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治脾胃临床经验

全国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从医60余年,秉承家传,通晓古今,学贯中西。

他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当相互取长补短,把中西医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徐景藩常谓,中医精于气化而粗于形质,而西医则精于形质的解剖。参考仪器检查并非丢掉中医特色,反可增加临床 “四诊”的手段,如B超、CT可以让望诊有“透视”功能,而胃镜检查则让大夫直接看到胃黏膜的表面,这些对辨证用药治疗都有帮助。

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历来都不是故步自封的,它一直在不断吸取着同时代先进的科技成果,今天更应吸取其他学科(包括西医)知识,才能不断丰富、发展自己。因此,在临床上,徐景藩勤于思考,做到衷中参西,融会新知。

提出“胃能磨谷论” 

徐景藩结合古今文献,联系现代医学对胃生理功能的认识,提出“胃能磨谷论”,是对中医胃之生理功能之补证,临床也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程应旄在《医经句测》中明确提出“胃无消磨健运则不化”之说,强调了胃的消化功能。“磨谷”一词,生动地概括了胃的蠕动和消化过程。胃既有此重要功能,经过腐熟、磨化,才能完成“饮入于胃,游溢精气”(《素问·经脉别论篇》)的作用。此外,《难经·三十五难》提出:“小肠谓赤肠……胃者谓黄肠。”意即胃与小肠相连,有色泽之异,而胃与小肠上段尚有部分功能相似之处,两者协调完成“化物”的功能。十二指肠球部紧接胃腑,可以看成是胃的下部,故临床上该球部疾患(炎症或溃疡)表现的主症,也属于“胃脘痛”范畴。

重视腹部切诊 

徐景藩在临证之际,着重从医疗实践中总结经验。如对喻嘉言之“上脘多气,下脘多血,中脘多气多血”“上脘清阳居多,下脘浊阴居多”之论述,参合现代医学进行分析,认为上脘部包括胃底部位,气体自多,从上腹部切诊叩之成鼓音,X线钡透检查为胃泡气体之影可证实;下脘似指胃角以下,胃窦与幽门等处,存留胃液食糜,液质常存,犹如“浊阴”。将此论点运用于临床,提高了胃病的治疗效果。在诊断方面,徐景藩重视腹部切诊,认为切腹诊病,古已有之,非西医所特有,但现在许多临床医生往往忽视这一简单而实用的诊病方法,他总结了许多这方面的经验。如上脘(或至鸠尾)压痛,以气滞为主,多数属实证;中脘附近压痛,有虚有实;下脘压痛固定局限,血瘀为多;胃中有食滞,上中下脘均可有压痛;中脘与右梁门压痛,中虚气滞占多;自诉胃痛,按上腹无明显痛点者,以肝胃不和为多,病情一般较轻浅;按诊时均诉不适,有胀满之感而无压痛者,以湿阻气滞为多;胃脘各部轻度压痛,在右胁下亦有压痛,乃气滞所致而与肝(胆)有关,属肝(胆)胃同病;胃脘无压痛,唯有右胁下、不容穴等部有压痛,病位主要在肝(胆)。这些宝贵的经验,对胃脘痛的辨证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弥补了教科书的不足,特别是用两手中指(或食指)在两侧梁门、天枢穴外侧,交互用力按击腹部,随按即起,侧耳于脘腹部,闻得内有辘辘声响者,常为胃中有水饮。而这一体征,从西医角度来说,常提示有幽门梗阻,临床尤当慎重对待,切勿盲目而贻误了病情。

创糊剂卧位服药法

又如受X线钡餐检查的启示,人在直立或坐姿时,由于重力作用,钡剂迅即流经食管而进入胃中,因此,在治疗食管疾病(包括炎症、溃疡、憩室炎)时,欲冀药物在食道停留时间延长,力求能起直接作用,徐景藩创“糊剂卧位服药法”。卧位服药,加上药糊的黏性,有利于直接作用于患病之所,且停留时间较长。将这些经验运用于临床,明显提高了食管病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许多采用西医治疗,经久未效的患者,运用此法,坚持服药,均可收功。

创榆菖煎浓缩保留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是目前世界的难治病,徐景藩联系该病的特点,大多以左半结肠为主,经过反复思考,多次临床实验,除辨证治疗外,创“榆菖煎”浓缩保留灌肠,可使药液直达病所。凡经服药加保留灌肠者,有效率较单纯服药者明显提高,因此,他也常常教导学生,临床要多思考、多分析,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中医的生命力,疗效是关键。

擅用现代研究成果于临床

徐景藩常将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西医常需激素控制病情,他认为在活动期可用生甘草,缓解期则用炙甘草,在腹胀、湿热证不是很明显时,用量可稍大,因为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抗炎及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却无激素的副作用,对于本病是非常适合的。另外,甘草还有抗溃疡、抑制胃酸、解痉、保肝降酶、镇咳化痰等多种作用,因而对消化性溃疡、肝炎、咳嗽等病人,如能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作用选择,每可提高疗效。又如对免疫性肝病出现的黄疸,他擅用秦艽治疗,秦艽乃祛风除湿、和血舒筋、清虚热之品,但他通过阅读大量的古代文献,认为秦艽用于治疗黄疸早有记载,疗效确切,《本草纲目》则将秦艽列为治疗黄疸的主要药物,位于茵陈、白鲜皮后,大黄之前,有其深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秦艽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这一机制对免疫性肝病的治疗甚是相合。对于一些常用于治疗脾胃病的中药,都能进行深入的研究验证,如薏苡仁,常用于胃病夹有湿浊者,胃炎兼有息肉,或疣状胃炎而舌苔浊腻者,每用薏苡仁20~30克煎服,或以苡仁米与大米等量煮粥食之,常获良效,治愈者甚多。对于萎缩性胃炎胃窦部病变部位广而脘痛久发不愈,见舌苔白腻,湿浊甚明显者,常配用薏苡仁与陈皮泡水代茶,亦可取效。现代研究表明,薏苡仁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

