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如何提高孩子
自信心
2021年6月-7月,小妖参加了“幸福双翼·如何提高孩子自信心”训练营,获得干货满满,在此与朋友们分享一下这些天学习的精华内容。
往期推荐
+
+
1-2
No.1
主课内容
防患未然,如何预防孩子自卑?
能力形成四步法-正向感觉,从接纳开始
1.参照航空界的“海恩法则”,辨识现在处于哪个阶段?
隐患~苗头~征兆~事故(按先后顺序排列)
2.觉察和分析造成孩子自卑的原因。
身体方面、家庭方面、经历方面、性格方面
3.用能力形成四步法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孩子的能力。
感觉~尝试~经验~能力(按先后顺序排列)
tip.
(1)有好的感觉才愿意去尝试。当自己感觉不够好的时候,要学会积极暂停(情绪表达、接纳、暂停、换位思考、重新沟通)。放下自己心中的标准,接纳真实的自己与孩子。停下来不挖坑,不破坏,就是一个大成果。
(2)从0出发,一小步一小步建设。在尝试的过程中,允许自己和孩子犯错,因为剥夺自己和孩子犯错的机会就是剥夺自己和孩子成长的机会。
(3)在尝试的过程中形成经验。经验不分好坏,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总和形成能力。
(4)能力不是知道了,而是会了,能做到了。
No.2
下午茶
孩子做作业和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我的总结】
No.1
孩子做作业拖拉的问题:
1.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协助他规划好做作业、玩耍、读课外书、收拾书包、洗漱睡觉的时间等。孩子做到的时候,要适时给与表扬和肯定。
2.不要期待孩子一回家就赶紧完成作业,不要一见面就问孩子:今天作业做了吗?不如问问孩子在学校里的见闻,先做好亲情连接。不然,潜意识里孩子就会把做作业当成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很可能会厌学。孩子上完一天的课已经很累了,如果一回来就被逼着做作业,心情肯定是烦躁的,效率也肯定是极差的,不如让他玩耍一会,等他轻松一些的时候,以疑问句引导:感觉轻松点了吗?现在你觉得需要几分钟来完成作业呢?
3.对于孩子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要懂得接纳、肯定,看到孩子已经做到的地方,鼓励他做得更好,适时提供帮助。可以用上不良行为赞美公式:描述事实+挖掘对方内心需求+可贵性品质+表达感受+需求帮助。
如孩子做作业半天都写不完,但他仍然在坚持写。我们可以说:妈妈看到你做了这么久都没有做完,但仍然在坚持,你太有毅力了,好棒!是做作业累了所以效率降低了,要休息会吗?还是有难题,所以暂时没有写完呢?需要妈妈帮忙吗?如果需要,要妈妈怎样来帮助你?
只有当你每时每刻都在赞美孩子,孩子好与不好都用正确方式去赞美他,深挖可贵性品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以互动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去消化难以理解的内容,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
No.2
孩子多动的问题
孩子喜欢做一些小动作,例如咬手指、撕手皮,要及时觉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而不是只看到行为本身的不好。孩子“多动”,说明当时他正处于一种不安和紧张的状态,于是通过一些无意识的小动作来缓解情绪。这个时候,我们不能用命令式或谴责式的口吻来制止他,否则会加重他的不安情绪。我们要做的是帮孩子缓解焦虑,可以过去轻轻拍一拍或搂一搂孩子,跟孩子有一个轻微的善意的触碰,有意识地去帮他转移注意力。孩子通过其他方式得到了解压,或者是因为受到关注、被关怀而得到一种好的感觉,就不需要再去通过那些小动作来缓解紧张了。久而久之,在大人的正确引导下,他会知道,除了咬手指,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缓解焦虑,譬如和爸妈聊聊天、出去溜达一圈、听音乐等等。
3-4
No.1
主课内容
能力形成四步法2——在“错误”中发展能力
从能力到自信的桥梁——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
一、灵魂三问(3问)
1.教育孩子的目标:培养孩子终生幸福的能力。
2.怎么评价自己是否按照教育目标来执行?知识增长(心理基础、生理基础、动力基础),人格成长(自信心、性格特征、情绪能力)同时提升。
3.幸福双翼23字口诀:亲情第一,人格第二,知识第三,按次序进行,一个都不能少。
二、两个觉察(2察)
1.孩子的感受是正向感觉还是负面感觉?
2.我所做的是削弱孩子还是建设孩子?
三、一个保护(1护)
1.保护正向感觉:如实反馈感受。
2.保护正向感觉不等于讨好迎合,不等于孩子的开心快乐。
四、四步填坑(4步)
1.建立心连心的亲子时刻
2.如实表达事件中自己的错误
3.向孩子真诚道歉
4.一起探讨解决方案
No.2
下午茶
一、怎么办/怎样的问题?
1.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感觉,与自己连接,做行为上的动作,对自己给予一次肯定和看见。
2.放下过去的方法,运用自信心课程里新的方法,先看见和先接纳自己和真实状态下的孩子。
3.提升自己的能力:平和、对孩子做正向反馈、聚焦家庭氛围(夫妻关系)如何和谐相处。
4.对自己进行经验积累,正向表达,多做建设性行为和动作(开始行动起来,尝试不同的方法)。
二、有疑虑/看不明白的问题?
1.巧用“比较”:将孩子的今天与昨天进行比较,及时落定成果,看见、反馈、庆祝孩子的成长进步,逐渐增强好感觉。
2.爱要大声说出来:用行动和言语去对孩子进行肯定和欣赏。
三、她/他 这个人怎么回事?
1.青春期的孩子“认死理”,言行消极抵抗
当你学习成长之后,你的态度发生改变,开始尊重孩子,使孩子内心中有了力量,于是开始在父母面前真实呈现自己,这是心门打开的象征。
规则没有做到很好地把握,需要我们引导和管理,对孩子进行正向表达。
了解孩子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交流,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孩子进行一次心与心的连接。
2.好心却招吐槽(夫妻关系)
男女思维差异
性格差异
爱的言语差异
四、技巧
1、黄金15秒,觉察调整情绪(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2、当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停下来不挖坑就是成果
3、接纳情绪,拒绝不恰当的行为,坚定底线
4、启发式提问,避免说教和命令
5、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
5-6
No.1
主课内容
肯定的四个方向(之一)——肯定情绪
肯定的四个方向(之二)——肯定行为
一、肯定情绪(钥匙)
1.认识情绪为基础
2.肯定自我情绪为优先,刻意练习肯定自我的情绪。(先按照三句式来表达:我感觉……是因为……我希望……;我看见……我感觉……我希望)
3.肯定孩子情绪并非解救孩子
4.肯定情绪是肯定动机、肯定做得好的地方、肯定可以提升的地方的钥匙。
5.肯定情绪做到位,孩子感受到爱与连接,是没有破坏性的。
二、肯定动机
1.不当行为的正向动机:孩子希望父母看到ta好的一面,不希望父母看到ta不好的一面。
2.破坏性行为(顶撞,对着干)的正向动机:我是一个有能力解决自己问题的人。
3.启发式提问:问“是什么”“怎样”的问题,不问“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更像是指责)。
4.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不一样,看见孩子学习方式的差异性。
三、肯定做得好的地方,可提升的地方
1.可提升空间的契机:合适的可教时刻。
2.先做好前三步的肯定。
3.基础打好事半功倍,基础没打好事倍功半。
四、341肯定法:
3个任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事情,都可以进行肯定
4个方面:肯定情绪、动机、做得好的地方、可以提升的地方
1个标准:判断肯定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正向感觉是否有保持或增加
No.2
下午茶
焦点问题一:自己/孩子负面情绪怎么肯定?
1.看见自己内心感受,进入内心世界,与情绪进行连接。
2.用语言做肯定,让自己进入舒适的状态。
3.肯定自己的情绪优于肯定孩子的情绪,保证自己有正向感觉,才能接住孩子的负面情绪。
4.肯定孩子情绪不是解救孩子。
焦点问题二:孩子的不良行为该怎么教导?
1.你认为的标准≠孩子的不良行为。
2.用自己细小的行为去教导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与良好习惯。
3.把握界限、情绪,再给孩子做正向引导示范。
4.针对孩子出现的行为,家长要多与自己对话,问自己“为什么”。
焦点问题三:个性化问题
1.肯定的运用有点难,道理懂,行动力弱?
接受自己的成长:一个现在做不好,甚至是无法行动的你自己等着被你看见与接纳。
2. 知道不破坏时停下来,下一步不知道怎么做?
回到教育孩子的目标上,把亲情连接、肯定情绪部分做扎实。
3.孩子不喜欢辅导课老师教学模式,不上了还是换老师?
上辅导课的目的是为了知识增长吗?如果是,选择激发孩子好感觉的老师。
4.如何消除旧观念与想法对自己的影响?
所有曾经的选择都有其正向价值,看见、接纳并感谢,才能转向新的选择。
5.孩子写字写反、阅读漏字,是专注力不够?
孩子眼看有跳视现象,可通过健脑操玩耍活动调整。
6.送孩子去了封闭式学校3个月,如何拉近亲子关系?
评估目前亲子关系状态,从自己能做到接纳孩子的一小步开始,用钱送出去,用爱拉回来。
7.10岁孩子对性产生好奇心,不知怎么引导?
