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淮海(番外篇二):黄埔将领们的青葱岁月(中)
三. 梦想开始的地方
1924年,广东省广州黄埔。
清晨,天空开始浮现一片鱼肚白,明亮的晨曦才刚刚露出她害羞的脸庞,一阵阵嘹亮的军号就已经响彻在珠江之畔。当普通百姓还沉浸在梦乡之时,离他们近在咫尺的长洲岛却传来整齐的步伐和整齐的口号。从这一刻开始,民国的羊城就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全体学生在操场上列队集合,所有人都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只见他们排着整齐的队形,在教官的领导下进行跑操训练。慷慨激昂的黄埔校歌从他们的喉咙里喷薄而出,划过清晨的长空,响彻云霄。
军校生们每天清晨的跑操训练是雷打不动的,而且风雨无阻。黄埔军校的操场紧挨着珠江,即便是在涨潮时水漫过了脚踝,照样要脚踏着积水跑步出操。校方之所以把操场修建在这里,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忍耐力故意为之。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达到了近六百人,他们分别来自全国二十一个省市,其中年龄最大的是年近三十的范汉杰,当时的他已经是粤军少将;最小的则是不满十五岁的刘咏尧(刘若英的爷爷)。这和当初黄埔军校招生的年龄标准有些不一致,说明后来实际录取的时候是根据个人情况作了一定的宽限的。
刘咏尧
这些学生的出身也是五花八门,有工人,农民,教师,甚至还有地方武装的军官。黄埔军校的招生掀起了一股热血青年奔赴广州的狂潮,当时贫穷积弱的中国让所有满怀爱国热情的青年都相信:只有枪杆子才能救民于水火。陆军军官学校的创办让此时的广州犹如一块吸铁石,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
中学毕业的杜聿明不顾父母反对,带着关麟征阎揆要一帮同乡,千里迢迢地从陕西南下广州;因为大讲巴黎和会被辞退的小学教师徐象谦,毅然决然地背井离乡报考黄埔;河南大学大一学生侯镜如在语文老师的鼓励下投笔从戎;出身书香世家的蒋先云冒着险象环生的重重阻碍,奔赴上海参加毛泽东主持的黄埔复试。
杜聿明(后排中),关麟征(前排左二)
除此之外,还有参与京汉铁路工人运动的张隐韬,日本留学海归宣侠父,蒙古族进步青年荣耀先,北京朝阳大学学生曾扩情,文武双全的李仙洲,立志从军的郑洞国,共产主义先驱许继慎和杨溥泉,学徒信差出身的俞济时,少言寡语的书呆子黄维......更有很多海外华侨,台湾爱国志士,甚至东南亚的进步青年也都络绎不绝地齐赴广州,这些各行各业的年轻人都是为了共同的信仰来到长洲岛这个革命圣地。
学生们在入校后被编为四队,分别操练学习。不久之后,广州大本营陆军讲武堂与黄埔军校合并,新增加了一百多名学生,其中包括左权,李默庵,陈明仁......未来中国国共两党的中流砥柱们在这一刻已经悉数到齐,中国的革命事业有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
此时在操场上,黄埔教官们反复训练折磨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他们从普通百姓彻底蜕变为革命军人。
黄埔军校校舍
对于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军校生们来讲,从他们脱下便服换上军装开始,就意味着和过去的百姓身份彻底诀别,他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和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模式:每天五点钟就吹号起床,随即迅速穿衣服打绑腿,所有人要在三分钟内紧急集合完毕,然后开始清晨的跑操训练。这样的跑操一天要进行三次,每天还有四节课的理论学习,军校生们既要攻读军事课程,又要锻炼身体素质,晚上还要进行晚自习,到了九点半准时熄灯。
黄埔军校餐厅
黄埔军校生们上课时要坐有坐相,身体挺直,不能有半点歪斜,军帽要放在课桌的左前方,眼睛目视黑板,不可东张西望。上课要认真听讲,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不做笔记时则要将双手放置于膝盖上。
