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石膏汤证 #C104
竹叶石膏汤证
竹叶石膏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的最末一张方,是差后劳复脉证并治中的一代表方;仲师对该方论述不多,仅寥寥数字:〈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也将热性病后期,脾胃虚弱,津液已伤,仍有余热未衰,气逆上冲,和盘托出。更为让人欣慰的是最近新冒土的《辅行诀》也载有竹叶石膏汤,但它不叫竹叶石膏汤,而是叫大白虎汤,而《辅行诀》的作者又透露出其内容摘录于《汤液经》,显而易见仲师的《伤寒论》中的方与《汤液经》息息相关。我们来看《辅行诀》中对竹叶石膏汤是怎么说的,大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干,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方。”天行热病,就是指我们现在的热性发热性疾病,自感烦热,口渴舌燥,汗出不断,喉中结闭,呼吸不畅,久久不解。看到这里,我们顿时心中豁然、眼前一亮,时间仿佛将我们拉到两千年的汉朝末年,犹如亲见仲景师徒们,手持《汤液经》竹简,正脚踏实地的践行着《汤液经》中的方药内容,遍施于黎民百姓的身体疴疾之中,将生生死死倾聚着心血辛苦的救治经验,强烈的汇注于《伤寒杂病论》中,成为仲景师徒的传家之宝,成为仲景门派秘而不传的镇山之宝。
一案:
安医生边讲自己亲临故事,边为我们进一步分析竹叶石膏汤证:那是八一年夏季,我将医校毕业,在某医院中医科实习,中医科是一大厅,里面有许多中医大夫,带我的老中医师因事未到,邻桌的一位经方老中医正为一乡下约五十多岁的妇女诊病:我这段总爱出汗,出汗多一天要喝好几回水,全身也觉没劲,低烧37度,走路气也短,俺村里医生说是虚了,可吃药也总补不过来。经方老中医脉之浮弱数,问道,你前段是否感冒了?回答,是,你咳嗽吗?有些干咳。显然老中医是疑其感冒未愈合并阳明,果然,我远远瞥见老中医处方上刚起头麻黄、石膏二味药,我就凑过去,见处方上又多了杏仁一味药,恭恭敬敬的叫了一声某老师,并对病人说我是某老中医的学生,我老师看病准,经验多,疗效好。病人高兴的直点头,转身对经方老中医说,我知老师要开什么药,我替你开吧,老师说行啊!我提笔开出了竹叶石膏汤,五剂。并在下张处方用小字,写上口渴不宜麻黄,偏津伤。一并推给老师,老师仅瞥了一眼,也没吭气,随手签了自己的名,将处方交与病人取药去。
五天后这妇女又来复诊,对上次服药疗效表示很满意,这位老师又招呼我开了原方,病人走后,问我,你怎么想到用竹叶石膏汤这个方呢?回答,偏巧我那两天看了大量竹叶石膏汤病案。怪不得,很好,你用的对;麻杏石甘汤用在伤寒初期,表证未全解,又合并阳明内热初成,而竹叶石膏汤一般用在热性病后期,气津已伤。于是这一老一小就探讨起来,通过这一交流,方知经方老中医,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临证经验丰富,以后我们俩就经常学术交流,说是老幼知心朋友,实际老中医成了我的临床指导老师,从此我也打下了良好的临床应诊基础,自然得益非浅。
二案:
为进一步阐述竹叶石膏汤在临床的实际应用,安医生又抽出近两年的病案,以明之。
罗某,男 42岁,四川广元人,某建筑工地,技术工人,其人个高精瘦,2015年4月初诊。
主诉:气短,疲乏无力,易饥饿,加重一个月。
现症:气短,胸闷,极易疲乏,怕热,口渴,汗出,食欲好,饭量大,又易饥饿,饥饿严重时,头晕心悸眼冒金星,汗大出无力,欲摔倒。脉浮弱略数,舌质红苔卜。
一般叙述:从小全家人就怕热不怕冷,易出汗,七、八年前更易怕热,易汗出,且疲乏无力,吃饭顶不到饭点,则头晕眼黑,心慌,不得不再吃点东西好才能好转,医院检查血糖偏高,空腹9.2
经服用二甲双呱,血糖平,格列齐特,及中药一度好转;病友传秘方,服食羊排骨汤可渴望减轻或治愈糖尿病,为此曾也不间断服用,虽用尽各种各样办法,怎奈近一个月反症状加重起来,可能是原来贪凉过度吧,这段吃冷食反觉胃中不舒服起来,测得空腹血糖为12. 遂求诊于安医生。
处方:竹叶石膏汤合辅行诀小补肝汤。 五剂 水煎服
复诊:汗出,怕热,易饥饿大减,较前有力,不再头晕眼黑,未出现过心悸,自测空腹血糖7.9
又连服原方二十多剂,中间安医生一度想加减此方,病人脸露不悦之色“总得有个过程,中药本来慢些。”直至病人在此处施工结束需离开本地时,自测血糖为5.8 全身无任何症状。有趣的是病人自以为得到此方即为得到了宝方,临离此地之际,愿以高价购买此方,安医生哈哈大乐,谁知病人又误以惜方不肯售,说道:价钱随你定,中午我再请客。
安医生随手撕下这张处方,赠予病人不提,约过三个月,罗姓病人电话询问,“我弟弟服这方药,糖尿病好了,可我妹妹服的是一模一样的药,也能有些改善,就是好不了呢?”"你妹妹必定与你俩的表现症状又有些微不同。”“那怎么办?”“治病需辨证论治的。”
“等有机会,你老亲自给我妹妹中药调调吧。”
安医生又苦口婆心的谓我们左右:也不用追求什么高到天边的境界,中医本来就是一门医术,是一门技术,别整日梦想着指导其它学科;要脚踏实地,有一是一,临诊病人,除参考病史,关健是现今病人病况,要四诊详查,切忌乱推理,治那遥知病,而变得不落地。要有是证,用是药,在辨证精、准、细、上来下苦功夫,也就一辈子不枉中医这一称呼了。
安医生细讲仲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