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读李建设先生《夏李关帝情》有感

   2013年的国庆长假,我被一本图文并茂,设计精美的图书《夏李关帝情》深深吸引住了。我是用了整整7天的时间来细读这部作品集的,书很厚,是一盘大餐,我不可能一下子读得完,但我又不忍草率行事,弄得消化不良。尤其是夜深人静之时,书中的人物就越加忙碌,一个个事件引得我长时间不能安睡。合上最后一页,我慢慢地放下了书,可以动笔写一写感受了。    首先,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文集,描写关公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语言朴实自然。很多是用了民间俗语,这显示了真实性和可读性。其间夹杂一些传说故事,野俗笑话,都增加了作品的现场感和情节效果。有些场景或气氛的描写形象逼真,映衬了当时的情景人物。作者把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对老乡们的感激之情,对关公圣君崇拜的火热激情,都融入在了灵魂深处,都浸透在了字里行间。一个情字是一首诗,一个情字是一个故事,一个情字是一段历史。回眸一笑,沧海变桑田,又怎一个情字了得!《夏李关帝情》一书的作者李建设先生就出生在河南省叶县夏李乡夏李街,他说,他从咿呀学语到高中毕业,是家乡的这片沃土把他养大,是家乡的风把他送入社会。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从三岁顽童到两鬓斑白,不知不觉地度过了几十个春秋,家乡的一草一木不时在他脑海中涌现,令他神往、令他眷恋。他常常以夏李人而自豪。每当闲暇都要回到家乡,走一走熟悉的田间小路,闻一闻芳香的泥土,听一听老年人讲过去的故事,尝一尝那绿豆面条的味道,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最近,建设先生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正在恢复修建的关帝庙。    我读《夏李关帝情》感到很亲切,因为我家乡的村名也叫关庙村,我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就一直是在关爷庙里读的书。记得我小时候常常脖子疼,母亲带我让一个神婆看了,人家号了脉,说是这孩子和关爷有缘,关爷当年就是被人砍了脖子的,那能不疼吗?你回去把关爷请到家里,逢年过节烧烧香磕磕头就好了。从此,母亲就在家里敬了老关爷,我的脖子果然就不疼了。2005年母亲去世后,我和爱人又到香山寺请了一尊关爷像,开光后敬到了平顶山的家里。    建设先生也曾于去年初秋邀请我和李文生、于爱琴夫妇以及叶县作家协会主席王长伟一行到夏李关帝庙游览考察过一次,他一边领我们参观,一边热情地介绍道:夏李关帝庙曾经作为学校的旧址,我的小学时代,就在关帝庙旧址度过。那时候我常听老人讲,以前殿内塑有巨大的关公神像,既庄重又威严。每当进入作为教师办公室的幽深大殿里,我总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不敢在此逗留,如果不是结伴而入,我从没有独自进去过。大殿外边高耸的房基和平台,曾经是校长高谈阔论、学生激昂演讲、公社文艺宣传队,尽情表演的舞台。关公的忠义精神似涓涓细流,已经融入到了我的内心深处,这种精神恰似藤蔓,缠绕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这种精神犹如赛跑的接力棒,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人。    是的,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缕缕炊烟,声声鸟啼,每一个淳朴厚道的父老乡亲,每一个聪慧灵秀的兄弟姐妹,每一道清冽甘醇的山溪,都给了建设先生无穷无尽的激情和灵感。为了传承穿越千年的关公文化,夏李周围的信众不辞劳苦,慷慨解囊,将关帝庙修葺一新,并建立了以庙为依托的文化广场。有感于民众的德行,做为一个夏李人,李建设把重修关帝庙的点滴事迹以及东鳞西片的关公文化资料汇集成册,以期对社会、对民众有所教益。这本集子辟有七个专栏,《史海烟云》(介绍与关帝庙、关公文化相关的历史事件等)、《盛况掠影》(介绍关帝庙开光仪式有关情况)、《知识宝库》(介绍关帝、祖师、财神、土地、观音等神像常识)、《人物撷英》(介绍重修关帝庙主要发起人和为重修关帝庙做出贡献的人物、事迹)、《宏伟蓝图》(集有夏李南北村委会发出的喜报、公开信、公告、请示公文以及后续修复工程等)、《文化随笔》(集有拜谒关帝庙感言,赞颂关公的诗、楹联和创造和谐社会、开辟关公文化旅游的文章等)、《澧岸芳草》(集有李建设先生受关公精神感悟,创作的一组短文)。全书繁简结合,主题突出。书中的社会各界人士题词、题字,又增加了夏李关帝庙的厚重历史,为关公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乡情难忘,乡音难改。乡情是人类最深厚、最久远的感情。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旅居他乡的征人,有谁不心系故园?故乡是我们的“根”,即使沧海变桑田,但又有谁能忘记曾经养育过我们的黄土地?