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我读《柴达木文事》


     
 日前,我有幸收到了甘建华先生寄来的印制精美的《柴达木文事》一书,读后感到很亲切。书中写的李玉真大姐是我鲁迅文学院的同班同学,萧根胜是我的好朋友。还有许许多多我的文朋诗友和我仰慕已久的文学前辈。

我和甘建华先生相识与2015年10月在山东济南召开的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上。共同的经历和爱好使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好兄弟。甘建华集新闻记者、著名作家、文化学者、藏书家、书画收藏家和儒商于一身,在多个领域耕耘且收获颇丰。作为记者,他发表了一系列有深度的新闻报道,著有《天下好人》《铁血之剑》等新闻作品集,以其敏锐的眼光与浩然正气赢得了“铁血记者”的殊荣,获得中国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作为作家,他著有小说散文集《西部之西》等,曾获青海省首届“青年文学奖”(1991年)、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2004年)、中国散文学会“优秀作品奖”(2012年),最近又连获冰心散文奖和丝路散文奖。作为研究湖湘文化的学者,他著有文史笔记《蓝墨水的上游》《江山多少人杰》,主编过“湖湘文化名人·衡阳丛书”,获得海内外文化名人洛夫、龙应台、王巨才、谭谈、雷达、白烨、唐浩明等的高度赞赏。2014年7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冷湖那个地方》,这是其青海高原生活体验的心灵笔记,也是“西部之西”的地理辞典、文化记忆与人物画廊。

《冷湖那个地方》首篇便是《西部之西地理辞典》。甘建华主要以柴达木盆地作为言说的对象,以地理学的视角和辞典词条的形式,运用生动简洁的散文话语描述荒漠、湖泊、河流、矿产、植被等西部自然地理景观。作家对“大柴旦”“大头羊”“鱼卡”“阿尔金山”“苏干湖”“冷湖”“大风山”“千佛崖”“花土沟”“阿拉尔”“尕斯库勒湖”“那棱格勒河”“格尔木”“野牛沟”“察尔汗盐湖”等诸多地方的名称由来、地理方位、经度纬度、地表面积、气候特征、生物分布、河流湖泊、矿产资源等进行了解说,建构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柴达木盆地的地理空间形象。《湖浪摇荡的大荒》《苏干湖岸听涛》《冷湖那个地方》等篇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尕斯库勒湖与大小苏干湖的宏阔壮丽的景色。西部的雪山大漠、戈壁湖泊、胡杨骆驼、雅丹地貌等自然景观,以不同的形态神韵呈现于《西部之西地理辞典》之中。当然,“地理辞典”的语篇结构,与甘建华在地理专业方面的知识积累有着密切的关联。言无文则不远,文无情则不深,景无情则不真。《冷湖那个地方》不仅是“西部之西”的“地理辞典”,还是甘建华的“情感辞典”。“我永远都会思念你——我的柴达木,我的冷湖,我的花土沟,我的西部之西。” 可以说,“西部之西”的每一个场景,都留有甘建华难以忘怀的西部往事记忆,每一种风物都凝聚着作家难以释怀的西部情结投射。

“西部之西”不仅是一种地理方位的表述,还是一种文化场域的表征。当代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新闻工作者有关柴达木题材的作品,自然会影响到甘建华对“西部之西”的文化记忆,并成为他描绘西部之西地理景观时不得不提及的“文本”。李季《柴达木小唱》《一听说冷湖喷了油》《油砂山》、徐迟《茫崖》《大柴旦》《冷湖》、昌耀《柴达木》、徐志宏《油海情》、海子《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罗鹿鸣《土伯特人》 等诗歌,李若冰《柴达木手记》、朱奇《锡铁山抒怀》、王贵如《追梦的城市》、张承志《马海清真寺兴建记》、陈忠实《柴达木掠影》、和谷《花土沟》等散文,王文泸《火狐》、高澍《活佛》、李嘉楼《柴达木传奇》、杨志军《海昨天退去》、张鼎全《雪祭唐古拉》等小说,肖复兴《柴达木作证》、肖复华《大山驮起的丰碑》、张建伟《蝉蜕的翅膀——秦文贵的故事》等报告文学,张华硕执导的《瀚海潮》、张艺谋执导的《英雄》、陆川执导的《可可西里》等影片,王洛宾的歌曲、黄胄的国画、苗罡的版画、洪武平的宣传画、林锡纯的书法、费龙、雷力鸣、梁泽祥的摄影,以及姚宗仪、张万象、马集琦、张荣大、凌须斌的新闻报道等“文本”,分别呈现了一个既有区域的地理特征,又有个性化创作标识的“柴达木世界”。在互文性的审美场域中,这些风格迥异的文本既是甘建华言说西部时的情感触媒,又是其呈现西部文化时的重要参照。不同的书写文本在碰撞与对话中,渐渐沉积为“柴达木世界”色彩丰富、意蕴深厚的文化矿藏。

