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会对学位房造成巨大冲击!

今天早上去物业管理处办事,两位工作人员在讨论房价,有人感叹“现在的房价太高,真的有人买吗?”工作人员马上反驳说:“当年X万元的时候让你买,如今翻倍了,还是有成交,只不过没有中介说的那么夸张而已,在他们的价格上每平方米单价减一万块吧。”这是当下的国人经常遇到的场景。“买房”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信仰,那么,这种信仰会破灭吗?

中国的高房价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之痛,实业家无心做实业,股民无心炒股,白领无心上班……大家都想着通过炒房一夜暴富。

我曾说过,要抑制高房价有两个办法:一是收高额累进制房地产税;二是扩大土地供应量。

现在征收房地产税还有待时日,即使是扩大土地供应建设可供出售的商品房,也因为关联地方政府的切身利益,其实很难得到切实执行。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不解决钱的问题,它是绝对不会放弃土地财政的,除非中央给地方更多税源。就中央政府而言,对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吐槽、谩骂当然非常了解,也希望解决问题,于是另辟蹊径——大量建设租赁住房,甚至一竿子插到底,让国有企业介入中介市场。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说是“三十年未有之大变局”也不为过。

自李嘉诚开始“甩货”之后,我就一直在说:作为投资的买房行为可以歇歇了,但是刚需因为涉及小孩的读书问题,该买一套的还是要买。随着调控的力度越来越猛,尤其是北京的政策一直加码,广州开始整顿中介市场,很多中介甚至不敢在门口张贴一套房子的出售价格,潘石屹也开始“减仓”……我看明白了,世界变了,就等着哪个地方出“王炸”了。

广州勇敢地站了出来,丢出“王炸”——租购同权。当然,细则还没出,具体怎么操作不知道,光是这几个字就把公众的眼球吸引过去了。我当时在本号写了一篇文章《“租购同权”让房价大跌还是大涨?都错了》,大家可以往前翻。我的看法,如果租房者的子女只是属于被统筹的范围,对房价、房租的趋势没什么影响,不会助涨也不会助跌,因为买不起的也租不起,租得起的也买得起。

不过,如果广州市真的来个“租购同权”,不存在所谓统筹的问题,而是让符合条件的租房者和购房者站在同一起跑线“抽签”,抽签不中者则统筹到别的稍差的学校,这对于学位房的价格而言势必造成巨大打击。这样做才是真正的租购同权,那种让租房者排队,等着业主们的孩子入读名校之后,再来被统筹的模式绝对是假的“租购同权”,没有意义。

不管怎么样,租房看来已经成为中央破解高房价的“必杀技”:一方面,征房地产税可能遭遇反弹;另一方面,让地方政府加大土地供应、加强价格调控,其实实际的操作路径还是在地方政府的掌握之中,地方政府要么纵容开发商将装修价格和房价分开签合同,要么阳奉阴违对土地市场进行减量操作。

如何解决公众的住房问题,又不至于遭遇各种软硬抵制,加快发展租赁市场成了一个选择方向。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就有这种状态存在:租房者(城市市民)住在廉租房里,但和业主享受同等的福利,包括子女的教育福利。现在看来,我们似乎正在转回这种模式。当时不存在今天我们常见的开发商模式,但同样存在二手房市场,不过,交易并不活跃,至少,“买房”没有成为一种信仰。

大力发展租赁市场面临资金来源问题和土地资源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如果能够妥善解决,而且是让地方政府心甘情愿去解决,需要大智慧和强大的监督力量,如果解决得好,而且持续不断增加租赁面积,相信对房价会有巨大的向下牵引力量。

对于大炒家来说,房价必须不停向上涨,他们的风险才能显著降低,因为他们在此前动用了太高的杠杆。一旦房价不涨,即使是连续数月持平,他们也会焦躁不安。加大力度发展租赁市场,其实就是在不损害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增加市场上的供应量,后果可想而知:房租涨不起来,房价也涨不起来。

既然作为市民或者持有绿卡者,在无房情况下去租房,子女可以到公立学校读书,甚至抽签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进名校读书,买房的意义在哪里呢?为什么要花五六百万去买房呢?

既然房子不再与学位关联,也就意味着房子不是刚需,甚至无房还成为一种“优势”:无房户去名校附近租房可以享受“租购同权”的抽签福利,这对于持房待涨的投机客其实是个晴天霹雳。

当然,前提是:“租购同权”是真同权;政府能提供足够的租赁住房。

中国人的“买房信仰”会破灭吗?看看这两个前提能否落实吧。

思考地产,闲时读书喝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