位数等的计算方法,自然兴趣盎然、水到渠成。学生会对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及多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产生学习的欲望,继续探究小学阶段整数乘法运算的方法,甚至中学数学、其他学科,也都可以进行学习结构化、系统化,实现数学知识的整体建构。
最后,反复学习,内化观点,掌握理念,实践课堂教学。我认为学习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图个热闹,更多的是自发、自主、自省,最后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让学生受益。网络研讨结束了,尽管我不能完全记住专家及名师团队的报告内容,但小学数学整体建构和结构化学习的思想已经深深印在我的头脑里,在新学期的课堂教学中实践、反思,力争成长为研究型的小学数学教师。我想这就是学习的深度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