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为12:天地与圣人公道无私,平等对待万物,就是最美的德
《道德经》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段文字中,存在两个争议的地方。一是对“不仁”的理解,二是对“刍狗”的理解。将这两个争议点解决掉,便会明白这段文字的真正含义。
“不仁”,字面上的意思是表达了贬义,指的是不仁不义,没有慈悲,恶毒之类。但是,当我们认真理解“不仁”的行为主体是“天地”的时候,就会怀疑这种解释。天地滋生养育了万物,怎么会是这种意思呢?那么,只能说,这种理解是欠妥当的。
那么,根据老子对文字的运用技巧,名词动用的原则,这里的“不仁”,就是“不施行仁爱”。意思便明朗了。天地之间,万物自由自在的生长,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需要天地针对某种事物施行仁爱吗?如果真的有,那就是偏爱。有所偏爱,就会有所厌恶。那么天地就有私心。
所以,天地“不仁”,指的是天地没有特别的施行仁爱。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这段文字描述了“刍狗”的命运变化:祭祀时敬若神明,仪式结束后弃之一边。很多人因为这种变化,认为老子存在着看低老百姓的意思,从而批判老子消极。
老子在这里用它想说明什么呢?
天地间的万物,都如“刍狗”一样:有其出生成长,也有其价值和废弃。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无法违背。另一方面,将万物视之如“刍狗”,也表达了一视同仁的意思,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
综合以上的认识,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老子在这里体现的是天下万物平等、一切公平的原则。大道平等的对待天地间的万物,公平的给予了生存的权利和机会,绝对不会有所偏爱。
中国历史中,若干次的农民运动,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愿: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怕分得少,就怕分得不均衡。这种意愿,就是对天下平等的表达和追求。在现在的职场中,民愿较大的单位,往往都是分配不公导致的。
天地不仁,其实是一视同仁。圣人视百姓为刍狗,是不偏不斜,都给予平等的机遇和条件。大道因无私而公道,因而无为而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