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忆赤峰”系列之二:千古赤峰留诗名

千古赤峰留诗名

 [引题]:有读者留言,想知道一千年前的赤峰是啥样的?因为没有具体的历史记载,我们现在只能透过古人留下的一些诗词去看个大概齐了……

少见多怪

公元1089年,元祐四年八月,正是中原好天气,有一队人马从北宋都城东京(现开封)出发了。在这支衣衫华丽的队伍中,领头的是一个叫苏辙的人。他骑着高头大马,50岁的年纪,眉宇间流露出浓浓的书卷之气。这位苏辙先生实非等闲之辈,他的父亲叫苏洵,哥哥叫苏轼,皆为当时文学界的大咖、超级“大腕儿”,合称“三苏”。

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三苏”的文学造诣虽高,却宦海沉浮,官运波折。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苏辙受到牵连被贬出京,五年不得升调。元祐四年,刚刚坐稳大宝的哲宗赵煦重新启用了苏辙。同年八月,苏辙被任命为贺辽国生辰国信使,与刑部侍郎赵君锡出使辽国,浩浩荡荡地出中原,奔塞外。

话说苏辙带领着这支赴辽使团晓行夜宿,饥餐渴饥,虽为大宋官差,却也辛苦非常。当时,从古北口至辽中京(现宁城县)以北,皆为库莫奚的土地,与契丹、汉人、渤海人杂处之。“赤峰记忆”在以前曾经介绍过,库莫奚,隋代后简称“奚”,本于契丹同族异部,后为契丹所并。奚人善耕种、步射、入山采猎,其行如飞。

这一天,北宋使团终于进入到大辽契丹的国境之内,可能还借宿于一奚君家中。于是,苏辙一时技痒,作《奚君宅》诗,诗前有一题注:“在中京南。”说明彼时他们可能已经到了现喀喇沁旗境内了。

奚君五亩宅,封户一家田。

故垒开都邑,遗民杂汉编。

不知臣仆贱,漫喜杀生权。

燕俗皆犹在,婚姻未许联。

其中,“奚君”应当是奚人的一个首领,住在一座五亩大小的宅院里。那时候,奚人虽然受契丹人的统辖,但地位高于渤海人和汉人,能够通过受封爵位得到采邑。采邑也叫采地,封爵之人在采邑内享有统治权。“故垒开都邑,遗民杂汉编”这句当中的“故垒”指奚人的故地,也就是奚王牙帐的所在地,可能曾经位于辽中京附近,也就是现宁城县境内。“遗民”指渤海遗民,渤海原本是一个国家,为契丹所灭,掺杂在汉人的编户里。这些编户耕种奚人的土地,缴纳租赋并服徭役。“不知臣仆贱,漫喜杀生权”说明当时的统治形式为封建庄园的奴隶制,编户们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属于半依附性质。在奚君的采邑中,奚君享有统治权,可以随意调遣所属编户人等,掌握着生杀之权。“燕俗”泛指汉人的习俗。当时,原本属于中原地区的“燕云十六州”已经被后晋割让给了大辽契丹帝国,但这些地区的风俗习惯还没有完全改变,奚人和契丹人是不能与汉人或渤海人通婚的。

这支北宋使团告别了奚君,继续前行,可能还要到辽上京(现林东镇)办理完相关手续,最终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木叶山,有苏辙的《木叶山》诗为证:

奚田可耕凿,辽土直沙漠。

蓬棘不复生,条干何由作。

兹山亦沙阜,短短见丛薄。

冰霜叶堕尽,鸟兽纷无托。

乾坤信广大,一气均美恶。

胡为独穷陋,意似鄙夷落。

民生亦复尔,垢污不知怍。

君看齐鲁间,桑枯皆沃若。

麦秋载万箱,蚕老簇千箔。

余梁及狗彘,衣被遍城郭。

天工本何心,地力不能惰。

遂令尧舜仁,独不施礼乐。

我们都知道,木叶山是契丹人的祖山,更是契丹人祭天之所在。对于大辽契丹帝国来说,这座山相当于中原汉族的昆仑山或泰山,为“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地。但是,关于木叶山的具体位置,现在还有争议,有的认为是现翁牛特旗的海金山,有的认为是与辽祖陵黑龙门相对的漫歧嘎山,还有的认为在阿鲁科尔沁旗境内。