孩子开始发育,性教育需跟上,自己不懂得可以寻找、筛选相关资料或学习资料。
7-8
No.1
主课内容
培养孩子自信心——心灵成长阶梯图
家长如何毁“三观"
我希望(自立可为):可以自我主导,完全可以自己做,不依赖于外在条件。
一、下三层
1.环境:不自觉归因于环境层,不会有成长与改变,问题还可能恶化。
2.行为:将问题归因于自己的行为,也不一定有改变。
3.能力:做事的能力(能力形成四步法),管理情绪的能力(情绪平衡法)。
二、三观
1.毁三观:
A.“工作狂”的风险:事业、家庭是否平衡
B.“全职妈妈”的风险:妈妈是否清晰“我”的身份定位
C. 把行为层的不当用身份层定位(身份层的摧毁)
2.树三观:
A. 恰当的表扬:行为层入手,身份层定位,慎用物质奖励
B. 正确的批评:只针对行为层;切忌贴标签,切忌身份层否定;交流反馈(341肯定法,“我看到……我感觉……我希望……”)
三、上三层
1.价值:重不重要?(价值观:什么更重要?)
2.身份:我是一个“……”的人(人生观:与价值观相匹配)
3.使命:为了谁?为什么?(世界观:我为世界贡献了什么)
No.2
下午茶
焦点问题一:环境层和行为层
环境层
a、你在身边,孩子的环境是正向积极,恭喜你已经成为孩子环境层好的基础;不在身边,孩子需要得到你的引导,慢慢去形成独立自主的能力。
b、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成长环境最重要的基础。
行为层
a、过去实施规则/约定,你有没有做到位,对孩子进行价值引导,看见孩子的情绪,肯定孩子的行为。
b、庆祝你的改变,已经足以打破所谓的平衡和舒适圈,过去的舒适圈掌控者是孩子。
焦点问题二:能力层
1.觉察自己的情绪,与自己先做一次对话,再去用孩子感觉好的方式去进行沟通,提供可行性建议,将更多的选择性告诉孩子,让他/她自己做选择。
2.觉察你的情绪、接纳你的情绪、看见表达你的情绪,让别人知道你目前的情况,最后将情绪做转化,从三观上解决你的情绪。
3.忘掉孩子的年龄,回过头去看见孩子的环境层,你在孩子的环境层里缺失了什么?现在为孩子做基础工作,去接纳和看见孩子。
焦点问题三:三观
1.你将妈妈的角色当做了唯一的标准,将孩子排在优先位置,孩子的行为给你做了反馈,你需要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定位清晰。
2.先看见孩子是否具备自主管理能力,不要太过理想化;你需要提升过程中间的正向表达能力,先提出一个孩子也认同的方向,再对孩子提建议和反馈。
3.给孩子一个正向反馈,与孩子展开探讨。
4.找相关资料(绘本、科学教育、短视频),自己先做了解,再和孩子一起观看交流。
5.改变自己对玩水的认知,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玩水环境。
6.恰当的表扬,合适的批评。
9-10
No.1
主课内容
上三层与下三层相辅相成
扼杀自我价值的“杀手”
一、上三层与下三层
1.上三层与下三层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1)上三层:顶层设计,无则乱。
2)下三层:实际支撑,无则空。
2.引领孩子上三层
1)使命:为了谁?为什么? 世界观:我好、你好、世界好
2)身份: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生观:自信乐观、善良正直、积极进取、不断成长
3)价值:重不重要。价值观:价值判断标准,受人生观影响
3.落实在下三层
1)能力:怎样做?(擅长做的事情的规律)
2)行为:做没做?做什么?
3)环境:机遇or威胁
二、避免3大破坏性语言模式
1. 摧毁生命的信心和热情
1)话语“没”字当头。没意义、没希望了、没救了……
2)破坏性情绪伴随。无助、懊恼、羞愧……
3)肢体语气与眼神。“你不配/不值得”
2. 摧减内在力量
1)排斥忽略(归属感):“别跟TA玩”“别理TA”“没啥大不了”“熟悉就好了”
2)贬低嫌恶(资格感):“我养你不如养条狗”“你吓唬谁呢,有种就去死啊!”
3)挑剔比较(能力感):忽略长处,放大短处。“你看别人家的XXX”
3. “催眠”形成受限的心智模式
1)“总是……”“怎么又……”“一直都……”“从来不……”(尝试用到对孩子的肯定中)
2)等我掌握了所有知识,我才能去行动。
3)我总是记不住,我要用手写才行,等我有时间停下来好好学。
4)受限的心智模式:“只有……我才可以……”
No.2
下午茶
焦点问题一:
与孩子的沟通问题
1.吃饭快慢,吃肉多少等与健康有关的问题
看似改变孩子的“吃饭快”“喜吃肉”的焦点问题,实则持续给孩子贴标签。
家长需体察,看见自己内在深藏的担心与焦虑。
️2.孩子顽劣,喜欢说反话,激惹他人,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想与孩子建立良好连接,家长需要反思,是如何让孩子建立了“不良行为有力量,可以得到家长关注”的观念?
️3.妈妈不在孩子身边,孩子就奔溃,抑郁,好害怕孩子的“情绪”
要相信孩子,接纳孩子的状态,帮助孩子建立妈妈不在身边时的安全感。
焦点问题二:
️多子女的冲突
1.孩子们吵架,争抢屡教不改,家长烦恼
看到孩子们吵架、争抢行为的正向价值——人际交往能力,三不伤害做保底,尊重孩子们学习成长的过程
️2.家人间的教育分歧
孩子爱吃的就会吃“独食”,家长觉得自私,老人说对孩子控制太严。
家长留意”自私“这个评价对孩子上三层的摧毁或”催眠“,回归到培养孩子三观上。
️3.孩子小时候是老人带,觉得有问题后就自己带,老人挖坑家长填,挑战很大。
去标签化—对老人的不满=给孩子身份层贴”标签“
焦点问题三:
️孩子将自己做不好归结于环境层
已经肯定孩子,当我们期望孩子持续做好时,需要创造怎样的大环境助力孩子呢?
1.孩子在学校,同学间没有归属感,家长怎么做怎么帮?
探索到孩子被排斥的原因(身体,家庭,经历,性格四个方面)后,行动才有效。
2.孩子怕水,我坚持让他学习游泳/孩子手机不离手,到底要不要放手?
对错由双方是否保持正向感觉,增强或者消弱内在力量来衡量
11-12
No.1
主课内容
培养自信心的实践答疑
三大方法的复习、巩固与践行
一、实践中的普遍问题
1. 接纳!而不是忍受与纵容
1)需要长期刻意练习,与情绪相关
2)规则与尊重并存
3)一味忍受对亲子关系是有破坏性的
2.正确认识挫折教育
1)培养自信心的过程即是挫折教育
2)孩子的成长以滋养、引领为主
3)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折损、破坏,而是培养自信心和幸福的能力
3. 教育观点的一致性
1)聚焦自己始终第一
2)觉察不一致的教育观点
3)明确教育效果远比一致更重要
4)求同存异,逐步达成一致
二、三大方法的巩固与践行
1.方向: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常态化
2.意义:受益--示范--传承--受益
3.价值:自信心的重要性
4.方法
1)能力形成四步法
2)341肯定法
3)心灵成长阶梯图
No.2
下午茶
焦点问题一:接纳
前情:放假一个月了,孩子什么作业都没写,怎么接纳?
1. 接纳不是什么?
1)当内心有小火苗冒出,就已经不是接纳,是忍耐。
2)不是方法上对孩子的纵容。
2.接纳是看到全局、尊重过程
1)改变行为需要从上三层入手,引导价值选择。
2)慎用“但是”,感受使用“但是”前后的能量层级。
3)如果我们将问题归结为环境层,将焦点放在他人或外在,问题不但不会改变,反而可能恶化。
4)如果有成功经验,马上记录下来,累积正向感觉。
焦点问题二:肯定情绪
前情:情绪容易被孩子带走。孩子:“别说了,我不想听”
1.肯定情绪,既不是解救孩子,也不是任由情绪发泄
2.现在的情况是什么?用三段式表达:“我看见……我感觉……我希望……”
3.只是看见情绪状态,不是为了让孩子开心快乐。
4.一旦想要解决问题,情绪就容易被孩子带走。
5.启发式提问:不是“为什么”而是“什么”“怎样”的问题
6.优先肯定我们自己的情绪
焦点问题三:教育分歧
前情:队友不配合,甚至做破坏。
1.聚焦自己,停止抱怨,重新梳理目标。
2.0-100接纳法,心灵成长阶梯图探索异同。
3.当自己变得更好的时候,才能吸引其他人靠拢,改变。
4.有效性比一致性更重要。
5.接住家人和孩子的情绪,建立连接,打开心门。
前情:自己不配合
1.将问题归结为自己的行为:知道却做不到。
2.看到自己的情绪,回到能力提升部分,看到目标对我们的价值和意义。
3.明确自己能力提升的目标:情绪稳定的能力?更多相信孩子的能力?更尊重孩子的能力?
焦点问题四:其他
1.孩子偷钱:从上三层入手,看到行为背后的动机。不定性孩子,不标签孩子:不诚实,坏孩子。
2.区别对待孩子和成人。家庭会议的议题:成年人之间的肯定。
3.事件。引导孩子自尊自重,分清楚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我的总结】
问题
如何设定界线
【锦囊】设定界线的原则:建立连接,清晰界线,尊重选择,后果自担。
我们说,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意思是比如不会因为孩子乖,考试考得好,写作业很认真,很有礼貌等,我们才爱孩子;而是不管孩子是什么样的,我们都爱TA。爱如TA所是,而非如我所愿。但在无条件的基础上,同时有底线和原则,有清晰的设定界线,不然对孩子的爱就容易变成了溺爱和纵容。
那么,我们跟孩子之间如何清晰地设定界线和原则?
