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抵抗

德佑二年(1276)一月,宋朝败局已定,在元军进入临安之前,谢太皇太后在文天祥的建议下晋封赵昰为益王、赵昺为广王,由专人保护二王撤离了临安。当时的礼部侍郎陆秀夫听说二王离开了临安,也追随而去,并在温州追上了二王。

当年五月,赵昰在福州被陈宜中、陆秀夫等人拥立为帝,是为端宗。流亡小朝廷的建立,一度给艰苦抗元的爱国将士以极大的鼓舞。但在面临强大外敌的情形下,官员们不思进取,相互倾轧,分化了本已非常孱弱的抵抗力量。十一月,元军逼近福州,小朝廷立足未稳却又开始了逃亡。

端宗一路辗转泉州、潮州、惠州等地,在香山岛(今广东中山)遭到元军水师袭击,损失数千人和八百余艘战船。陈宜中提议将行朝转移至占城(今越南中南部),随即以提前联络为由再次出逃,从此一去不返。十二月,张世杰保护行朝船队转移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南海中),遭遇飓风袭击,船只将士损失近半,端宗也惊恐成疾。景炎三年(1278)正月,张世杰攻打雷州(今广东海康)失败,移师占城的计划也因元军封锁琼州海峡而泡汤,船队只好迁到硐洲(今雷州半岛东)驻泊,年仅十岁的端宗由于在逃亡途中惊吓成疾不久病逝。

端宗去世,一时群龙无首。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又拥立8岁的赵昺为帝,改元“祥兴”,继续抗争。祥兴元年(1278)五、六月间,张世杰两次派军攻打雷州,试图为小朝廷争得一处落脚之地,但均遭失败,张世杰不得不将船队转移至位于珠江口海中的崖山(今广东新会南八十里海中)。

驻留未几,元军尾随而至。“(祥兴二年)二月六日,最后决战时刻终于到来。是日阴云密布、海风大作,元军趁潮汐从南北两面向崖山发起进攻。宋军以疲惫之师勉强应战,从拂晓支撑到向晚,多艘战船被毁……此时陆秀夫紧随在赵昺身边,御船被四周战舰团团围住,在绵密的风雨中不辨敌我。张世杰在外围看见,派小船来接应赵昺,陆秀夫怀疑元军假冒将之拒绝。失去最后的逃亡机会,眼见元军迫近,陆秀夫做了个重要决断,他先将自己的妻儿赶入海中,然后对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捐躯。恭帝以国投降,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说罢将赵昺负在背上,跃入海中。”(萧文子《简读宋朝史》)

赵昺史称“宋末帝”,他的死使绵延三百一十九年的赵宋王朝彻底烟消云散。“崖山之战是蒙元消灭南宋的最后一战,流亡近三年的南宋小朝廷终于灭亡。据载战罢,'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倘若张世杰部署得当,用好这十万兵,流亡小朝廷何至于这么快覆灭呢!明代张溥说:'陈宜中能逃而不能死,陆秀夫能死而不能战’,还应加上一句:'张世杰能战而不能谋’。由这三个人撑持的行朝,其灭亡只是迟早的事。”(虞云国《细说宋朝》)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崛起后,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所向披靡。它灭亡西夏用了22年,灭金用了23年,而灭宋竟前后花了45年。在蒙元军队的所有对手当中,南宋抵抗时间最久,给蒙古军造成的损失最大,就连蒙哥汗也毙命于南宋钓鱼城下。“南宋朝政虽然萎靡腐败,皇帝也多昏庸懦弱,官员平时文恬武嬉,但崇尚宽仁和文治的国策也在广大士民中间播下了忠君爱国、重视名节的种子,一旦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慷慨赴死之士往往能自觉起来为国效命,虽无法挽救最后的灭亡,但坚强的抵抗意志也让入侵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卜宪群《中国通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