在大辽契丹帝国,农业主要以中京和南京(现北京)地区为主,原本属于奚人的地盘。辽上京等地区属于草原沙漠地区,以牧业为主,不宜耕稼。所以,苏辙说“辽土直沙漠”。在这个自负的中原人看来,木叶山只不过是一座沙山。北宋使团到达木叶山时,已是滴水成冰的冬天了。因此,眼前的荒瘠景色让出生在四川的苏辙心生疑惑,既然满山的植物都已经枯死了,灌木丛的枝干为什么还要挺立着呢?这可真是“少见多怪”了。接下来,我们的苏先生又看到了带着冰霜的各种植物叶子已经落尽,鸟兽们也因无处躲藏而纷纷逃窜他处。如是,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乾坤信广大,一气均美恶。胡为独穷陋,意似鄙夷落。”这个天地是何其广大,美好的和丑恶的尽在其中,并且应当平均一些啊。可是,为什么只有这里如此的贫穷落后呢?难道老天爷也看不上这些夷人部落吗?并且,诗人对当地的生活习惯似乎也并不认可:“民生亦复尔,垢污不知怍。”“怍”在这里是“改正”的意思。为了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看法,他还把辽地的情况与齐鲁大地进行了对比,也就是与整个中原地区进行了比较,“君看齐鲁间,桑枯皆沃若。麦秋载万箱,蚕老簇千箔”,您看中原地区,麦子和蚕丝的产量很高,丰衣足食啊。“天工本何心,地力不能惰。遂令尧舜仁,独不施礼乐”,只有善待土地,勤于耕作,才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在中国封建文人的心目中,尧和舜时期,统治阶层施仁政,百姓安居乐业。但他们却忽视了一个事实,在当时的社会,除了中原地区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而外,还有北方发达的畜牧业,并非“惰”,而是生产力落后,生产方式不同罢了。

移动办公

读到这里,可能会有读者问,苏辙既然是贺辽国生辰国信使,为什么以木叶山为最终目的地,而非大辽契丹帝国的首都上京呢?其实,这和契丹这个民族的独特生活方式有关。

虏帐冬住沙坨中,索羊织苇称行宫。

从官星散依冢阜,毡庐窟室欺霜风。

舂粱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

朝廷经略穷海宇,岁遗缯絮消顽凶。

我来致命适寒苦,积雪向日坚不融。

联翩岁旦有来使,屈指已复过奚封。

礼成即日卷庐帐,钓鱼射鹅沧海东。

秋山既罢复来此,往返岁岁如旋蓬。

弯弓射猎本天性,拱手朝会愁心胸。

甘心五饵堕吾术,势类畜鸟游樊笼。

祥符圣人会天意,至今燕赵常耕农。

尔曹饮食自谓得,岂识图霸先和戎!

相信,当苏辙刚刚进入到大辽契丹国境时,肯定会对这里的独特生活方式感到既新鲜又震惊,遂作上面的这首《虏帐》诗。有专家认为,诗中的“虏帐”在永州广平淀,为大辽契丹帝国皇帝们“冬捺钵”之所在。所谓“捺钵”,“赤峰记忆”在此前也已经多次提到过了,为契丹语音译字,又译作纳拔、纳钵、纳宝、剌钵等,意思大致相当于汉语中表示皇帝巡幸所居之处的“行在”或“行幸顿宿之所”。契丹语的“捺钵”虽然可以译为“行在”,但与中原王朝皇帝的“行在”或“行宫”、“行营”还是有很大区别。中原王朝的皇帝平时就住在京城皇宫里,“行在”仅仅作为皇帝出行时的临时住所。而建立辽朝的契丹族乃是游牧民族,转徙随时,车马为家,因此捺钵的“行营”原意便被引申为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在这里,“捺钵”可以理解为如同现代化的流动办公。具体而言,捺钵制度按照春、夏、秋、冬的时序安排,将一年分为春水、秋山、纳凉、坐冬四个阶段,因此又被习惯称为春夏秋冬四捺钵。每年四季,大辽契丹皇帝都会驻扎在不同地点,进行不同的活动。在辽朝早期,四时捺钵的地点和活动并没有形成制度,直到圣宗时期才开始有了固定的地点和制度。