思乡恋土的文字,可以说是史不绝书,尤其在我们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天之涯,地之角,只要有“龙的传人”的地方,这一根情感之线,总是系着故乡。新时期,禁锢文学界的藩篱被推倒之后,文学园地变得绚丽多彩。文学创作队伍中,一大批作家的崛起尤其令人瞩目。他们凭着敏锐的感觉、细腻的情感谱写着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风格独特。以乡情为题材创作的散文,时有佳作问世。当中的不少散文或继承传统的思乡情结;或诉说故乡的日益更新,带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或记叙身处异国他乡的炎黄子孙那极易牵动的乡愁。这些独具创意的散文,或娓娓叙说,或直抒胸臆,或浓墨重彩,或随意挥洒,故园风情在字里行间跳跃着。乡情作品的繁荣,大概可以从民族文化和民族思维上找到时代条件以外更为深层的原因,或者可以说是时代提供了一种潜质潜能被开发的契机。中华民族诞生在原始农业社会的摇篮里,从远古时期开始,生命的繁衍和发展便牢牢维系在我们脚踏的土地上。    李建设深爱那片并不富有却人杰地灵的土地。从叶县那片神奇的土地上走出来的人,都有着太多的乡土情结,李建设也不例外,他在乡土情结缠绕下写就的散文,是那么真挚、清新和富有诗意。他的作品充满了乡情,乡思,乡土,乡恋情结,我很喜欢。    他在《那辆架子车》中写道:“每次回老家,我总要看看那辆蒙上厚厚尘土、车轮锈迹斑斑,静静躺在屋檐下的架子车。多少年过去了,架子车演绎出的悠扬变奏曲,时常回荡在我的梦里,像儿时在摇篮里听到母亲温柔的小曲,深深在我的脑海里,咋也挥之不去。    上世纪七十年代,架子车是农村主要的运输工具,谁家能有辆架子车,是一件荣耀的事。在庄稼人眼里,架子车像一件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被人们宠爱珍惜着,我也为我家有辆架子车而自豪。    架子车由上盘和下盘组合而成,上盘是用材质较硬的槐木、椿木、做成,下盘是从商店购买的。一般载重千斤左右。拉车时人站在中间,两手握住车把,肩上套上攀绳,弓腰曲腿向前用劲,这个动作就像雕塑一样,永远定格。    架子车带给我童年的欢乐,时而还在梦中闪过。那年端午节后走亲戚,母亲用笤帚扫掉车上的粪土,在车厢里铺上一层麦草,我们姐弟就抢着坐上去。沿着凹凸不平的道路,身子似“拨浪鼓”一样左右摇晃,悠闲又自在。不一会儿,听母亲讲着大灰狼的故事就进入了梦乡。那时乡下的孩子们没有什么玩具,架子车就是最好玩的东西。我们拿车当翘翘板玩,在忽高忽低中享受两脚腾空被吊起来的乐趣。还有一次,推着车轱轳假想开汽车,边走边学着汽车的嘀嘀声,不小心推到了水塘里,自己变成了“落汤鸡”。    夏日的太阳把热量洒向大地,我躲在架子车下面,看大人们干活。有一只蚂蚱从眼前跳过,我爬着去撵,刚出这个“紧箍圈”,火辣辣地太阳就刺在身上,赶紧蜗回去,不敢轻举妄动了。在插秧季节,就是在雨天大人们也不偷闲,为秋后的金黄而躬耕细作,我仍在架子车下,看满天的雨丝温柔地飘,听远处青蛙呱呱地鸣叫,陶醉在绚丽多彩的画卷中。”    他的作品,篇篇耐读,发人深思。有的人写了一辈子,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而年轻的李建设,在达到一种境界的同时,谦逊、质朴,不管身处何地,魂牵梦萦他的故乡——作家,只有把一颗火热的心贴近一片他生长、熟悉的土地,他的文字,才能给人以精神滋养。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建设就很富足,他在叶县、夏李生活与游历,每一次奔波和留守,都将成为他文学的种子;每一次的情感空间和距离,都会使他激情澎湃。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中国始终是散文大国。泱泱文海,要想出类拔萃,就一定要关注社会人生,弘扬博爱慈善,更要以思想的力量打动读者。李建设是这样思考的,也是这样写作的,而要说到不足,也许他的散文视角还可以再宽广,写作的题材还可以再多元,人性的思考还可以再深入,文字的表现还可以再纯粹些。    乡土就像母亲,乡情是母亲般的深情,我们这些农村哺育大的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回去看看,感受农村,从而为农村做些什么。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这是政府应给的公共产品。每每看到还有贫苦户,还有人因缺技术而致富无门,我会感觉缺憾。有条件而不为农村做点什么,那是终身有愧啊。可以看出作者对那片乡村土地的热爱,乡情之根深深地种植在作者的心中,这大抵就是所谓的乡村情结吧。心中有乡情,即使离家在外多年,语言中永远跨不出乡音的门槛。    那故乡的麻雀、山谷的野菊花、小河、南瓜、树林亦在纯真的言语中诗化了景致,浓浓的乡情自作者的笔端流淌,流淌出无尽的温情和无限的眷恋。李建设先生把叙事与抒情浑为一体,娓娓道来,分明是一篇篇诗意盎然的乡村记事。看似写乡村农事,却在字里行间透露着对那山,那村,那人,那云,那亲情的“爱”。作者永远忘不了生她养她的村庄,忘不了平凡朴实的父老乡亲。  肥沃的心地繁衍出旺盛的乡情,温暖字里行间,亦温暖作者的一生。    有些记忆蛰伏在内心深处,隔了岁月的尘烟,慢慢老去。可总有些什么是忘不掉的,比如乡音、乡情。    