吃饭要在十分钟内完成,就餐时必须整齐着装,教官一吹哨子就动碗筷,吃饭过程中不许交头接耳或将碗筷弄出声响,再次听见哨音就必须把碗筷放下,不管你吃没吃完。所以在黄埔军校,吃饭是一门技术活,要是动作稍微慢一点就得饿肚子。
黄埔军校寝室
在寝室要严格遵守规章条例,即按照规定样式整理床铺被服,生活用品也需摆放整齐,切不可杂乱无章。每晚熄灯后必须立即就寝,不可大声交流打搅他人睡眠,更不许喧哗聒噪。
对于违反条令的学生,黄埔军校是绝不会姑息的。校方将学校内一座当年清朝军队用过的炮台堡垒打造成了禁闭室,专门用于惩戒那些严重违反纪律的学生。即便这样,他们还得受到所谓《禁闭十条》的束缚,真可谓校规森严。
由堡垒改造的禁闭室
黄埔生在军校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被严格的军人纪律制度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一分钟的侥幸,没有一分钟的虚度,没有一分钟的散漫。
黄埔军校拥有当时中国军事教育界首屈一指的师资力量: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总教官何应钦,教育长邓演达,还有李济深,叶剑英,钱大钧,聂荣臻等一大批国共精英。在黄埔军校就职的教官一半以上都来自保定军官学校,还有些教官来自云南讲武堂和广东粤军,以当时的大环境来看,黄埔军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的确堪称顶尖。
黄埔军校时的周恩来
因为处在战争年代的缘由,这也使得原本制定的三年学制必须要做一些缩减以满足现实需要,尤其是那时候的广东还处在军阀割据的动荡年代。因此,在黄埔第一期设置的学习内容仅仅为诸如射击教范,战术学和野外演习等步兵训练科目,学期经过压缩之后只有六个月。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任务就变得极其艰巨,更何况还有没完没了的跑步操演教程和战术体能训练。
难怪很多人都说,黄埔一期没有差等生。诚然,这种繁重的学习训练别说成为佼佼者,就是能顺利毕业都堪称大神。
四. 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抢人大战
虽然此时的黄埔军校表面是一片井然有序的祥和之色,但是国共两党的抢人风潮早就已经在暗中进行了。
由于正值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一期生在入校时被要求填一张表,在上面要表示自己是愿意加入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有些人在刚入校前就是共产党员,比如陈赓,蒋先云,宣侠父等人,有些人是在毕业以后加入的共产党,比如徐象谦(后改名为徐向前),周士第,阎揆要等人。徐向前在上海参加军校入学复试的时候,作为主考官的毛泽东估计就已经盯上他了,后来证明咱们毛主席的眼光完全没错。
毛泽东在广州
陈赓也为共产党拉来了两个牛人——左权和宋希濂,他的眼光也相当到位。
但是有更多的人当初报考黄埔军校完全是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所以在填表时这帮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国民党,比如胡宗南,关麟征,陈明仁,俞济时......因为在他们看来,孙中山先生的党总是没有错的,而且军校生服从校长蒋介石也是天职。
黄埔军校阅览室
值得一提的是,杜聿明在得到这张表的时候居然还很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他当时不知道“共产”为何意,于是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了一下:大概就是要大家把家产全交出来集中到一起,然后平均分配给每个人吧。杜聿明一想到这里就摇了摇头:这可舍不得,自己家里还有点家底呢,要是交出来,我爹估计得揍死我......于是便填了国民党。
试想一下杜聿明要是入了共产党,那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黄埔军校中山堂
黄埔一期生在填报党派志愿方面还是比较自由的,到后来黄埔校内的国民党组织嫌一个个去问新生入什么党太过麻烦,干脆就在课堂上把入党登记表像发作业一样发给每个学生。