虏,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在这里专指契丹族。这首诗的第一句即描述了苏辙眼中的“虏帐”:它们在冬天的沙丘上,利用羊毛绳和芦苇编造出城墙及阙门。契丹人将左边的毡帐称为紫府洞,而将右边的毡帐叫作桃源洞,总称为蓬莱宫、省方殿,即大辽契丹帝国皇帝的行宫。由此可知,这种行宫应当由许多座毡帐组成。其中,皇帝的青毛毡帐为龙墀殿。“从官星散依冢阜,毡庐窟室欺霜风”的意思是说,这些毡帐从外面看如同隆起的大墓冢,文武大臣们依毡帐星散而立,只有穹庐一样的毡帐可以抵御风霜。“舂粱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鹅夸强雄”中的“梁”为谷物的总称,泛指粮食。在冬天,中国北方是冰雪的世界,契丹人只能将冰雪融化成水,再去煮熟碾磨过的粮食,怎么能吃得饱呀?在这种环境下,打几只兔子,射几只天鹅,又有什么好炫耀的,更别说什么称雄图霸业了吧。显然,当时的苏辙仍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抱有成见,仍然在用农耕文化的视角俯视游牧文化。而且,他还认为“朝廷经略穷海宇,岁遗缯絮消顽凶”,北宋朝廷的疆域广大,每年给契丹人绢二十万匹、白银十万两只是为了消除战争,却不知其中还有认怂的意思,或许是不敢说吧。缯在古代时为丝织品的总称;絮,棉絮。“我来致命适寒苦,积雪向日坚不融。联翩岁旦有来使,屈指已复过奚封。”这四句诗的意思是说:“我前来传递大宋皇帝给予我的使命,正好赶上了寒冷的苦日子,那些积雪在太阳的照射下也总不融化。”

当时,北宋和大辽契丹帝国有在特殊日子相互朝贺的习惯,所以双方使臣来往不断,这才有了“联翩岁旦有来使,屈指已复过奚封。”苏辙出使大辽契丹帝国时,正是辽道宗耶律洪基在位。道宗的生日为9月14日,为了和正旦使朝贺相接近,免除两次朝贺的麻烦,改生辰受贺日为十二月初七。因此,这帮使者还没有离境,另一群使者已经过了奚人的封地了。“礼成即日卷庐帐,钓鱼射鹅沦海东。秋山既罢复来此,往返岁岁如旋蓬。”接受完各国使者们的正旦朝贺后,大辽契丹帝国的皇室和近臣们便要拆卸毡帐等物去往“春捺钵”之地了。

