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 惜往日
惜往日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诗。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
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心纯厖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澂其然否。
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
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
信谗谀之溷浊兮,晟气志而过之。
何贞臣之无罪兮,被讟谤而见尤!
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
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
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廱君之不昭。
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
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独鄣廱而蔽隐兮,使贞臣为无由。
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於庖厨。
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
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
芳与泽其杂糅兮,孰申旦而别之?
何芳草之早殀兮,微霜降而下戒。
谅聪不明而蔽廱兮,使谗谀而日得。
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
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
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
情冤见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错置。
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
乘氾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
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廱君之不识。
本篇以首句名篇。此篇是一般认为是作者在临终之前回忆自己平生政治上的遭遇,痛惜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遭到奸人的破坏,而未能使之实现,表明了自己不得不死的苦衷,并希望用自己的一死来唤醒顷襄王的最后觉悟。
本篇其他篇章风格颇迥异,感觉得是后人假托屈子之名所作。一是语气不对。屈子此前的篇章对自己从不以“臣”自称,在先秦的时期,同为贵族的一份子,楚王与贵族大夫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宗族关联,也并不是后世的君臣关系。二是屈子在此前的篇章中一贯是将愤怒和指责的矛头对准楚王身边的奸佞小人,对于楚王,只合用“荪”、“美人”这样的词加诸其身,即使对楚王听信谗言而远离自己,也是担忧他,痛惜他,即“怨而不怒”。而此篇中反复用“壅君”这个奇特词指称楚王,显然并非其本意。三是“法度”、“富强”、“贞臣”这些词以往未见,更接近汉以后的文辞。四是“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与先秦的习惯不符,先秦时马还没有马蹬,只是用于拉车的,而不是用于直接乘骑的。此前屈子诗中的“骖騑”才是马匹的正确打开方式。五是“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以结果倒推模拟的痕迹太明显。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诗。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
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秘密:"黾勉"的一声之转,努力。第一节先说自己的功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个说法颇不象屈子自道。在屈子的诗里,都把自己看得十分微末,不会如此昭昭地以自己的功业开篇。
心纯厖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澂其然否。
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
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
信谗谀之溷浊兮,晟气志而过之。
何贞臣之无罪兮,被讟谤而见尤!
纯庬(音敦忙):淳厚。第二节记述自己虽然无私,却受人谗害,小人阻塞了圣听,使诗人无罪而见尤。
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
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
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廱君之不昭。
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
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独鄣廱而蔽隐兮,使贞臣为无由。
廱君:这个词相当匪夷所思,指被闭目塞听的君王。这和后世说昏君差不多,绝不会出自同为贵族且对楚王怀着深情厚爱的屈子之口。“君无度”四句言君王不知长短,故不能察,使芳草为薮泽所壅遏而不通;君王如此不明,忍死而无益,于是甘心死之,决不苟活。这四句是对“遂自忍而沉流”的回答。“独鄣壅”二句谓忠臣非不欲尽力,只是由于“鄣壅而蔽隐”而不得辅佐。此所谓“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者也。
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於庖厨。
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这一节开启了故事类比的模式。历举前世君王得贤人则兴盛与信谗言则灭亡的事情来作进一步的对比说明。其中关于介子推的事情叙之尤详,本意是还希望楚王因自己之死,悔悟而改弦更张,振兴楚国。前四例是屈子的笔法,而后面两个例子的笔触则显得硬气又无情的,或许是已经决定以死明志,所以出语变得无所顾忌?
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
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
芳与泽其杂糅兮,孰申旦而别之?
何芳草之早殀兮,微霜降而下戒。
谅聪不明而蔽廱兮,使谗谀而日得。
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
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
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訑(音旦)谩:欺诈。訑,通"诞"。这一节作者感叹说忠奸难辨,是非混淆,颠倒美丑善恶的标准,致使自己的德行不彰,屡被排挤,是承前一段列举贤臣之例而进一步发挥。指出忠信者反而被迫死节,奸佞者反而被信之不疑,全都是因为君王不能参验考究加以鉴别,而一味听信小人谎言。“芳与泽”两句言君主如不能按实省察,则不能分别忠信与奸佞。“何芳草”四句言君既不能省察分别忠奸,则忠臣的命运就不会好了。
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
情冤见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错置。
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
乘氾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
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廱君之不识。
最后一节痛陈了奸党的危害,好象放任车子危险驾驶或者让船只从流飘荡,只会使国事败亡,并称自己宁愿死也不愿看到国家有此灾祸,可惜昏君不明白这个道理。道理虽然阐述得明白,与之前的篇章情绪大异。此处“背法度而心治”一语,使我们不禁怀疑,作者曾经深受法家影响。“宁溘死”四句写自己赴死之因,屈原谓“恐祸殃之有再”,朱熹说“不死恐‘邦其沦丧’而辱为臣仆……箕子之忧,盖为此也。”蒋骥说:“谓国亡身虏也。”
这篇诗歌文辞质朴率直,浅显易懂,表意十分明白流畅。比如对于楚王的谴责,在《离骚》等其他作品当中,一般比较委婉曲折,往往用“荃”、“灵脩”、“哲王”等来代替,而在此篇中,或因是赴水之前的绝笔,则无所顾忌,直接责备楚王为“壅君”。此篇诗作的这种风格,在全部屈赋中是显得十分奇特的,故而历代推论为后人冒名之作也就不无根据了。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