1. 建立连接:彼此有连接,永远从爱着手,做好爱的连接是一切的基础,让孩子感受到“我是站在你这一边的”
设立界线常常会引发冲突,孩子常常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和逼迫,会生气,抗拒界线,所以先做好爱的连接,这是基础工作。
2. 清晰界线:坚定清晰表达家庭中的原则和立场
注意这不是用威胁和强迫的方式,不是用控制和说教的方式,而是在彼此平和的状态下,让孩子了解你对他的行为、态度的期待和相关的要求。比如说,对于孩子的作息时间,孩子吃宵夜,晚上出去等等,是否设定过家庭的原则,什么“可为”,什么又“坚决不可为”?
当孩子越是清晰规则界线的时候,她越清晰自己的空间和可活动的范围在哪里。然后在过程中支持孩子不断前进一小步,341肯定法及时跟上,让孩子逐渐形成好习惯和能力。
3. 尊重选择:在界线和规则的基础上,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双方有沟通和讨论。
4. 后果自担: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后果,这也是经过跟孩子的商量后达成的约定,在不涉及生命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后果。
有了充分的爱的连接打底,有了清晰界线和规则做基础,我们持续践行下去,相信孩子一定会呈现不一样的生命状态,有爱,有力量,有担当。
践行
我的践行记录
2021.6.9
大家好,我是神编小妖,来自贵州贵阳。我的职业是报社文学编辑,喜欢写小说。同时,我还是一个七龄童的妈妈。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然而,我在艺术的世界如鱼得水,可以凭借想象去缔造传奇的故事,可以驾驭那些虚构人物的心理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却时常感觉举步维艰,对自己和家人的心理世界一无所知。这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呢?
我的爱好十分广泛,除了写作,音乐、舞蹈、摄影等都有所涉猎。当妈以后,也把这些爱好充分运用到了育儿的过程中,从而获得了不少乐趣。
总的来说,我这个人还是比较阳光的。虽然家里有个不懂浪漫、木讷又喜欢葛优瘫的钢铁直男,但我能在很多地方找乐趣,也就不太计较了。
这种平静的生活发生风云突变,是在孩子上学以后。从幼儿园的纯玩进入到节奏骤增的小学生活,一系列不适应的反应接踵而至。曾经看到新闻说年轻麻麻辅导孩子作业当场心血管爆裂住院,我还觉得不可思议。没想到,这个残酷的现实很快就落在自己身上。因为孩子的“不配合”和“愚笨”,我因为耐心丧失不知做了多少暴烈的事情:怒吼、砸东西、撕作业本,都有过,就这么莫名其妙从别人眼中的“温柔妈妈”变成了一只自己都不认识的“野兽”。而我先前从未意识到这点,只是不断用“别人家的孩子”标尺来衡量自己孩子,觉得自己倒霉,别人家孩子都是来报恩的,我家的是来复仇的。还常常抱怨别人家爸爸都是好搭档,我家的是猪队友云云……各种莫名其妙的逻辑占据了我的大脑,使我变得越来越不可理喻。
如果不是学习了幸福双翼的课程,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意识到:很多问题的根源,都在我自己身上。尤为重要的就是,情绪其实都是自己“想”出来的,也可以说是受迫害妄想症和偏执狂吧。
孩子不爱学习,明明是我的引导方式有问题,我却认为是孩子天生顽劣;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学习成绩下降,其实是大数据时代来临后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挑战,我却认为是孩子“不省心”,还将矛盾焦点对准孩子他爸,责怪他是猪队友,因为是他教会孩子游戏……
不接纳现状,总是怨天尤人;不重视情绪管理,任由家中鸡飞狗跳;不擅长正向引导和化解矛盾,让一家人的生活陷入恶性循环……虽然“做多错多”说起来也是一种辛酸,但一味的抱怨和焦虑又有什么用呢?我的情绪状况越来越差,严重到开始用离家出走、砸手机等“出格”行为来宣泄,其结果是,孩子越来越讨厌作业,脾气越来越暴躁,对游戏的依赖也越来越强烈。而我呢,越来越焦虑,连续几个月要靠精神类药物来支持睡眠,而且时不时以泪洗面……那些纠结痛苦的日子,真是不堪回首。
也许是那句老话: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就在生活快要走入死胡同的时候,无意间打开了“幸福双翼”这扇窗。其实当时报名纯属病急乱投医,根本不抱希望,心想说不定又是个市场经济下的连环套吧?于是带着怀疑的心情走进训练营,直到被班委们的尽职尽责和温情付出打动,被一个个实用而走心的课程和案例所震撼,且将学到的理论迅速运用于实际很快就看到了成效,我彻底服气了,成了训练营的忠粉。原本我以为自己根本坚持不下来,因为平时很忙,要上班带娃搞创作,每天上下班开车路程60公里,平时连刷朋友圈和陪朋友吃顿饭的时间都没有。可是没想到,这场马拉松我竟然一路坚持下来,并且有信心冲向终点。我终于明白,这样的学习看似占用时间,其实当我们掌握了驾驭生活的技巧以后,可以为自己节约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家和万事兴,家不和,现在的一切忙碌都是白瞎的。
经过这段时间在幸福双翼的历练,收获颇丰。尽管现在我还没完全从焦虑的状态走出来,学到的知识也还没能很好地化为实践,仍然时不时有情绪的爆发和对生活的困惑,但是,我已经明显感到自己和之前不一样了:我明白了从亲情发展、人格成长到知识增长的正确排序,懂得了生命铁三角的重要性,开始积极与猪队友结成同盟,而非互相拆台;开始注重情绪管理与孩子的亲情连接,尽量不再插足他的精神世界,不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置于人格培养之上;懂得了教育的终极意义是要让孩子拥有终生幸福的能力,而能力的行成需要四个步骤,欲速则不达;开始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情绪困扰,按照341肯定法教的那样,学会接纳和肯定,帮助自己和对方找到正向感觉;从心灵成长阶梯图里面学到了如何表扬和批评,不再随便给别人贴标签,感觉和儿子、猪队友的沟通慢慢变顺畅了……最重要的是,我终于明白了:要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只有自己快乐了,孩子才会快乐。
如今的我,终于逃离了“野兽”的躯壳,变回了那个温柔的“美女”妈妈。我的儿子,我的小王子,可以安安心心地,与我携手共创美好未来了!
借用幸福双翼经常提到的这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幸福的人生,为了我们一家有个更美好的未来,也为了让自己越活越年轻越活越美丽,这点付出,算得了什么?
2021.6.16
孩子一直不喜欢阅读,是我颇为揪心的一件事。我也是人过而立,才懂得读书的重要性。为此努力了很久,收效一直不明显。了解了形成能力的四步法以后,我明白了强行驱使是不行的,要想方设法引起孩子的兴趣,让他发自内心地爱上阅读,才是最明智的。最近总算有了一点小进步,和大家分享:先让他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我再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方式,尽量挑起他的兴趣。他不愿意跟读或者有其他情绪,我不强迫、不谴责。他愿意看也好,听也罢,我都配合。自己采取声情并茂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把他逗乐。以前他一发问,我总是粗暴打断:别吵,听我读就行了!或者“我不知道,你往下听就有答案了!”他听着没兴趣,总走神,十分钟都很难坚持。这一次,当他打断我时,我不再表现出不耐烦,而是停下讲述,耐心解答他一个个看似幼稚的问题,并与他进行探讨。没想到,他兴趣大增,到了讲好的十分钟还要求再多读一会,最后进行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整个过程中一点没走神,而我问他的问题也全部能答上。如此一来,我也开始有信心了。看来,真的不是孩子天生不爱学习,而是我们的引导方式有问题。
2021.6.22
如果要给“孩子最不喜欢的作业类型”排个名,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写字了。如果还要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呈现一个主题,那就更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了。所以,老师布置的“识字小报”,一直是让孩子和我都觉得很为难的一个作业。因为写字、绘画和想象力,正好是孩子的弱项。
过去我经常想不通,为啥和孩子同时上辅导班的同学,写字已经考过三级,参加学校的书法比赛也开始拿奖,而我的孩子却连作业都写不工整。为啥其他孩子的画作早就在校园里展出,而我的孩子却对于一张小小的识字报该如何落笔都无从下手,或者一下笔就是一团鬼画符?
学习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系列课程,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并非是把孩子培养成全能人才,也并非要在某些领域出类拔萃,而是要培养孩子终身幸福的能力。而这个统领全局的能力,是开启方方面面能力的总开关。
具体到一件件小事上,与其用完美主义的眼光去审视孩子当前一些微观的“表现”,不如以宏观的视角,去培养孩子的终身能力。譬如写字,与其要求孩子马上写出字帖的水平,不如想办法引导孩子“端正”做人的态度;与其要求孩子画出以假乱真的“照片”,不如教会孩子观察生活、放飞想象,用画笔去探索人生,而非简单记录。
同时,我也懂得了,孩子的天赋各不相同,每个孩子都有他擅长的领域,而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有Get到孩子的兴趣点,合理引导,正向反馈,树立起孩子的自信心,才能为他注入坚持不懈的动力。因而,与其要求孩子的每幅识字小报都制作得精美工整,不如想办法引导他对于画识字小报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们要能接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完美,因为失败的经验是形成终极能力的重要支撑。大画家达芬奇小时候不是也连一个鸡蛋都画不好,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柄吗?
