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之初唐四杰(余韵)下
四杰之中,骆宾王的名气是四杰之中名气最大的。他的名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出身寒门,七岁那年写的《咏鹅》,为他赢得“神童”称号,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
骆宾王早年落魄无行,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年轻时好与博徒游,曾从军西域,宦游蜀中。后因罪下狱,他在诗文中则力辨其冤。出狱后,为临海县丞,怏怏不得意。
徐敬业在扬州起兵时,骆宾王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据说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不由感叹道:“宰相安得失此人?”可惜是可惜,其实当时不被重用的岂止一个骆宾馆王?
《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孟綮《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另有一说表示骆宾王跳水逃生,亡命于“邗自白水荡”(今启东吕四一带);而追兵将领怕承担对朝廷重犯追捕不力的罪名,杀了与他们相貌似的两个人交差,骆宾王遂得以隐名活了下来。
四杰的诗从盛唐时期的李、杜相比,所反映的社会还不够广和深,但由于他们共同的遭遇,通过自身的阅历,不自觉地描写了社会某些本质的东西,在抒发自己的愤慨的感情。虽然这种愤慨有追求功名富贵庸俗的一面,但也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埋没英才不公平的现实,比起之前齐梁诗和上官体的作者来说是值得肯定的。四杰除王勃擅杀官奴反而遇到大赦免罪外,卢照邻是“曾有橫事被拘”的,而且“为群小所使,将致之深议”,经朋友援救才得免罪,骆宾王则“久遭幽絷”,而且不止一次入狱,在那个社会中谁能理解人呢?杨炯也写过“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
四杰恃才傲物,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有很多人对他们评价不高。但四杰最大的功绩扭转了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并在文章四友建立近体诗的规矩的基础上,大大拓展了诗的内容,正如杜甫所言:“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