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君民】原创//父亲与背笼
父亲与背笼
二十八年前父亲就离开了我们,是病魔“脑溢血”夺走了他的生命,一切来的那么突然,前后不过两三天。养育了八个儿女的父亲到老也没有留给儿女们报答他恩情的一丝机会。父亲的离去,给我们这个大家庭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灾难。
父亲的一生是艰辛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
父亲自小没了爹妈,连母亲也未见过我的爷爷奶奶。父亲与我的两个姑姑相依为命艰难地生活着。由于少了爷爷奶奶这堵墙的依靠。父亲自小就磨炼出他坚韧的性格和自强的精神。
听母亲和大哥他们说,父亲很小的时候就学着做生意,吃尽了人们难以想像的苦,从老家棣花挑着满筐的鸡蛋走到西安。足有一百多斤。用鸡蛋再换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这算是商品交换。再将换回来的商品挑着担子回到棣花,留一些自己用,其它的或多或少变卖成小钱供养我们全家。一个往返,七、八天上十天的。光这些,在那会儿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那是想也不敢想。更何况还要来回挑着重担翻山越岭(过秦岭)。而且早前的秦岭山路窄的可怜,陡的出奇。蜿蜒崎岖,高低不平。单人走在上面都让人捏一把汗,稍不留神就会跌入崖底丢掉性命的。我想这些和我们那些敬爱的红军长征的过程也是不差毫厘的,这些都是母亲说的,都是我所不知的。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一直做生意。就是父亲做的背笼生意。就是这背笼生意维持着我们全家的生计。甚至我还自豪地说,由于父亲做的这背笼生意,我们一大家人的吃饭顿顿还有盐吃,那时人们贫困没钱,有的家庭连盐也吃不上。更别说吃油了。
背笼,是我们哪儿的一种竹制农具。用来背东西、驮东西用。主要是为了省点力气。农家人都必须有。
我们棣花,属于川道,也有集市。各方面还算是可以。但是没有竹子、竹园。所以父亲卖的背笼都要从离棣花一百多里外的竹林关拉回来。起初,父亲还是像他以前去西安那样的沧桑经历挑来挑去。一个来回三四天、四五天的。那样的情况父亲一个人也不知持续了多长时间。到后来,有了架子车,哥、姐们慢慢长大也接上了力,有时也会这个哥、那个姐帮着父亲一块去。生意还是那个生意,但是有了架子车和哥、姐们的帮忙,效率提高了,反而住返棣花和竹林关的次数还少了。这样,父亲也轻省了一些。
待到我长大懂事那会,父亲的背笼生意正是有起色的时候,正是“火”的时候。那时也通了班车,父亲就一个去拉背笼,架在班车顶上。省了不少力气。当时父亲做生意也是精神劲头十足,偶尔也听到了他少有的笑声。这些,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记得我当时上初中的那会,每逢棣花逢集,我下午上学时就有“任务”。背上五六个背笼到父亲卖的地方。背笼都是堆起来的,一个堆在一个里面,堆得严严实实。就是那样堆起来都还很高,个头不高的我背起来仅仅只能看见前方几米的路,俨然一个“背笼人”!学校离集市近在咫尺,有时也会碰到同班同学,换来了他们一些嘲笑。当时的我也懂事,对于父亲的“任务”我很乐意完成。至少或多或少能帮帮父亲。至于同学的嘲讽,我是更不在乎。
父亲的背笼生意做的好,关键是货真假实,有了名气,后来还带了两个徒弟也做起了背笼生意。这些都缘于父亲对背笼特有的“爱”!父亲每次把从竹林关拉回来的背笼都要经过多次精心的手工修整。如:用刮刀刮去“背笼斨(qiang)”上的绿竹皮。这是为了背笼整个外观美观,颜色一致。还有是在两条背笼辫里各加上几根竹条,重新编好,那是为了结实耐用。(“背笼”辫,其实就是人们背东西时与肩膀接触负重的部位,是用竹条编成的,我们哪儿称作<pan>)。经过父亲这样那样精心处理,这样的背笼上市才招人眼,还更加结实耐用。
有一次,还是棣花集,我背着背笼去父亲卖的地方,刚放下,来了几个人,看似要买背笼的,父亲和哪几个人比划着,摆弄着。把背笼翻来翻去,看里又看外。这时,只见父亲一个抬腿,双脚直接站到一个平放着背笼的顶部边缘,还一晃一晃的。让人猜不透。父亲下来后让那些人看了看背笼。经过“折磨”后的背笼竟然没有半点走形,还是那个样,好好的。那几个买家看了后喜滋滋的,还说回去给他们同村的都介绍介绍。父亲的这种形态和动作,当时我还真觉得有点失态,让人笑话。
在我的心里,父亲就是这样一个能说会道,会做生意的能人。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姜君民,小名“六蛋”!:陕西丹凤棣花人(著名作家贾平凹同村),酷爱文学创作和“书法”五体书写。沉稳、踏实!以“孺子牛”精神为动力创作,作品以诗歌、散文、回忆录为见长。积极向上,催人奋进满是正能量!是每个读者的美好人生的“助推剂”!《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
汗滴化雨伴笔耕
文学交流的平台 文友聚会的乐园
临渭区反邪教合作平台
搜索关注:k524522468
美文不断 精彩常现 喜欢就关注我
读者赞赏作为稿酬,赞赏账户为平台账户
其中三成留作平台维护费用,七成发给原创作者!
赞赏金额系统设定七日到账,到账后按作者统计发放
告作者书
由于编辑时间有限,无法保证逐字句推敲审核,为提高文稿质量,建议所有来稿请自行核对,对文中文字、标点符号严格把关,减少失误,如编发后发现错误,会在文后留言更正,同时,来稿尽量附作者简介和照片,方便对作者宣传推广。
谢谢合作!
投稿邮箱:524522468@qq.com
主编:康国光 首席评论员:祝红利
本平台现调整为每周一至周五刊发,周末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