在引导做作业的正向感觉方面,课程讲到的一个方法给了我很大启发:以互动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去消化难以理解的内容,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于是,我也实践了一下,感觉效果不错。
上周日,孩子拿出一张白纸,准备画识字小报,老师要求的主题是《我的厨房》。然而,他发了一会呆,又东摸西摸了一会,开始抱怨“不会画”,接着闹起了情绪。换作以前,我可能立马包租婆上身,而这一次,我很平静地先接纳了他的情绪,然后试着引导他观察生活:你看看咱家厨房里有什么,先把大件的东西画上去,他说有冰箱、炉子,于是开始画冰箱,画了个长方形。我说冰箱里面可以放各种各样你喜欢吃的东西,要不你让冰箱的门打开,把这些东西装进去。他说不会画门,我就把衣柜门打开说你观察一下,从你的角度看过来门是什么形状,他于是凭借观察画出来了。我继续引导,并现场设计了一个互动游戏:你现在开始往里面放东西,不要告诉我噢,一会我来猜,猜错了接受惩罚,他很开心地答应了喊我赶快走开。
孩子画好了,兴奋地喊我过去猜,我就一通瞎蒙,什么苹果啊西瓜啊,不管猜错猜对他都哈哈大笑,他说猜错9次要做俯卧撑,我也答应了,后来我也不知道猜错了几次,反正他说我不用接受惩罚,应该是心疼我吧。
开启了游戏的模式,接下来的创作就简单了,他一边往返于厨房和自己的房间,观察厨房的陈设,勾勒出相关物件的雏形,再把他设计的“灯谜”一一“贴”上去,贴完让我猜,猜完继续贴……不多时,一幅颜值普通但内容丰富的画作就这么完成了。这是他第一次全程独立并且开开心心完成的识字小报,我觉得意义重大,拍下来留作纪念(如图)。
以前制作识字小报,我要么手把手指导,要么直接代劳。孩子画上去的东西,我觉得不好看还会动手擦掉,忍不住还数落几句“难看死了”“你画的是青蛙吗,我看是怪物!”结果孩子心情不爽,我自己费力不讨好,还培养出了一个想象力和动手能力都堪忧的“小懒虫”。
相信通过这一次快乐的创作经历,孩子不会再把识字小报当成负担了。而我将干预变作参与,以引导替代包办,对于孩子的兴趣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能将识字小报的经验应用于所有科目,相信作业这座压在亲子关系上的大山,一定能被移走的。慢一点没关系,困难再多也没关系,愚公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2021.6.29
十天前,我在辅导群里提出一个在践行中遇到的困惑:如何把握好温柔与坚定这个度,做到既不挖坑,不破坏亲子连接,又能坚守原则,不至于在孩子面前丧失威信。当时,群友们很热情地参与讨论,帮我出谋划策,深受感动的同时,我也发现了,其实这是不少朋友在践行中都会经历的挑战。这些天,结合所学课程内容,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专攻,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此与大家分享经验:
一.温柔是前提。温柔即接纳、肯定、尊重。
当孩子不听话或闹情绪的时候,学习后的我们已经知道,和孩子“硬钢”的效果是很不好的,需要对Ta进行正向引导,而“温柔”就是让孩子打开心门的“敲门砖”,目的是保护孩子的正向感觉。但课程也同时提到,保护正向感觉不等于讨好迎合,不等于无底线地妥协和迁就,这真是对父母情商的极大考验!
经过不断的尝试总结,我慢慢摸索到了一些规律。比如孩子喜欢玩手机游戏不愿意做作业,一做作业就埋天怨地,为这事我苦恼了很久,发了不少火,当然也极大地伤害到了孩子的感情。学习以后,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却又走入一个新的误区,从“围追堵截”变成了“放任自流”,比如完全放手,让孩子安排游戏和作业时间。不停提醒自己“接纳接纳,暂停暂停”,不再用命令和催逼的语气和他说话。结果孩子安排大量时间来玩游戏,虽然做作业时的心情好些了,可因为时间把控不好,每天作业还是会做到很晚。我认为这不利于他的身体健康,自己难以控制地又陷入焦虑。于是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方案,觉得需要改进,同时也在心里给自己一个赞:懂得了接纳、肯定、尊重,在运用“341肯定法”进行情绪管理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至少家里没再发生“鸡飞狗跳”的现象。
二.坚定是底线。坚定不是控制,而是帮助和引导。
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我也调整了策略,不再一味将管理生活的权利完全交给孩子,而是自己也参与进去,在与孩子友好协商之后,一家人签订了契约。在契约中,规定好孩子、我以及队友三方的责任和义务,订立了有关的奖惩内容。比如对孩子的规定,就有“做作业前可以玩手机,但是不能超过十分钟”“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一小时”“睡觉不能超过晚上10:00”的规定,而我和队友则“不能对孩子发脾气”,一旦违约,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其实契约中的内容都是孩子每天的“固定动作”,没有增加太苛刻的条件,所以执行的难度并不大,再加上对我们也有所约束,孩子觉得公平公正,更容易接受。
正式订立契约后,孩子的自律性有了很大提升。即便自己记不住,只要大人一提醒,他也基本能自觉遵守。
与此同时,我也改变了之前“好吧”“你定”“你开心就好”这种虚伪的妥协方式,用上“心灵成长阶梯图”和课程中提到的“我看见(描述对方行为)……我感觉(表达自己情绪)……我希望(正向引导)”或者是“我感觉……是因为……我希望”层层递进的“批评三步骤”,对于孩子不当的行为,及时批评指出。比如孩子玩手机超时,我会说“我看见你玩手机超出了我们约定的时间,我感到不太高兴,我希望你能遵守约定,现在放下手机,去做你该做的事情(作业)。”这样只针对行为,不涉及行为层面(人身攻击)的批评方式,孩子果然更易接受,我们之间也很少再发生的冲突了。
当然,我也还是有情绪管理得不够好,秒变“说教大妈”的时候。但现在的我,学会了觉察与反思。当孩子表现出不适或抗议,我会积极主动地去“填坑”。这里又用到了课程中的内容,即“四步填坑法”:建立心连心的亲子时刻、如实表达事件中自己的错误、向孩子真诚道歉、一起探讨解决方案。于是,一个个不大不小的危机都能迎刃而解了。
2021.7.6
马上期末考了,本来还想着针对孩子的薄弱环节进行复习,可是这些天,眼见孩子作业多得堆成山,实在心疼他,简直连作业都不想让他做了,就更没有额外让他做其他复习了。
内心觉得老师这样布置作业是不合理的,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意义不大,调整好心理状态才是当务之急,每天晚睡也不利于身心健康。但抱怨没用,更不能让孩子听到我的这种心声,从而产生误导。于是只有见招拆招了。
比如孩子的发小在隔壁班,他们班老师的政策与我们截然相反,考试前半个月,每天零作业。于是他发小天天在外面玩(他们家的育儿政策一直很宽松,可这孩子成绩相当好,可见作业多并不代表成绩一定好),可我们却不得不在家啃作业。孩子觉得不公平,总是抱怨,我便“违心”地劝他,从而引导他的价值观:你们老师这样做是认真负责的表现,你们做的作业多,她批改的作业就多,难道老师会没事讨累吗?隔壁班作业少,但我听说他们班平均成绩全年级倒数第一(事实是这样的,但和老师应该没什么关系),你愿意去倒数第一的班里吗?他想了想说“不愿意”,也表示开始理解老师。
那几天的作业量确实惊人,家长群里都炸锅了,晚上10点、11点、12点过都有家长在群里叫苦,说还在赶作业。我也十分痛苦,却不得不收拾起自己的情绪,来帮助孩子熬过去。于是想了各种游戏的方式,来助力孩子做题。比如有一天其中一项语文作业是形近字组词(如图所示),整整5大篇,换我写也得花不少时间。于是我决定这项作业全程陪同孩子做完。我想了个“竞答”的游戏方式,就是每一个字,我和孩子同时想一个笔画最少的字和它组词,谁先想到谁就胜出。目的一是尽量写笔画少的字,减轻孩子负担,二是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听到我的建议,孩子马上从消极颓废变得积极亢奋了。
我们开始竞答。比如给“块”字组词,我想的是“块头”,孩子想的是“一块”,“一”字比“头”字笔画少,他就赢了。大多时候我故意让着他,想个难点的字,让孩子多赢,哄他开心;与此同时,对于孩子坚持做作业,且字写得又好又快的进步给与表扬……就这样,放在平时要写两三个小时的作业,这天只花了一个多小时就完成了。整个过程孩子轻松愉快,字也写得工整干净。我顿时松了一口气。
今天考语文,孩子回来自信地说:“我觉得自己能考100分!”说实话我心里不相信,因为这学期的所有考试,他都没考过100,更别说前段时间因为沉迷手机游戏学习成绩下降,语文最初掉到70多分。最近我学习家学以后转变了方式,不再像过去那么焦虑,孩子的情绪也好多了,语文单元测试从70多分逐渐上升到80多分,最后一次考试还考了个94.5分,但因为发挥不稳定,感觉稳拿100分的可能性不高。不管怎样,我对于他这种自信的状态感到很欣慰,也不停夸他:“我们孩子就是聪明,不靠刷题、不靠复习,也能成为学霸。妈妈也相信你有考100分的实力,不过考不到也没关系,咱们尽力就可以了。你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足够认真,考试什么的对你来说根本就是小事一桩!”孩子很高兴,似乎很认可我的说法。
不管考试分数如何,对于孩子这种乐观自信的状态,我已经很满足了。
2021.7.15
我们家孩子5岁以前基本是老人带大的,可想而知,被包办、宠溺、束手束脚是肯定的,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开始呈现出一些不太讨喜的特点,比如依赖性强、自律性差、多动、专注力差、不爱动脑筋等等。过去,我也常常抱怨“老人挖坑家长埋,你说我们难不难?”在学习家学以后,尤其是学习了昨天的下午茶课程,我已深深明白,不能把孩子坏习惯的形成“归罪”于老人,不然,既是对老人无私付出的不尊重,亦是给孩子贴不良标签。何况,即便孩子是你一手带大的,如果自己不爱学习能力不够,你能确保孩子就一定身心健康且习惯良好吗?兴许你还不如老人呢!