有资料显示,每年春天,契丹贵族和近臣们会到海东长春州鱼儿泊、鸳鸯泺或混同江等地去钓鱼或射天鹅,称作“春水”,而“秋山”一般在庆州,夏捺钵之地在永安山或炭山。因此才有了“往返岁岁如旋蓬”,每年都是如此反复,好像旋转的莲蓬。“弯弓射猎本天性,拱手朝会愁心胸。甘心五饵堕五术,势类畜鸟游樊笼。”契丹是游牧民族,弯弓射猎原本是他们的基本生活内容,而朝会时的那些繁文缛节令他们感到厌烦。“五饵”出自《汉书·贾谊传赞》:“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係系单于,其术因以疏矣。” 颜师古 注:“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於来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此五饵也。”原为贾谊提出的怀柔、软化匈奴的五种措施,后泛指笼络外族的种种策略。在这里指北宋每年贡大辽契丹帝国白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的做法也是让契丹人落入“五饵”之中,达到让契丹人如关在笼子里的鸟兽一样的驯服。实际上,苏辙的这种看法不过是一厢情愿,更是北宋朝廷为自己的无能找到的一个粉饰太平的借口罢了。“祥符圣人会天意,至今燕赵常耕农”,大中祥符是北宋时宋真宗的第三个年号,祥符圣人即指宋真宗赵恒,这句纯粹在拍自己主子的马屁。“尔曹饮食自谓得,岂识图霸先和戎!”你们(指契丹人)以为吃喝穿用都得到了,哪里知道这是我们(指北宋朝廷)欲图霸业就应先和你们讲和呀!在诗的最后,苏辙还在为北宋的无能找借口,如果真的足够强大,又怎么会向契丹人进贡呢?

连山复枕冈

元祐四年十二月初七,北宋使团终于完成了贺道宗生辰之礼并于三天后启程南返。彼时,苏辙的心情大好,再作《十日南归马上口占呈同事》一诗:

南辕初喜去龙庭,入塞犹须阅月行。

汉马亦知归意速,朝旸已作故人迎。

经冬舞雪长相避,屈指新春旋复生。

想见雄州馈生菜,菜盘酪粥任纵横。

“南辕”代指使者,表明苏辙接到出使契丹的任务时还是很高兴的。如果以北宋边境雄州入契丹境计算,行程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就是“入塞犹须阅月行”的意思。“汉马亦知归意速,朝旸已作故人迎”,中原的马也是归心似箭了,早晨的太阳也如故人一般接迎宋使的归来,人欢马叫的情景如在眼前。“经冬舞雪长相避,屈指新春旋复生”,这个冬天,雪花飞舞,既要赶路又要避雪,十分辛苦,但又一个春天马上就要来到了。“想见雄州馈生菜,菜盘酪粥任纵横。”按照返程也需一个月的时间计算,到达雄州的时间正好是正月初七。在中原人的传统里,正月初七为“人日”,荆楚之地在此日有食用生菜的风俗。因此,诗人想到终于可以回到母国吃生菜喝乳粥了,思绪是何等的纵横呀。

纵观上面的这几首诗,可以窥探到作者内心的一些想法。显然,在苏辙的心目中,那时候的赤峰地区并不富饶,自然环境恶劣,寒冷而又贫瘠。不得不说,这其中有很大程度的主观偏见。因此,在对大辽契丹帝国景物的描述上,苏颂要比苏辙似乎更加的客观一些。或许,这与文人心态有关吧。苏颂,北宋中期宰相,天文学家和药物学家。公元1077年,熙宁十年八月,跟苏辙一样,苏颂奉旨充任贺辽国生辰国信使。在此次出使过程中,他曾作《牛山道中》诗一首:

农人耕凿遍奚疆,部落连山复枕冈。

种粟一收饶地力,开门东向杂夷方。

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似谷量。

赋役百端闲日少,可怜生事甚茫茫。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千年前的赤峰地区,村落很多,农田广阔,但耕种技术十分的落后,还处于“望天收”的阶段,不似中原地区那般的讲究技术。契丹人和奚人有尚日的风俗,房屋的门朝向日出的东方。“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似谷量。”因为此地多山,所以开垦出来的土地有高有低,如同棋子般到处都是。牛马多得以山谷来衡量,农兴牧旺。“赋役百端闲日少,可怜生事甚茫茫”,但是赋税和徭役太多,百姓很少有轻闲的日子,生活非常的艰苦。

“诗忆赤峰”系列之二

END

(0)

相关推荐

  • 妾心何所断,他日望长安

    虚池驿题屏风 宜芬公主 出嫁辞乡国,由来此别难. 圣恩愁远道,行路泣相看. 沙塞容颜尽,边隅粉黛残. 妾心何所断,他日望长安. 导读 宜芬公主,也作宜芳公主,本名.生年不详,陕西西安人.说起宜芬公主和 ...