那相似的场景、相似的生活印记,让我仿若回到童年,看到他踢着沙包,玩着跳绳的无忧年代。    李建设是行吟在乡村的歌者,他用质朴的文笔,细腻的情感、诗意的眼睛,泼洒出一幅自然的图画。    他在《我心中的歪头山》中这样写道:    在我的家乡西南方向,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歪头山。海拔只有600多米,面积也不过几十平方公里,在连绵的群山中并不显眼,但在我心中,它却高于名山大川。这种情结倒不是因为它是我故乡的山而产生的偏爱,主要是它的神秘宁静,高雅脱俗,卓尔不群,傲然屹立的品格深深打动了我,让我终身难忘。    在过去生活条件较差的年代,歪头山以博大的胸怀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食物,用她的乳汁哺育着家乡儿女。至今大家还记得这样的话:春煮绵枣黏又甜,洋槐花开白而鲜;夏吃山药好营养,榆树金钱一长串;秋梨熟透真喜人,山楂挂枝沉甸甸;雪地好把野兔找,抓只山鸡过新年。一年四季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使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怪不得大家都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歪头山以这种浑厚坦荡、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对人类的恩赐。    歪头山是我们家乡的晴雨表,曾流传这样的谚语:“歪头山狼戴帽,必定大雨到。”只要看到歪头山被浓雾笼罩,好像狼头上戴了帽子似的,过不了两个时辰就必定下雨,比天气预报还准呢。雨后仰望歪头山,被一层轻纱笼罩着,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    寥寥几笔,把乡村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调明快愉悦,带着叮咚的音符,谱上曲子,便是一曲明快的乐章,我向来是喜欢这样的句子的。我和李建设先生也正是在去年五一假期同登歪头山时认识的,共同的爱好和经历,使我们一见如故,越说越亲。    李建设的散文质朴而不乏诗意,行文流畅自然,不事浮华,淡泊宁静,用笔书写生活,用诗意的眼睛感悟生活,用稚子的心体验生活。他笔下的文字是灵动的,带着生活的气息,让你总有办法为之感动。读他的乡情散文,一开始就会触碰到了那些语言的独立特行的美感,我被他娓娓而谈的话语深深打动。虽然这些语言中,并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的雕琢的痕迹,更没有故弄玄虚之态,显得十分轻松自然,形象逼真。我不得不回味乡音中朴素清新的语言,像山澗的泉水缓缓流过村头的竹林,听到了清风和小溪流动的声响。在他的散文中,像这样从描写不同角度、不同场景、不同人物和事件的语言比比皆是,彰显着他的情感个性,以致于我们读他大多数散文时也不感到乏味,也就是他呈现给读者享受的自然之美,浓郁的乡情吧。    在李建设的散文中,大量选取一些乡村的素材和生活中特有的元素,一个个地串在一起,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到乡村的原始生态,看见乡村中特有的事物和乡事,这些元素是读者完全可以感知的,甚至是可以复制的,亲切而动人,朴实而使人遐想。他将这些零散又分散的乡村元素,灵活地通过他的语言文字组合在一起,反映出在乡村中的孩子的童趣、以及乡村人和事物的命运,由此也展开了一系列关于意象的描述和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作者的内心活动,用诗歌该有的意象增强了文章的韵味和深度。他不只是写出了这些意象的词汇,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意象给我们写出了一个朴素和丰富乡村、乡事,这些意象就组成了李建设不可替代的乡土情结。    李建设的散文,在写到属于他的乡村乡情时,总是以一种很普通的语言,如拉家常,没有修饰;总是在文章中讲述着一些看似散落的事情,像一个乡村的故事大王,讲得形象真实,随心所欲;许多章节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领略乡村生活的恬静之美。从这些细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乡村孩子的心灵,也看到了一个已远离故土的人的心路历程,也正是那些留在他心中的细节,让他写出了如此质感的文字;也正是那些乡村的细节,丰富了他的心灵空间。    在李建设的散文中,几乎每篇都折射出人性的亮光。他爱乡村的老树,因为它是乡村的象征;爱树下树上的小动物,因为那是他童年的乐园;爱父亲母亲,爱村子……人性精神在他的散文中时时都流露在笔端,这也是一个人应有的责任和道义。    读李建设先生的乡土散文,很难准确地概括出几个特点,我只能在这里略谈我的个人感受,希望他在今后的创作之路上越走越远,以更多更好的散文作品回馈生他养他的那片美丽而神秘的土地。    我很喜欢李建设先生的作品,祝他笔健文丰!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