我们应当做的,不是向过去“追责”,而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现在我来总结一下,最近对开发孩子想象力、创造性方面,所作出的一些努力以及收到的成效。
过去一直觉得孩子没有什么绘画天赋。从幼儿园开始,就报了一门创意美术,一年级又花高价在一家书画院学习绘画,并且都是孩子自己要求的,应该说他是很感兴趣的。然而我发现,学了这么久似乎看不到孩子有什么进步,一旦学校布置手抄报、图画日记之类的作业,孩子就一筹莫展,对着一张白纸发半天呆还是什么也画不出来,或者就是一团鬼画符。一开始,我很生气,还会说一些破坏性的话诸如“你怎么那么笨,学了那么久学了些啥?害得我还花那么多钱给你报班……”“你画的是青蛙吗?是妖怪吧……”有时候看到孩子“乱画”一气,我也会气不打一处来,一边数落他,一边拿橡皮擦掉,有时候抢过他的笔就按自己的想法往上画,结果是,孩子委屈生气,我自己也心累手酸,整个一费力不讨好。
学习“心灵成长阶梯图”以后,我才幡然悔悟,自己过去的做法对于孩子的心灵成长是有巨大破坏性的,我的否定和控制,不仅在下三层限制了孩子自主能力的提升,也没能在上三层带给他积极正向的引导。他一拿起画笔就大脑放空战战兢兢,是因为害怕自己的“天马行空”会跨越我的审美标准,从而遭到我的否定和斥责。是谁钳住了他想象力的翅膀,正是我啊!
了解到原因之后,我开始一改过去对孩子“完美主义”式的要求,鼓励他放飞想象,随心所欲地在画纸上展现他的心灵世界。孩子画得不好,我也不会干涉他,而是引导他关注自己的进步:“你看,上次你画的恐龙身子小脑袋大,这次比例正常,比上次进步多了!”
对于孩子异想天开的一些“创造”,我不再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而是表示赞许和鼓励。
比如有一天,绘画老师给孩子们定的主题是“海洋”。其他孩子画的都是蓝色的大海,只有我们家孩子的与众不同(如图1)。老师问:“为什么你画的大海是黑色的呢?你看其他小朋友画的都是蓝色的。”孩子做了一番解释。后来他告诉我:“老师不懂,我画的是海洋的深层(无光层),那里本来就是漆黑一片的,你看我还画了两只鮟鱇鱼。”我这才恍然大悟,孩子说的是我们前两天看的书里的内容(如图2)。我很欣慰,这是他第一次把从其他地方看到的图像,搬到自己的画纸上,尽管这幅作品从表面上看没有其他孩子的整洁漂亮,但是他能够“学以致用”,就是一个特别大的进步,于是把他狠狠一顿夸。
还有一次,老师定的主题是“我在天安门打个卡,庆祝”,五星红旗、天安门是这幅画作的主要元素。我们家的抽象派小画家又开始脑洞大开了,从外太空搬来了“仪仗队”,五大行星威风凛凛,翱翔天宇,与巍峨的天安门城楼相映成趣(如图3、图4)。这可把我乐坏了:“让五大行星与天安门同框,这样的想象力可能全世界只有你才有吧,你真棒!”(表扬从下三层入手、在上三层扎根。)我还把孩子的一些画作发到朋友圈,然后给他看朋友们的热评和点赞,帮他进一步树立自信心。于是,前段时间还抱怨“画画没意思,不想上了”的孩子,最近又很积极地开始上课了,并且每次都能创作出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
对于孩子近期取得的小进步,我的结论是:不要把问题归结于“环境”“行为”“能力”这些下三层因素,抱怨是没有意义的;把正向引领孩子的上三层作为努力方向,帮助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带动他行为和能力的进步,才是我们应该并且能够做到的。
2021.7.17
明天就要带小王子去北京玩了。今天的首都,曾经的帝都,除了烤鸭涮羊肉,还有许多历史文化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可是小王子才一年级,还没上过历史课,之前也不太爱读书,怎么才能引导他把旅游当成一次学习文化的机会呢?出发前,我买了几本图文并茂、装帧精美,和故宫历史有关的书,想让他做个预习,可小王子就是不感兴趣,好说歹说也没用,于是我开始施展攻心计:
这本书铺开就是一座立体的“故官”,然而“风景”再美对小王子也如同浮云,他哼哼唧唧扭扭捏捏就是不愿“逛宫殿”,本宫于是设计了个游戏来引诱他,我说我们先把大致地形弄清楚,把宫殿的名字记住,再来玩迷宫藏宝游戏。藏宝人先把宝石藏在迷宫中,让另一个人找,但是要告诉对方藏在哪个宫殿附近。如果寻宝人找到了,就成为赢家,下一轮由他来藏宝;如果这个人没有找到,还有一次复活的机会,让藏宝人问他一个关于故宫的问题,回答正确就可以复活,回答错误就认输,重新来寻宝……兴趣一来,小王子很快记住了故宫的地形以及各大宫殿的名称,为了提问还把里面的知识点简单了解了一下……哈哈哈,寓教于乐,本宫多么心机叵测!相信过两天走进真正的故宫以后,小王子应该不会迷路了吧?🤓
话说出版商也够精益求精、花样百出的,这本模型书真是酷毙了!顺着三米长的“御道”往前走,可以陆续抵达故宫午门,三大殿——太和殿(金銮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真是巧夺天工、美轮美奂哪。现在的孩子,多有福气啊!
2021.7.19
这学期,孩子因为沉迷手机游戏,学习成绩下滑严重,让我焦虑了很长时间。学习家学以后,运用各种新理念和新方法,比如多抽时间陪伴他玩耍、阅读,减轻他对游戏的依赖,进行价值观层面的引导;比如拉着一家人签订契约,跟孩子约定好游戏时间等,使尽浑身解数,总算在与游戏拔河的“比赛”中取得了一些成绩。虽然成绩还很小,但比起之前孩子整天为了游戏魂不守舍,连门都不大爱出,连动画片都不看,更别提学习了;比起我一见他玩游戏就怒火中烧,搞得家里各种鸡飞狗跳,现在的情况已经好很多了。但是,毕竟时间还太短,要让孩子一下从“厌学”的状态中走出来是不可能的。这学期的综合考核成绩还是下降了一个档次。成绩单上,去年各科成绩,平时和期末的打分,孩子都是A,今年都是B和C,老师的评语也不太“友好”,大致是说孩子专注力差,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云云(成绩单上主要是综合素质考评打分,没有期末考的分数)。
好在,学习家学以后,我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得比较平稳,我的教育观也从注重学习的知识型培养向注重终生幸福能力的人格培养,以及维护好亲情树根的方向转变了。对于成绩单的明显滑坡,我心里很平静,而后来从别的家长那知道,孩子还隐瞒了期末考的分数(因为两科都只考了80多分,上学期是数学99、语文96;而他之前还跟我们夸海口说这次能考双百),这也没有在我心里激起一丝波澜。我不再像过去那样,在等待分数的过程中心跳加速,也不会遇到孩子“撒谎”这样的事情就与人品、道德联系起来,如临大敌。
我的处理方式是:首先肯定孩子的行为,然后通过引导探寻行为背后的动机并加以肯定。我用温柔的语气问孩子:“你是不是怕分数低了被我和爸爸责怪,才隐瞒这件事的。”孩子低下头说“是的”。我又说:“我知道你是个诚实的孩子,你隐瞒成绩是因为有苦衷,我能理解。其实你想得太多了,分数不理想,我们并不会责怪你的。我知道你已经尽力了,在之前的单元测试和模拟测试中,你都是70多分,这次考到80多分,进步已经很大了。”孩子听到后,表情轻松一点了,委屈地说:“我明明认真检查了,也觉得题目很简单,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才考80多分。”我安慰他,同时也是引导:“你认为自己能考双百分,说明你很有自信,仅凭这点,妈妈就要给你点赞!至于为什么没考到,我想是因为有些题型你吃得不是很透,妈妈愿意帮你分析一下你的弱点,然后陪伴你攻克这些难关。你是妈妈心目中最聪明的孩子,我相信只要认真一点,下学期你一定会有很大进步的。你愿意配合妈妈来帮助自己进步吗?”孩子点头,见我没发火情绪也逐渐好转了。见可教时刻来临,我适时地开启了“说教模式”,当然,批评的原则是要将“行为”和“身份”区分开,从下三层入手,在上三层扎根,“我看见,我感觉,我希望”句式用起来:“但是,说谎是不好的行为,妈妈对于你隐瞒成绩的事情还是有意见的,希望你以后能改正。记住,妈妈不会因为分数而为难你,但是对于不诚实的行为,是要提出批评的。所以,下次你只管大大方方地告诉我就好,如果藏着掖着,我反而会不高兴。我想看你的卷子,目的不是看你考了多少分,而是想了解你有哪些知识点掌握得不够扎实,从而帮助你查缺补漏,把这些知识点巩固起来。这样,你就会进步得很快的。”孩子点点头,接受了我的“说教”,表示以后再也不隐瞒了,也愿意接受我的帮助,争取在学习上取得更多进步。
这场小小的风波就这么平息了。我相信经过这一次,孩子懂得了诚信的重要性,与我们的隔阂减少了,学习的压力也不会那么大了。
2021.8.5
周日下午带娃逛书店,忽然看到小兽又愤怒又委屈地走过来,说那个营业员真讨厌,指责他把书弄地上了。我本能地以为就是小兽做的,因为他本来就比较调皮,也经常做些捣蛋的事情,但我避开了训斥和说教模式,而是问小兽:是不是你弄的?如果是,你跟阿姨道个歉,把书放回原位就没事了。他说不是他做的,我说那你跟阿姨解释清楚。他说解释了但是阿姨不相信。我说那可能是别人弄到地上,而你正好走到那个位置,所以被阿姨误会了。但是你现在暂时找不到证据为自己辩护,那就先不管它了,你先去看书吧。
见小兽情绪还是不好,我就陪着他选书。这时那个营业员走过来了,问我是不是这个孩子的家长,我说是,她就怒气冲冲地说,这个孩子喝了饮料乱丢,还把书都弄地上了,然后递了个手机过来给我看监控视频,视频里一个孩子背靠墙壁坐在地上喝饮料,喝完扔掉瓶子就站了起来。一开始听着她的抱怨,监控没看清楚,我只是心里想:孩子的矿泉水是背在身上的,他没理由去捡别人的饮料喝。又让营业员再放一遍视频,结果一眼发现破绽:虽然两个孩子衣服身高发型差不多,但是从那个孩子起身的一刹那可以看到,他的衣服后背有图案,可我孩子背上没有。听我说了这个细节,营业员有点诧异,就把小兽拉过来,让他转过身一看,果然没有图案,她于是一下从理直气壮变得一脸尴尬,一个劲跟我们道歉。
让我欣慰的是,遇到被冤枉被训斥这么糟心的事,小兽的情绪恢复得很快,即使在刚刚遭遇的时候,也没说要离开书店,采取逃避的方式。回头我就给小兽买了一套侦探漫画,旨在培养他的观察力和思维力,兴许未来还能凭借这些能力保护自己呢?