徐景藩在临床上从不将中西医决然分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博览群书,衷中参西,西为中用的治学特点。

(0)

相关推荐

  • 胃痉挛与胆绞痛的简易中医鉴别与治疗

    苏州市中医医院 夏豪天 一.概念 l 胃脘痛: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的病证 . l 胃脘痛古代常与心痛混淆,直到明代虞抟的<医学正传>才明确提出:"古方九种心痛 ...

  • 徐景藩丨丨国医大师临证心法

    一.首明医理 徐老认为作一名称职的临床医生,首先要"明理"."理"字含意甚广,泛指一切医理.包括生理.病理.舌理.脉理,以及病家之心理.对医理一定要精通,且能熟 ...

  • ▲胃阴不足用参梅养胃颗粒 脾胃虚弱用参芪健胃颗粒

    这两个药很相似,虽然两个字之差,单用法上却有很大的差别.        1.参梅养胃颗粒           组方:北沙参.山楂.乌梅.红花.莪术.木香.蒲公英.丹参.甘草.白芍.当归:       ...

  • 一文掌握 | 彭静山针灸治疗胃脘痛经验

    青竹中医 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第618篇,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针灸秘验与绝招  导读  今日小编给大家带来非常实用的干货,针灸大师彭静山老师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经验,简易灵效,建议收藏!!! ...

  • 王焕禄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加减薏苡竹叶散方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的临床研究

    王焕禄老师至今从医五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008年.2012年分别被遴选为全国第四批.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他熟谙经典,博采众长,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 ...

  • 国医大师徐景藩:脾胃阴虚怎么办?

    ·国医大师徐景藩· 论脾阴虚与胃阴虚 五脏的虚证中都有阴虚 脾和胃也不例外 但脾和胃的阴虚有其一定的特点 一.脾阴虚 脾阴虚有什么特点?首先是它的基础病机是脾气虚.当脾脏一虚,每以气虚为先,气虚为主, ...

  • 徐景藩 治慢性肝炎经验

    徐景藩 治慢性肝炎经验 (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414人已读 慢性肝炎以病程长,症状迁延,肝功能不同程度受损为其特点.徐老认为,论治肝病需顺其体阴用阳之性,重视扶正祛邪,尤其对慢性肝炎更要注重柔肝养 ...

  • 脾胃病证治(徐景藩)

    脾胃病证治徐景藩2021-09-13   阅 1  转 61展开全文临证特色一.对脾胃病的分型证治目前对慢性胃脘痛的辨证分类各地尚不一致.徐氏根据多年的病例资料分析,在1042例单纯胃脘痛而无其他脏腑 ...

  • 【徐景藩:慢性胃、肠炎的脾胃及肝和胃肠湿热证候的治疗】

    徐景藩教授为著名脾胃病专家,对治疗慢性胃炎及慢性肠炎潜心研究,疗效甚佳. 徐氏认为慢性胃肠炎病位当以脾胃为主,且可旁涉肝.肾二脏,病机往往虚实相兼,并据此形成了辨治慢性胃肠炎的诸多方药. 下面就其脾胃 ...

  • 国医大师徐景藩脾胃升降润燥治法歌括

    国医大师徐景藩 脾胃升降润燥治法歌括 当代著名中医脾胃病学家徐景藩国医大师, 著脾胃(消化系)病诊治歌括 12 首,概括了其长期以来对脾胃病症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殊为珍贵.现将其 ...

  • 【徐景藩:慢性胃、肠炎/脾胃及肝、胃肠湿热】

    学习徐景藩教授对于慢性胃.肠炎的脾胃及肝和胃肠湿热证候的治疗. 徐景藩教授为著名脾胃病专家,对治疗慢性胃炎及慢性肠炎潜心研究,疗效甚佳. 徐氏认为慢性胃肠炎病位当以脾胃为主,且可旁涉肝.肾二脏,病机往 ...

  •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脾胃升降润燥治法歌括

    国医大师徐景藩脾胃升降润燥治法歌括 当代著名中医脾胃病学家徐景藩国医大师, 著脾胃(消化系)病诊治歌括 12 首, 概括了其长期以来对脾胃病症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 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殊为珍贵. 现 ...

  • 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有脾胃阴虚症,看脾阴虚和胃阴虚用药 — 徐景藩

    传统育儿经 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摘要:中医认为"久思伤脾",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白领们更是经常需要长时间工作,且以办公室工作为主.因此,很多人会在体检中发现有脾胃问题,且大多数可以 ...

  • 【徐景藩:论治胃肠病十法】

    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学验俱丰,尤其在诊治脾胃病方面经验独到.其治疗脾胃系疾病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法统方,获得了显著疗效.徐丹华将其徐师治疗脾胃系疾病的经验归纳为以下十法. 1.疏肝和胃法 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