  • 欧阳修与席慕蓉共同写的那条河(音频版)|海聊内蒙古

    海聊:古诗中的内蒙古003 诗意的旅行.深度的体验. 朋友们好,这里是海聊系列,今天我们聊一聊古诗中的内蒙古. 我们今天要聊的是 <欧阳修与席慕蓉共同关心的一条河> -------- 父亲 ...

  • “诗忆赤峰”系列之二十七:未酬夙愿成长恨

    关注我 发现更多精彩 [引题]:对于赤峰人来说,贡桑诺尔布可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大人物.在这一期里,将从诗歌的角度,为您讲述一个不一样的贡桑诺尔布-- 01 挑灯奋起读书时 桂魄当空落去迟, 挑灯奋起 ...

  • “诗忆赤峰”系列之二十六:笔墨淋漓写短章

    关注我 发现更多精彩 [引题]:在赤峰市,很多人都知道喀喇沁右翼旗扎萨克贡桑诺尔布.与贡桑诺尔布相比,旺都特那木济勒的名气就小多了.实际上,他们是一对父子-- 01 好句惊人细细吟 在上一期,为您介绍 ...

  • “诗忆赤峰”系列之二十五:爱我常呼赵倚楼

    关注我 发现更多精彩 [引题]: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诗人行吟于英金河畔.死后,他葬于红山脚下-- 01 言访诗人赵倚楼 虹桥敛彩光, 归岫白云软. 惟留水底岚, 苍苍不可卷. 一雨洗炎蒸, 新秋味清越 ...

  • “诗忆赤峰”系列之二十四:茅荆大坝赛摩天

    [引题]:今天,让我们跟着一个人的诗和日记,穿越回二百多年前的赤峰地区吧.那时,山亦陡,雪也白,更有路难行啊-- 水东流入海 "十九日,微雨.自赤峰向西行,山愈远,地愈平,沃野数百里.晡雨大 ...

  • “诗忆赤峰”系列之二十三:我爱敖汉瀑布水

    [引题]:几个月前,我回到家乡的大漠深处,只为寻找到一首诗,还有镌刻着这首诗的那一通摩崖-- 乃有瀑水崇冈悬 我的家乡在翁牛特旗白音套海苏木,属于老哈河的下游,与敖汉旗接壤.老哈河如同一个毛头小子,在 ...

  • “诗忆赤峰”系列之二十:莫对月明思往事

    扫码关注 惊喜多多 中/秋/佳/节 [引题]:在历史上,喀喇沁.敖汉和翁牛特三部所辖的面积要比现在大很多.而之所以形成现今版图,与康熙大帝有关.公元1681年,康熙大帝以"喀喇沁.敖汉.翁牛 ...

  • 清明——觅乡音忆乡韵系列之二 || 作者 听雨赏蕉

    清      明 --觅乡音忆乡韵系列之二 作者  |  听雨赏蕉 作者听雨赏蕉,原名张志平,会宁杨集人,现居兰州.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海之梦><歌与戏--童年的记忆>&l ...

  • 鹿柴(诗路文化系列之二)

    以诗为魂 以石为媒 拥江兴城 文旅兴兰      共绘钱塘诗路文化带上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今天推出钱江诗路文化品牌----兰溪黄蜡石画面石古诗词系列组合(二)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 ...

  • 张伯驹诗钟鉴赏系列之二:谁能与我辨妍媸 ----张伯驹集句类分咏体诗钟学习

    张伯驹诗钟鉴赏系列之二 谁能与我辨妍媸 ----张伯驹集句类分咏体诗钟学习 作者简介  刘锋 号听雨轩主.养心堂主,江苏省扬州市人.天津市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天津市楹联文化研究院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