复盘一下整件事的过程,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1.没有过度关注行为本身的对错,也没有把这次遭遇当做一次不幸,而是看做可教时刻,改说教为引导,致力于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保护他的正向感觉。事实证明这两个目的都达到了;
2.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没有被孩子和营业员的情绪带跑,从而保持一个理智的头脑;
3.首先尊重、相信孩子,让他感觉到我的信任和保护,内心有力量,在直面挑战的时候便有了应对的勇气,而不是逃避、对抗,或者在不良情绪中陷落。
2021.8.6
夺去300多条人命的郑州暴雨过后没几天,我们这里也下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当时我还在下班路上,开着车和暴雨躲猫猫。我妈带着我儿子本来在小区里玩,被大雨赶回家了。因为窗户全都大开,家里遭到了暴雨袭击,一片狼藉。没想到,7岁的小家伙竟然主动担起了“抗洪救灾”的主力,关窗擦桌子拖地,还用吹风机吹干了他被打湿的书和作业本……儿子的表现令我和他姥姥都喜出望外。要是换做一个月前,面对这样的情况,儿子八成是不管不问,继续表情麻木地玩他的手机。今天的他,已经和两个月前那个沉迷手机游戏、厌学、脾气古怪的“问题儿童”判若两人了!儿子能在短时间内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我学习家学后自身的转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提起手机游戏,相信很多家长都和之前的我一样,立马就会脱口而出一个成语:深恶痛绝!手机甚至被称作“精神鸦片”,令人谈之色变。
最近的一些新闻报道说,就在这个尚未过完的暑假里,已经发生数起中小学生因为家长禁止玩游戏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自残的事件,真是令人痛心疾首。而就在我们隔壁,有一个念高中的孩子,每天彻夜玩手机游戏,有天因为奶奶藏起手机而冲到窗户边声称要跳楼,直到奶奶无奈还回手机才作罢。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明明是心疼孩子,想要帮助孩子,付出了努力,尝尽了辛酸,结果却是南辕北辙,亲子关系一塌糊涂,生活满是鸡飞狗跳,最后不但没把孩子拉回来,反而越推越远,甚至推向绝路……
两个月前的我,就走在这条危险的、通往绝望的路上:迷茫、焦虑、暴躁、无所适从,家里天天充斥着浓浓的火药味,一点就爆。我甚至在和孩子吵架的时候说过这样过激的话:“我去死算了,以后就没人管你了!”“你再这样玩手机,我就和你爸分手,离开这个家,眼不见心不烦!”还给孩子爸爸发过微信:“我刚刚好想从楼上跳下去。”
当时的我,应该是处于抑郁的边缘了,连续几个月要靠安眠药入睡。而原本我们的家庭氛围还是比较温馨的,孩子也活泼可爱,虽然有些小捣蛋,也不至于让我操太多心。要说造成这一系列变故的罪魁祸首就是手机游戏,可能会有人嗤之以鼻,觉得我小题大做。然而,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一个小小的手机有着多大的威力,要摧毁一个小家的幸福简直小菜一碟。
带儿子走进游戏世界的是他爸爸,从玩一款足球游戏fifa开始。迷上手机游戏以后,孩子连原本喜欢的动画片都不看了,也不爱出门玩耍了,做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更是下降得厉害……我由此对孩子爸爸产生了诸多抱怨,看到父子俩拿着手机的样子就气不打一处来。我开始怨恨一切:怨恨手机这个“精神鸦片”,怨恨儿子这个“学渣”,怨恨孩子爸这个“猪队友”,怨恨自己这个“无能之辈”……都说母亲是家里的定海神针,我的情绪堡垒一坍塌,一系列的危机便接踵而至——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还有和家里老人的关系,都面临着莫大的挑战。
在这个节骨眼上,就像是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来拯救我一样,我无意中接触到了一门新兴的家庭教育课程,参加了幸福双翼家庭大学举办的短期训练营。十几天的学习,令我醍醐灌顶,我这才明白,以前以为教育是可以无师自通的,那种想法多么天真?
自己好像一下成了超级学霸,对知识如饥似渴,辅导群里的每一条信息、每一段视频、每一个链接,我都不会错过,及时输出学习心得,积极分享给身边朋友,坚持写践行,总结经验,逐渐将家学中的新理念、新方法融入生活,融入和孩子、家人相处的点滴时光,也慢慢感受到自己的焦虑在减少,孩子沉迷手机的程度在减少,而一家人的笑声在增多……近来,从暑假作业的完成质量也能看出孩子的变化。为了了解孩子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我每天坚持给孩子批改暑假作业,明显感觉到他的状态和沉迷手机那段时间不一样了,作业书写工整,正确率大幅提高,再也没有之前那种乱涂乱画乱蒙的行为了。
到目前,我学习家学已经两个多月时间,看到儿子现在的表现,我可以自信地宣布:孩子已经彻底走出了沉迷游戏的深渊,重新回到了阳光下!而我们的小家,也恢复了曾经的温馨和谐,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还是言归正传,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和手机游戏“化敌为友”,和队友“冰释前嫌”,与孩子“重修旧好”,将孩子从沉迷手机的深渊拉回来的吧。
第一步,掌握0~100接纳法,接纳孩子玩游戏的现状,不再把游戏当做洪水猛兽。
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一是看到手机游戏的“优点”。其实手游不过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任何大数据时代人们都会面临的挑战。再说了,相比过去的网吧、游戏室,手机“温和”多了。至少,孩子玩游戏是在家里,在你的眼皮子底下,不会接触到乌烟瘴气的外界环境,可控性也更强。即便没有手机,孩子一样要应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所以,与其抱怨商家发明智能手机、网络游戏“祸国殃民”,不如从内生动力出发,培养孩子应对挑战的能力,从而在包括手机游戏在内的一切诱惑面前都能把持住,不至于迷失。这样的“抗挫折”教育,对于他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二是看到孩子早早接触手游正向的方面。孩子还没到青春期,“亡羊补牢”的难度相对较小,如果等到青春期以后再遭遇类似挑战,想要“翻盘”的难度自然翻倍。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案例:过去父母“堵”得严实,孩子一直没接触手机,学习也比较争气,最后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可进入大学以后,脱离了父母管束,手机也不再受限制,长期绷紧的弦一下放松了,在同学的影响下,忽然就迷上了网络游戏,因为从未接受过抗诱惑的训练,一沉迷便难以自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终被学校勒令退学……相比之下,我们家孩子在一年级便接触手游,又能尽早走出沉迷的危险,幸运太多了。从这个角度想,我对队友的埋怨变成了感激,感谢他给了我早早应对挑战的机会。
此外,通过家学的学习,懂得了“亲情第一、人格第二、知识第三”的正确排序,明白了只有我们一家人心连心,才能一起攻克难关。修复亲子关系,才是我当前的第一要务。
第二步,放下对游戏和家人的成见之后,开始运用341肯定法、情绪管理技巧等,改变过去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积极建立与家人的亲情连接,与队友从对抗到合作,让孩子放下戒备、打开心门,迎接“可教时刻”的来临。
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很重要。只有先稳住自己的情绪,才能够处变不惊,理智应对一切状况。当看到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及时按下情绪的暂停键,关闭指责和说教模式,学会用“总是、一直都”和“我看见、我感觉、我希望……”句式进行正向表达,告诉他:“我知道你是个有责任心、爱学习的好孩子,只是因为做作业太累了,需要借助手机游戏放松一下,妈妈理解你。玩游戏也是可以的,但时间太长伤身体伤眼睛。我看见你玩游戏又超时了,我为你的健康感到担心,希望你能有节制一点。”