人的存在是历史文化记忆的主要对象。《冷湖那个地方》塑造了具有中国石油精神与民族英雄气概的柴达木开发者与建设者的崇高形象,壮丽的自然风景与豪迈的英雄群像,使这部散文集具有崇高之美。“这块土地上的传奇很多,每一个传奇都伴随着一位普通而又不凡的英雄。”《冷湖那个地方》既描写了阿吉老人、“南八仙”、肖缠歧、陈自维与张秀珍夫妇、孪生姐妹大凤与二凤、驼工范建民等拓荒者与奉献者的形象,又刻画了郝清江、葛泰生、王尚文、陈贲、顾树松、秦文贵、尹克升、张德国、周铭涛等石油技术专家及领导干部的形象,诸多形象共同组成中国石油工业建设中的英雄群像,成为“西部之西”人物画廊的重要板块。

“在山与湖之间,是自地球第三纪崛起的沉雄男性的大荒,大荒上生活着一支人类最伟大的儿女,他们正在创造着史无前例的英雄业绩。” 在“油砂山”“英雄岭”“老茫崖”“冷湖”“地中四”“花土沟”“尕斯库勒”“狮子沟”“南翼山”“涩北”“甘森”“大乌斯”等地理词条中,读者能够明显感受到柴达木人的乐观态度与奉献精神。可以说,甘建华《冷湖那个地方》的写作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作家向“西部之西”的石油建设者表达崇高敬意的方式。

除了塑造青海石油工人的群像,甘建华对柴达木的文化记忆,常常与盆地文坛艺苑的作家、艺术家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柴达木文事》一书记录了禀性各异、才气飞扬的西部知识分子群像。作家尽可能详尽地回忆了文坛艺苑的吉光片羽。曾来柴达木采风的文学艺术家,生活在那片高地的文化名人(包括作家、诗人、记者、编辑、画家、教授、书法家、摄影家、翻译家、收藏家、歌唱家等),皆进入了作家“文坛艺苑”的人物画廊,柴达木盆地的文化矿藏因众多文化人的建设而日渐丰厚。

诗人李季、散文家李若冰、新华社记者姚宗仪,被称为“1954年进军柴达木的三个文化人”,诗人徐迟创作了《柴达木》《大柴旦》《冷湖》《芒崖》等诗歌,报告文学作家肖复兴四次进入盆地并创作了《柴达木传说》《柴达木速写》等作品。著名画家黄胄创作了赞美风雪中的柴达木地质勘探队员的画作,著名军旅作家王宗仁创作了《藏地兵书》,肖复华与杨启寿创作了报告文学《大山驮起的丰碑》,徐志宏出版了诗集《油海情》,傅广诚创办了《茫崖通讯》、孙万生创办了《青海石油》报纸,等等。除了叙述魏巍、陈世旭、陈忠实、贾平凹等流寓作家曾来青海油田采风考察,甘建华还对王贵如、王文泸、王泽群、高澎、朱奇、白渔、井石、时培华、刘宏亮、杨志军、李晓伟、刘玉峰、斯琴夫等青海文坛的本土作家方阵给予了较为全面的描述,赞扬他们为繁荣柴达木文化所做的不懈努力与卓绝奋斗。

《柴达木文事》的叙述,既体现出青海文坛艺苑的勃勃生机与创作活力,又表征着西部文艺家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心定而后文直,理正而后意畅。甘建华对各种人物的品评,既显现了人物之风神,又体现着主体之情志。甘建华对各种柴达木文化人的神态,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有时勾勒如速写剪影,有时涂染以浓墨重彩,有时评论人物遭际,有时叙述人物经历,有时关注人物之禀性才情,有时论说人物之文化贡献。《柴达木文事》既有甘建华对各个艺术家之代表作品的阅读体悟,又有其对人物的生平经历、交游过程及职业生涯的回忆,字里行间传达了作家对西部文化及其建设者的热爱之情。诚如清代龚自珍《投宋于庭》一诗所说:“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