(0)

相关推荐

  • 乡情散文:元宵灯节三题

    乡情散文:元宵灯节三题

  • 访谈 | 王选:用文字在泥瓦盆里发面的人

    王选:用文字在泥瓦盆里发面的人 向度访谈 王选,甘肃天水人,1987年,是国内新一代青年作家中的代表,出版有<南城根:一个中国城中村的背影><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大量作品刊 ...

  • 读《抬灵》有感

    读<抬灵>有感 文丨贺万春         什么事是天下最大的事,作为一个和农村土生土长和农民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我,司空见惯农村抬灵埋人,我觉得抬灵埋人在昔日即便是现在,都是农村农民天大的事 ...

  • 修复版乡村电影(乡情)

    修复版乡村电影(乡情)

  • 在乌镇供奉着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武财神”,你知道是谁吗?

    乌镇西栅景区里的名胜古迹很多,而各种寺庙也有不少,比如白莲寺,将军庙,月老庙等等.而途经它的一个角落时,旺盛的香火气息把我吸引过去,原来这里还有座"关帝庙". 让我觉得奇怪的是,从 ...

  • [黄石文坛]刘合聪的散文《游荆州古城记》

    游荆州古城记  2013年12月下旬,我和几个大冶的同事去荆州古城参加研讨会.我们二十五日清晨从金牛镇出发,到武昌转车,走宜黄高速,一路飞驰,赶到六百里外的荆州时已过了下午三点.   我们在荆州客运站 ...

  • 品读 | 段遥亭:打开故乡

    打开故乡 段遥亭 火车站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龙口,吞云吐雾一般运送着天南海北的赶路人.他们在川流不息的长路上会留下一个什么样的背影,我说不清楚.原以为自己走远一点,就可以忘记过去那些不愉快的往事,结果全是 ...

  • 乡情散文:老屋

    乡情散文:老屋

  • 郭进拴|读李春雷《宝山》有感

    郭进拴|读李春雷<宝山>有感 李春雷,男,1968年2月生,河北省成安县人,国家一级作家,毕业于邯郸学院英语系和河北大学中文系.主要作品: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岁>,长篇报告文 ...

  • 郭进拴|读李春雷报告文学有感

    [郭进拴原创]读李春雷报告文学有感 李春雷是以<钢铁是这样炼成的>(2001年3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 到二十世纪末,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将近二十年,尽管取得了举世 ...

  • 李建设: 天路见闻——青藏、川藏旅行记【之一】

    [李建设原创]  天路见闻--青藏.川藏旅行记[之一]  去西藏拉萨,有青藏.川藏两条线.川藏线在新都桥又分作南北两线.川藏南线:经康定,新都桥,雅江,理塘,稻城,亚丁,巴塘,芒康,左贡,邦达,然乌, ...

  • 郭进拴|读李春雷老师《铭记——我的小康志》有感

    郭进拴|读李春雷老师<铭记--我的小康志>有感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 ...

  • 【总第714期】郭进拴||读高德领《心路》有感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美女山,美人河>< ...

  • 郭进拴:读李建设先生《天路见闻》有感

    近些年来,关于西藏的各类作品屡屡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成为各地文艺青年.驴友背包中的爱物.但是,这类作品往往侧重于展示西藏的自然风光,所关注的基本都是色彩斑斓的经幡.明媚耀眼的阳光.牛羊成群的草原这类意象 ...

  • 郭进拴: 深邃的思考 独特的视角——读李建设先生《天路见闻》有感

    这几年来,关于西藏的各类作品屡屡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成为各地文艺青年.驴友背包中的爱物.但是,这类作品往往侧重于展示西藏的自然风光,所关注的基本都是色彩斑斓的经幡.明媚耀眼的阳光.牛羊成群的草原这类意象 ...

  • 郭进拴||澧水清凉 故乡情长——读李建设先生《澧岸听风》有感

    [郭进拴原创]澧水清凉   故乡情长--读李建设先生<澧岸听风>有感 我的好朋友李建设先生新近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澧岸听风>透着温暖与感动,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为什么和 ...

  • 郭进拴|读《汪曾祺籍》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