为了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努力抑制住对游戏本能的厌恶,时刻提醒自己“游戏是孩子的好朋友,我不能说中伤它的话”,有时陪孩子玩会游戏,当他畅聊游戏中的内容时,我也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倾听、参与讨论。渐渐地,孩子与我相处的时候轻松多了,有心事也愿意对我敞开了。感觉到氛围比较恰当的时候,我才颇有心机地植入一些自己的观念,比如“长时间玩游戏对眼睛、大脑、脊椎都有伤害”“沉迷游戏会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云云。口说无凭,我举了很多新闻中的案例,以及孩子也熟悉的身边的例子,让他心服口服。过去,在说教模式下强行灌输,孩子左耳进右耳出,甚至破罐子破摔,现在,当我开始理解、关心、尊重他,对于我见缝插针的灌输,孩子慢慢听得进去了。
队友也蛮配合,不经常当着孩子玩游戏了,过去喜欢躺平的他开始运动了,也开始兑现不熬夜的承诺。
第三步,与队友和孩子握手言和之后,我正式开始向游戏“宣战”。接下来,就是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以求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弄清楚孩子玩游戏背后的动机,才能对症下药。于是,我开始观察和探寻孩子的内心需求:究竟是寻找心理寄托还是纯粹的好玩猎奇?通过与孩子经常性的有效沟通,我得出了结论:好玩猎奇的成分居多,也不排除在游戏中闯关赚金币来弥补现实中缺失的存在感与成就感。
有了明确的方向,我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计划:一是多陪伴、鼓励孩子,让他在现实中就能获得足够的存在感与成就感,不需要去游戏中“求安慰”;二是引导孩子将兴趣从游戏转移到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上来,比如陪他读书、运动、交友、外出游玩,当孩子发现除了游戏,生活中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就不会再在一棵树上吊死。过去,孩子对阅读丝毫不感兴趣,我买了很多图文并茂的不同类型的书,还经常帮他约小伙伴一起逛书店,潜移默化之下,孩子慢慢喜欢上了阅读,尤其喜欢天文方面的书。现在,他的口头禅已经从过去游戏角色中的蚂蚁、蜘蛛、螳螂变成了宇宙大家庭中的星系、恒星、行星云云。过去拿起手机就是玩游戏,现在变成了在线搜索天文科普视频,这种对科学如痴如醉的态度,比起过去玩游戏有过之无不及。此外,孩子对于足球、绘画和书法的喜爱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在这方面我也付出了不少努力,比如周末顶着大热天开长途车送孩子去参加足球比赛,主动与书法老师沟通,请他多鼓励孩子的进步……
第四步,战略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能力形成四步法。要帮助孩子改变一个习惯,关键是要培养他的自主能力,“从下三层入手、在上三层扎根”。
任何时候和孩子沟通,切记不要在身份之类的上三层贴负面标签,从而产生毁三观的反效果,譬如“你就是个学渣”“你无可救药了”;批评只针对行为,正向引导是关键,要让孩子从三观发生转变,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游戏的危害,懂得人生的意义,才会在行为上落实。不要操之过急,对于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及时进行正向反馈,譬如“今天你玩游戏都没有超时,而且能自己控制好时间,你真的很棒噢!”有了正向感觉以后,孩子才会积极去尝试,去行动。
把握好温柔与坚定的度,通过制定规则,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提升他的自律性。在公平公正且获得对方认可的前提下,我和队友、孩子签订了一份契约,约定了三方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孩子的要求包括“每天玩游戏不超过一小时,一次不超过十五分钟”,并且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甚至把游戏纳入奖励的范围,譬如孩子按时睡觉,就可以获得第二天奖励的游戏时间。有了“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之后,孩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大大提升了。每天在打卡的过程中,孩子也在不断强化记忆、精神催眠,正确的三观逐渐建立起来之后,方方面面都有了喜人的进步,真可谓一举多得。
还是那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要想改变孩子,就先改变自己。我要感谢这次手机游戏带来的挑战,使我在追寻真理的人生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运用
帮别人出主意
2021.6.7
同学:求助各位老师同学,我们家孩子早上因为邻居家孩子新买的自行车变速档位比他的车子多而闹情绪,就要换自行车,然后哭闹,说凭什么他们的就比我的好,导致上学迟到。孩子经常随便说个理由,就说我不想去上学,这该怎么办呢?
小妖:套一套最近学习的理念和我最近践行的经验,看看能否给亲一个参考。341肯定法是关键。1.肯定情绪+觉察动机:孩子,我理解你的情绪,你很有责任心,不希望上学迟到,你以为自己的车没有别人的好,所以导致自己迟到,你因而为此感到担心,是吗?2.肯定动机:你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是个有责任感的孩子,所以妈妈理解你,不怪你,甚至有点为你骄傲。3.这个时间孩子应该平静下来了,通情以后再达理:但是,孩子你要知道,上学迟到和自行车的质量其实没有直接关系。如果我们能早起一点,吃饭的时候快一点,把时间控制好,就能保证不迟到了。妈妈陪你一起努力,争取每天都能控制好时间,保证你不迟到,好么?在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温柔地抱抱他,同时迅速进行换位思考,寻找突破口,了解他情绪背后的动机,全部予以肯定,再加以疏导,效果真的很好。
同学:孩子喜欢攀比,怎么办呢?
小妖:原因分析——
1.可能家人平时对她有些溺爱,或者当孩子有情绪,喜欢用交换的方式来缓解,例如,“你不要哭了,妈妈给你买糖”。因为可以轻易通过闹情绪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慢慢开始反过来“控制”大人。
2.父母一贯“强势”,上行下效,使孩子也变成了倔脾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处理办法——341用法是关键。
先肯定情绪:孩子,你觉得别人的车比自己的好,你觉得大人对你不公平是吗?孩子多半会说:是啊,凭什么他的比我的好?接着通过自我代入,肯定动机:妈妈非常理解你的心情,小时候,我看到别的孩子有芭比娃娃玩,我没有,我也会感到失落。但是后来我发现,很多我有的东西,别人也没有,于是我就不觉得难过了,你想想,隔壁孩子除了新买的单车,其他的玩具有你的多吗?孩子说:没有。我说对呀,这样想,你还觉得不公平吗?孩子多半会说:不觉得了。孩子心门打开,可教时刻来临,就可以开始适当引导:你觉得一个孩子是否优秀,跟自行车的好坏有关系吗?孩子说:没有。那你是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还是只想拥有一台漂亮的自行车呢?当你自己有能力了,你可以买到任何自己想买的东西。爸妈赚的钱还要负担房贷、生活费、你的学费……不是取之不尽的,如果你只是想要东西,自己没有能力去买,当爸妈的钱不够用的时候,或是当爸妈不在身边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是不是,让自己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从而能自己去赚钱购买想要的东西,更好呢?引导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不要把关注度放在“东西”,而要放在去获取东西的能力上。第二种情况,就更好处理了,父母改变以往强势的态度。你们变温和了,孩子慢慢就会被感化的。出现矛盾冲突的时候,接纳、肯定,情绪暂停,很关键。表达不是发作,而是真诚地告诉孩子“我不高兴了”。真诚地沟通,孩子也会以诚相待的。
——2021.6.7给双鱼座拟的方案
2021.6.7
同学:如何把孩子从手机游戏中拯救出来?