甘建华在故乡衡阳的青青小巷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便踏着父亲的足迹进入柴达木,高考后进入青海师院地理专业学习,但文学梦想是其一生执著的追寻。他与青海师院中文系学长们神侃海聊,创立高原上第一个文学社团湟水河文学社,创办同名社刊并主编青海第一本大学生文学作品集《这里也是一片沃土》。大学毕业后,他放弃留校和留在省城工作的机会,志愿奔赴柴达木油田,曾在《青海石油报》当副刊编辑,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许多人因为他而改变了命运,后转至冷湖电视台工作,最终洒泪离开柴达木。甘建华在青海高原生活了11年,《冷湖那个地方》详细地呈现了他在柴达木的成长足迹、创作经历、人际交往与思想旅程。“老基地有我的甜蜜,也有我的酸楚;有我的美好,更有我的痛苦。” “岁月无声地流逝,我们对冷湖依旧一往情深。”甘建华慢慢感悟着柴达木盆地的沧桑岁月,细细品咂着柴达木生活的苦涩,娓娓述说着对柴达木的眷恋。这种爱恨交织、酸甜错杂、隐忍不言的情感,是作家回首“柴达木世界”真实情感的表达。正因为作家情感表达上的诚挚性,才使其能够在文学回忆中探底情感潜流、洞悉人性幽微,并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作为“文化记忆”重要媒介之一,文学是“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交织融合。中国当代作家对西部文化的书写,其实是民族的“集体记忆”与作家的“个体记忆”的文学表达。“柴达木记忆”是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变革的文化记忆的浓缩,其中石油勘探开发、青藏公路建设、军垦知青生活经历等,无不留下社会历史的烙印。徐迟、李季、李若冰、朱奇、白渔、王宗仁、窦孝鹏、肖复兴、徐志宏、王贵如、王文泸、高澍、李晓伟、井石、刘玉峰等作家,“集体”地见证了柴达木开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他们与柴达木的命运交织感情相融。他们创作系列“集束性”的文学作品,以回望的方式、矿井般的深情、大漠般的胸怀,“集体”地传达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作家们对“柴达木文化记忆”的文学重述,其实就是对新中国经济文化记忆的重构,也是对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文化记忆的重构。因此,甘建华《柴达木文事》对“西部之西”文化记忆的重新言说及其重铸精神高地的价值取向,就不应该被当代文坛所忽视。

三十多年前,甘建华走进西部,走进柴达木;三十多年后,甘建华重返西部,凝眸柴达木。

甘建华的文学之旅启航于青海高原。“因为我曾是一个柴达木人,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造化,与柴达木的培养是不能分开的。”“衡阳雁去有留意,梦回西部诉衷情”,这是甘建华在表现西部大地时的情感状态与表现西部边地文化时的写作姿态。

写作是生命的舞蹈,是灵魂的呐喊,是人生经历的不吐不快,是思想情感的厚积薄发,在《柴达木文事》一书中,我找到了自己的阅读感知与文字一起行云流水,我的思绪和作者一样海阔天空;让我的情感潮水般恣肆汪洋,随之产生的灵感流云般轻舞飞扬。

全书中优美的文字和严谨的结构,情景交融的描写,都让人深深地感怀。甘建华用诗意化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而生动的画面。人与景、物相容,循着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写就了一篇篇清新隽永、舒卷自如的隐含着哲思的文字。

甘建华是一个佳作迭出的作家。也许是才思敏捷,抑或是勤奋过人,我始终感觉,甘建华的散文创作园地“风景这边独好”。在我的视野里,她“捧着一方山水”“走过四季”:或是《文学拓荒》,《海西文坛》;或是《石油文苑》,《文星光照》,领略《军旅文艺》;或是独守《西部之西》,回忆《艺苑流风》。甘建华面对《八里沟水库》,创办《瀚海魂》,描绘《钢铁军人》和《西部好儿郎》。甘建华执着地《昆仑山历险》,甘建华随《中国作协采风团》,举办《青冀两省散文笔会》,动情地采《花土沟的花》。甘建华写《柴达木小唱》,时时难忘《好心挽留》,喟叹《荒漠里的将军》。甘建华走过《世界屋脊》《雪域天路》《黄金戈壁》,“与心灵对话”,品味《将军与酒》……甘建华就是这样一路走来,捡拾起姹紫嫣红的思想之花、智慧之花、艺术之花、生命之花,令春秋陶醉,让文坛动容。