宋希濂和李默庵在一开始加入的是共产党,但是经过中山舰事件后就申请退出了,转而进入到了国民党行列。经过那次事件,他俩都觉得可能跟着蒋介石以后会更有出息。宋希濂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也不再是那个整天黏在陈赓后面的跟屁虫,也是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
黄埔时期的蒋介石
国共两党拉拢人才的大戏愈演愈烈,作为校长的蒋介石无疑扮演着关键角色,尽管校内已经有很多青年翘楚发誓要效忠于他,但是有一个人他非常非常想得到。
这个人就是陈赓。
蒋介石之所以如此器重陈赓,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根本不需要教陈赓任何东西,他简直是一个完成品。更何况,陈赓在后来的东征战役中还救过蒋介石的命。
陈赓在入黄埔军校前就已经有了极其丰富的人生履历和战斗经验,他信仰坚定,知识丰富,为人开朗幽默,在同学们中间十分活跃,而且有号召力,敢作敢当,是黄埔军校的模范人物——陈赓几乎具备一个优秀军人的所有品质,他和蒋先云,贺衷寒并称“黄埔三杰”。
陈赓(左)与蒋介石
但毫无疑问,陈赓同志卓越的优点也造就了他对共产党的无限忠诚,老蒋是磨破了嘴皮子也没成功,最后只得悻悻作罢。
让蒋介石垂涎三尺可遇不可求的人才还有一个,就是那个入学考试全校第一名的超级学霸——蒋先云。这个人在黄埔就像一块金子,走到哪里都是光彩夺目。但是蒋先云在入校前就已经被共产党挖走了,而且他的入党介绍人是毛泽东,这就相当于在告诉老蒋,这个人不是你想抢就能抢的。可见共产党对于蒋先云的才华也是赞赏有加,以致于后来无论蒋介石如何好言相劝并许以高官厚禄,蒋先云还是不为所动。
......
黄埔军校校舍
就在黄埔一期生们学习期间,学校还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情可以说是黄埔生们恩怨情仇的开始,这就是著名的“宣侠父事件”。
1924年7月,黄埔军校举行了国民党部特别委员会的选举,蒋介石提出:“党员不能用党员资格干涉军校教育,官长亦不能以上级资格干涉党务。”
但是选举结束后不久,蒋介石又提出要由自己来制定分队党支部,而且军校里的国民党小组长每周都要向自己汇报工作。老蒋的这种言论无疑是违背了之前在选举会上的声明。
黄埔军校大会议室
也就是说,老蒋准备要以黄埔校长的身份来干涉国民党事务了。当时的局势大家都很清楚,孙中山先生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如果蒋介石这么一个手里有枪的人不顾其他人感受,开始插手国民党内事务,后果怎么样可想而知,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政策会被破坏,甚至连国共合作都有可能会化为泡影。面对这种情况,大家都碍于蒋校长的淫威,几乎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
孙中山和蒋介石
但是还是有学员发出了正义之声,其中有一个人的反应最为强烈,这个人就是中共党员宣侠父。宣侠父不仅对蒋介石的这种做法公开表示反对,而且还给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写了一份报告,以极其强烈的语气批评校长出尔反尔,滥用职权。
这可把蒋介石气得够呛,直接把宣侠父关进了禁闭室。但是宣侠父拒绝认错,就连廖仲恺何应钦来求情也于事无补,他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
最后,宣侠父成为了黄埔军校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被开除的学生。
宣侠父
这件事情在黄埔校内闹得沸沸扬扬,学生们分成两派,一派支持校长,说军人应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校长当然有资格管理国民党部,作为学生服从校长是天经地义;另一派则认为,宣侠父所言才是正论至理,校长既然有言在先,就不应该自食其言以权力压人,这样也违背了中华民国的纲领。
“宣侠父”事件所引起的黄埔军校两派之争,很明显就是日后国共两党争斗的雏形。
这场风波让蒋介石大致上就已经清楚,校内哪些学生是自己人了。
同样地,黄埔军校内所有的共产党员也都明白了一件事情:这位蒋校长的野心,那可不是一般的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