小妖:
1.运用0~100接纳法、341肯定法和情绪管理技巧,接纳孩子玩游戏的现状,不要把游戏当做洪水猛兽,先稳住自己的情绪(接纳情绪,表达情绪,控制情绪,注意不是发泄也不是忍耐,“我看见、我感觉、我希望……”三句式用起来,可以告诉他:我看见你玩游戏又超时了,这对你的眼睛很不好,我感到很担心,我希望你能有节制一点。)
2.学习能力形成4步法,熟记上3层和下三层。任何时候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要在身份之类的上三层贴负面标签。批评只针对行为,走出指责说教模式,正向引导是关键,要让孩子从三观发生转变,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游戏的危害,才会在行为上落实。可以这样表达:“我知道你是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只是因为太累了,需要借助手机游戏放松一下,妈妈理解你。玩游戏也是可以的,但时间太长伤身体,妈妈建议你还是要有所节制。”任何时候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说话,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孩子才能听进去。所谓先通情后达理。
3.通过陪孩子玩游戏,和孩子聊聊游戏内容,与孩子寻找共同话题,建立起亲情链接,让孩子放下戒备、打开心门。同时探寻一下他玩游戏背后的动机:是寻找心理寄托还是纯粹的好玩猎奇。如果是前者比较麻烦,多花时间陪伴他,他爷爷奶奶对他影响不好的话,尽量自己多担起教育孩子的主责。如果是第2点就更容易了,但是也要花时间陪伴他,比如陪他读书什么的,想办法引导他的兴趣,从游戏转换到其他事情上来。比如我就是通过经常带孩子逛书店,陪伴他读书,把他的兴趣从游戏转移到天文知识上来了;还有多带他和小朋友外出玩耍,治疗他的“宅”病。
4.制定规则。比如我就是和孩子互相订立契约,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给孩子的要求包括:每天玩游戏不超过一小时,一次不超过十五分钟,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这个一定要坚持下来,对于孩子自律性提升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帮助,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5.维护好亲情树根,放下自己的高标准,懂得接纳,改变对孩子、孩子爸爸和爷爷奶奶的认知,走出对抗模式,转为合作。一家人拧成一股绳,这个家才会幸福和谐。
感想
其他感想
2021.6.27
分享下今天斗神兽的一点小成就,是关于手机游戏的。对于这件让人头疼的事情,过去我一直是采取发火和压制的态度,就在上个星期我还砸过手机……当感觉到自己已经情绪失控,知道那是很危险的事情。通过近期的学习,努力转变观念,已经有了明显成效。今天又为完成作业才能玩游戏的事情,孩子不高兴,我这次没发火,问他:为什么不高兴?他闷了半天才说:爸爸一直玩游戏,所以我生气。于是我发现了问题的核心:你是不是觉得不公平,所以不高兴?他承认了。我就说:我知道了,因为爸爸玩游戏的时候却不让你玩,所以你觉得不公平,对吗?他说是的。我就为他分析了:每个人每天有三个基本任务,一是工作,二是吃睡,三是休闲。每个人都必须先完成工作再休闲,不同年龄段的人时间分配是不一样的。你爸爸上完班,完成了当天的工作任务,进入休闲时间合情合理。而你的作业还没写完,工作任务没有完成,就不能进入休闲时间。你如果还觉得不公平,那想想,经常你在玩的时候你爸在加班,那你爸会不会觉得不公平呢?当你完成了所有工作任务,妈妈是允许你玩手机的。只是要控制好时间,不然会伤眼睛。如果近视戴眼镜了,你喜欢的足球可就再也不能打了哟……反正扯了一堆,最后孩子情绪平复了,还很高兴地跟我聊了会天。还有重要的一点,以前娃娃只玩微信小程序里面那些垃圾游戏,现在我经过考察以后,为他安装了编程类以及英语方面的益智游戏,有些还是花钱买的,这样即便他玩游戏的时间有点久,起码还是能得到锻炼的吧……继续总结,继续完善。
同样的招数不一定永远奏效,反正就是不停和神兽斗智斗勇吧,我总结下来,不管用什么招,万变不离其中的精髓是:放下姿态、心平气和,平等交流,给孩子表达、选择、决定的权力,改物质奖励法为精神奖励法,因为父母的爱比一切奖励都重要。精神奖励是理智的爱,物质奖励就成了溺爱,功利的爱。
2021.7.9
治疗孩子一切“不配合”,爱的连接制定方案:
◎把爱的四要素(弗洛姆: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0-100接纳法,341肯定法,表扬与批评表达三句式(我看到、我感觉、我希望……)熟记在心。
◎每天写肯定卡,用放大镜去找孩子的优点,从行为层入手,在身份层扎根。
◎每天给爱的抱抱,给爱的表达。
◎接纳孩子的行为和情绪,挖掘行为背后的动机。自己学会管理情绪、正向表达、正向反馈、正向引导,激发孩子的内驱动力,最终形成自律能力。
◎反思自己的情绪为何到某个点会起伏,追根溯源,从培养孩子幸福的终极目标去分析,接纳自己的情绪,接纳现状,降低标准,放下焦虑。
我们常常自以为是,认为许多技能可以无师自通,比如教育孩子;我们总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事业抑或享乐上,把自己最重要的职责丢给老人。然后,等孩子过了3岁,我们会发现,他娇气,坏习惯一箩筐;等孩子过了6岁,我们会发现,他不自律、不自信,喜欢搞破坏;等孩子过了10岁,我们会发现,他厌学、叛逆、冷漠、喜怒无常,与你形同陌路;等孩子过了16岁,我们会发现,他性情古怪,甚至有了反社会人格;等孩子过了30岁,他定型了,终身啃老就是最好的结局……这些还是正常长大的案例,还有一些怎样了呢?自闭症、抑郁症、离家出走、轻生、报复社会、谋杀,甚至弑父弑母……你还觉得社会上那么多极端事件只是一种偶然吗?你还觉得自己不学习也能胜任父母的角色吗?如果我们已经错过了3岁、6岁的黄金期,就请把握好10岁、16岁前亡羊补牢的机会吧。我因为错过了3岁,如今感到心力交瘁,悔不当初。但我庆幸的是,自己在6岁这道坎觉醒了,虽然满地都是过去挖的坑,但只是坑,还没变成深渊……一朝偷懒毁终身,这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2021.7.28
昨天下暴雨,家里遭水灾了。当时我还在路上开着车和暴雨躲猫猫,只有姥姥和娃娃在家,小家伙竟然主动担起了“抗洪救灾”的主力,关窗擦桌子拖地,还用吹风机吹干了他被打湿的书和作业本,一边用姥姥的微信向我汇报情况。我惊讶地发现,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了微信发图片和语音打字,竟然一个错别字都没有,而这些我都没教过他……突然觉得孩子一下长大了好几岁,和半个月前那个沉迷游戏厌学脾气怪异的“问题儿童”判若两人了……这段时间在“家学”的学习和成长收效甚著,不禁感慨万千。
2021.8.1
结营感想
班委
证书
经典
幸福日签
故事卡&学习卡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06
其他感想
2021.6.27
分享下今天斗神兽的一点小成就,是关于手机游戏的。对于这件让人头疼的事情,过去我一直是采取发火和压制的态度,就在上个星期我还砸过手机……当感觉到自己已经情绪失控,知道那是很危险的事情。通过近期的学习,努力转变观念,已经有了明显成效。今天又为完成作业才能玩游戏的事情,孩子不高兴,我这次没发火,问他:为什么不高兴?他闷了半天才说:爸爸一直玩游戏,所以我生气。于是我发现了问题的核心:你是不是觉得不公平,所以不高兴?他承认了。我就说:我知道了,因为爸爸玩游戏的时候却不让你玩,所以你觉得不公平,对吗?他说是的。我就为他分析了:每个人每天有三个基本任务,一是工作,二是吃睡,三是休闲。每个人都必须先完成工作再休闲,不同年龄段的人时间分配是不一样的。你爸爸上完班,完成了当天的工作任务,进入休闲时间合情合理。而你的作业还没写完,工作任务没有完成,就不能进入休闲时间。你如果还觉得不公平,那想想,经常你在玩的时候你爸在加班,那你爸会不会觉得不公平呢?当你完成了所有工作任务,妈妈是允许你玩手机的。只是要控制好时间,不然会伤眼睛。如果近视戴眼镜了,你喜欢的足球可就再也不能打了哟……反正扯了一堆,最后孩子情绪平复了,还很高兴地跟我聊了会天。还有重要的一点,以前娃娃只玩微信小程序里面那些垃圾游戏,现在我经过考察以后,为他安装了编程类以及英语方面的益智游戏,有些还是花钱买的,这样即便他玩游戏的时间有点久,起码还是能得到锻炼的吧……继续总结,继续完善。
同样的招数不一定永远奏效,反正就是不停和神兽斗智斗勇吧,我总结下来,不管用什么招,万变不离其中的精髓是:放下姿态、心平气和,平等交流,给孩子表达、选择、决定的权力,改物质奖励法为精神奖励法,因为父母的爱比一切奖励都重要。精神奖励是理智的爱,物质奖励就成了溺爱,功利的爱。
2021.7.9
治疗孩子一切“不配合”,爱的连接制定方案:
◎把爱的四要素(弗洛姆: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0-100接纳法,341肯定法,表扬与批评表达三句式(我看到、我感觉、我希望……)熟记在心。
◎每天写肯定卡,用放大镜去找孩子的优点,从行为层入手,在身份层扎根。
◎每天给爱的抱抱,给爱的表达。
◎接纳孩子的行为和情绪,挖掘行为背后的动机。自己学会管理情绪、正向表达、正向反馈、正向引导,激发孩子的内驱动力,最终形成自律能力。
◎反思自己的情绪为何到某个点会起伏,追根溯源,从培养孩子幸福的终极目标去分析,接纳自己的情绪,接纳现状,降低标准,放下焦虑。
我们常常自以为是,认为许多技能可以无师自通,比如教育孩子;我们总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事业抑或享乐上,把自己最重要的职责丢给老人。然后,等孩子过了3岁,我们会发现,他娇气,坏习惯一箩筐;等孩子过了6岁,我们会发现,他不自律、不自信,喜欢搞破坏;等孩子过了10岁,我们会发现,他厌学、叛逆、冷漠、喜怒无常,与你形同陌路;等孩子过了16岁,我们会发现,他性情古怪,甚至有了反社会人格;等孩子过了30岁,他定型了,终身啃老就是最好的结局……这些还是正常长大的案例,还有一些怎样了呢?自闭症、抑郁症、离家出走、轻生、报复社会、谋杀,甚至弑父弑母……你还觉得社会上那么多极端事件只是一种偶然吗?你还觉得自己不学习也能胜任父母的角色吗?如果我们已经错过了3岁、6岁的黄金期,就请把握好10岁、16岁前亡羊补牢的机会吧。我因为错过了3岁,如今感到心力交瘁,悔不当初。但我庆幸的是,自己在6岁这道坎觉醒了,虽然满地都是过去挖的坑,但只是坑,还没变成深渊……一朝偷懒毁终身,这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2021.7.28
昨天下暴雨,家里遭水灾了。当时我还在路上开着车和暴雨躲猫猫,只有姥姥和娃娃在家,小家伙竟然主动担起了“抗洪救灾”的主力,关窗擦桌子拖地,还用吹风机吹干了他被打湿的书和作业本,一边用姥姥的微信向我汇报情况。我惊讶地发现,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了微信发图片和语音打字,竟然一个错别字都没有,而这些我都没教过他……突然觉得孩子一下长大了好几岁,和半个月前那个沉迷游戏厌学脾气怪异的“问题儿童”判若两人了……这段时间在“家学”的学习和成长收效甚著,不禁感慨万千。
班委
证书
经典
故事卡&学习卡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扫二维码关注我
公众号:神编小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