综观甘建华在《柴达木文事》一书中发表的散文,有写景状物,也有忆旧怀人之作。在具体的篇章中,无论是牵涉什么内容、选用何种题材、突出怎样的主题,作者总是以一颗真善美的心灵去观察生活、对待生活、再现生活,总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绘景传情、咏物抒怀、感悟人生,因此,甘建华的散文就有了深刻的思想,有了丰富的内涵。

——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甘建华的笔端,春夏秋冬也罢,雨雪云雾也罢,花鸟虫鱼也罢,日月星辰也罢,万事万物无不蕴含着人生的真谛。甘建华赋予柴达木以精神的意义和厚重的内涵,赋予文章以昂扬的格调和深刻的主题,使人掩卷沉思,回味无穷。甘建华曾在他组织的《青海日报》油田专版撤下自己的稿子,换上别人的稿子,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甘建华状写了一种隐忍、谦卑、和善的性情,一种与世无争的超然境界,一种对生命的感恩之心,从而引发了对生活、对人生的理性思考。这样,文章自然就有了吸引眼球的亮色,更有了沉甸甸的份量和教人向善的力量。

——对柴达木山水的热爱。在甘建华的心目中,柴达木无处不是风景如画,无处不是秀丽宜人。这里,奇峰怪石千姿百态,幽谷悬壁鬼斧神工,山窗洞开惊天动地,石桥横跨蔚为奇观;这里,一座古朴的石屋,便能使文人畅怀,一条古拙的石道,就能令墨客挥毫,一株小草、一串山花、一枝绿叶、一枚松果,皆可入诗,皆可入画,入诗则清新素淡,入画则典雅拙朴;这里,夜色静谧,山峦秀美,白云朵朵,花儿艳艳;这里,有逸趣之乐,有独得之乐,有感悟之乐。无疑,甘建华对于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打心底里赞美的,也是刻骨铭心眷恋着的。

甘建华的散文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个性鲜明,品位很高,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唯美”。这种唯美的艺术追求,突出表现在每一篇都彰显着诗情画意,每一篇都给人余音绕梁、品味不尽的艺术享受,而这种形式上的唯美,与作品宣扬真善美的思想内容是有机统一的。具体分析起来,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

独特的视角。应该说,甘建华不是人云亦云的。甘建华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捡拾朵朵鲜花,以独特的眼光、独到的见解,赋予其独有的审美价值,编织成花团锦簇的艺术世界。

全新的结构。甘建华是不是丹青妙手,但品味甘建华的散文,确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其独创的结构方法是一个重要因素。甘建华散文的结构,可以称之为“组画式”,也就是编上序号,将文章分为若干片段,每个片段就是一幅相对独立的图画,但片段之间表现形式统一、内在联系紧密,组合起来,不仅可以完整地表达文章的主题,而且可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空灵的意境。甘建华的散文具有诗歌一般的意境。甘建华偏爱月亮、雪花、梅花、杨柳等意象,这些意象是高雅的、洁净的,也是清亮的、迷人的,这本身就有利于营建一种空灵隽永的意境。作者的想象能力极强,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甚至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的一切充满了人类的灵性,甘建华每一个字句都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和咀嚼的甜头,每一个篇章都能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和空灵。

典雅的文风。表现在审美意趣上,就是既有王维的清淡,又有苏轼的释然;既有南唐后主的哀婉,又有易安居士的忧郁。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清新而含蓄。甘建华注重从古今诗文中汲取营养,时而像汉赋一样注重铺排,时而像唐诗宋词一样炼字成金,时而像琼瑶小说一般激情飞扬。甘建华爱用长句,而恰是这些长句平添了清清浅浅的意蕴;也爱用问句,而正是这些问句传达了委婉别致的情感。甘建华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娴熟的,尤其是善于使用排比、比喻、对偶、设问、反问等辞格,这就使得甘建华的文章有了引人入胜的文采和动人心弦的魅力。

甘建华的作品,给传统的散文注入了太多的诗歌元素,是对散文写作的一种突破,不妨可以称之为“诗散文”;但它又绝对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散文诗,因为,甘建华的作品至少在篇幅上、容量上比散文诗要长了许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开创了长篇散文诗的先河。甘建华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经常到大学讲课,热心公益事业,乐为他人做嫁妆。甘建华的《柴达木文事》一书,对柴达木文学艺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真诚地期待着好朋友甘建华先生有更多的佳作、更多的探索、更大的突破!

(0)

相关推荐

  • 大柴旦,翡翠湖

    原创 落岸为花 落岸为花 7月20日 Day6大柴旦-冷湖(大柴旦翡翠湖,冷湖石油小镇) 2021年6月23日 到达大柴旦加油站已近凌晨一点,洗漱完毕已近2点. 大柴旦,蒙古语称伊克柴达木,意为大盐湖 ...

  • 柴达木盆地千年的雅丹地貌与永存的青海石油人精神(青新甘8)

    6.13 夜里3点不到醒了,一直睁眼到天亮.早晨下雨了,干旱的柴达木盆地下雨了,而且雨势很大,中国西部真的变湿润了?因为下大雨,今天我们十点后雨休了才出门. 先去了315国道U型公路,之前经过这儿,没 ...

  • 中国地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篇)

    青海省地图 中国地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篇)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简称"海西州", 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 处于青甘新藏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 曾是通往西域的古 ...

  • 复华断忆

    作者:肖复兴来源:原创 复华断忆 肖复兴 肖复兴 北京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到北大荒插队6年,当过大中小学的教师10年.曾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 ...

  • 郭进拴|我读《何建明报告文学论》

    [郭进拴原创]我读<何建明报告文学论> 最近邮购了一册天地出版社出版的<何建明报告文学论>,全书共73万余字,是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的创作专论集,也是一部汇集了其40年来报告文学 ...

  • 郭进拴|我读丰子恺散文

    [郭进拴原创]我读丰子恺散文想拜读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源于我对老先生漫画的喜爱,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社会生活的形形色色,给人以深深的震动和启迪.当封面上白底浅绿色纹样中丰子恺漫画映入眼帘的那一刻起,我便被 ...

  • 郭进拴|我读《萧红大传》

    [郭进拴原创]我读<萧红大传> 她曾被鲁迅赞为"当今中国很有前途的女作家",被柳亚子誉为有"掀天之意气,盖世之才华",但在生命的黄金时代却悄然凋零, ...

  • 郭进拴|我读刘庆邦《堂叔堂》

    [郭进拴原创]我读刘庆邦<堂叔堂> 刘庆邦,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十部,译成外文作品集六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七十余种.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 ...

  • 郭进拴|再读《烈火金钢》

    [郭进拴原创]再读<烈火金钢> 最近重读了一遍长篇小说<烈火金钢>.<烈火金钢>是一部以评书形式写成的小说,描写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故事,展示了冀中军民在黎明前的黑暗 ...

  • 【总第1341期】【智泉聊书】【中国作协会员】郭进拴丨读《白银时代》有感

    读<白银时代>有感   作者/郭进拴     白银时代里,无人不疯癫,那个时代不允许人正常.数盲.傍肩.保安以及干技术工作的技术家们.在王小波笔下的世界里,王二用他独特的解释,独特的妥协之 ...

  • 【总第1332期】【智泉聊书】【中国作协会员】郭进拴丨读《浴血罗霄》有感

    读<浴血罗霄>有感   作者/郭进拴 萧克将军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硝烟之中,直到五十年后才得以出版,其中曲折,令人感叹.驰骋战场60余年的萧克,从1926年参 ...

  • 【智泉聊书】【中国作协会员】郭进拴丨读《黄金时代》有感

    读<黄金时代>有感   作者/郭进拴 说到<黄金时代>大家一定会想到的句子肯定是:"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 ...

  • 【智泉聊书】【中国作协会员】郭进拴丨读迟子建新作《烟火漫卷》有感

    读迟子建新作<烟火漫卷>有感   作者/郭进拴 继2015年<群山之巅>后,迟子建又一长篇力作<烟火漫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磅推出,这是一部在城市烟火之中叩问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