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云拒嫂”说起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中落败的曹操仓皇逃回北方,荆州立即陷入无主状态。而刘备则趁此良机,一举占领了荆州南部的武陵、桂阳、零陵、长沙四郡,这一段历史当然《三国演义》也不可能将其放过(五十二、五十三回)。这四郡之中,负责攻取桂阳郡的是赵云,由此也就引发“赵云拒嫂”的故事。

赵云取桂阳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简单的交锋之后,桂阳太守赵范便开城投降。“(赵)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娶。范果逃走,云无纤介。”(《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

这段记载在罗贯中先生的笔下中演化为:赵范降后与赵云结为兄弟,然后又请赵云进城,“云安民已毕,赵范邀请入衙饮宴……云饮微醉。范忽请出一妇人,与云把酒。子龙见妇人身穿缟素,有倾国倾城之色,乃问范曰:'此何人也?’范曰:'家嫂樊氏也。’子龙改容敬之。”书中的赵云虽立刻“改容敬之”,不敢失了礼节。而赵范却并未察觉赵云态度的变化,提出要将寡嫂许配赵云,这一下激怒了赵云。“云闻言大怒而起,厉声曰:'吾既与汝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岂可作此乱人伦之事乎!’赵范羞惭满面,答曰:'我好意相待,如何这般无礼!’遂目视左右,有相害之意。云已觉,一拳打倒赵范,径出府门,上马出城去了。”(《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

从表面上看,两段引文并无太大区别,但联系到事件的前因后果,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别。同姓不过是推辞的借口,赵云不愿娶樊氏的真正理由是不信任赵范,不愿意和赵范扯上关系而将来受其牵连。事实上,赵范果然背叛了刘备,而赵云由于拒绝了和赵范联姻,也就没有任何责任。所以《三国志》裴注所引这段材料,表明了赵云有先见之明,不贪眼前小利。从这个角度上看,“天下女不少”应当解读为“只要不像樊氏一样惹火上身,天下的女子要多少有多少”,而《演义》中地赵云则更重伦理名节,此种情境中无论如何也不能娶樊氏。

饶有趣味的是,我们还可以翻找出《三国志平话》中相关部分:筵会至晚,赵范带酒留数十个妇人,内中一妇人身着绛衣,体貌娇容,使捧酒对赵云言:“此乃家嫂也,当与子龙为妻。”赵云叫:“尔乃匹夫之辈,军师严令,岂以酒色为念!”言罢出衙。赵范带酒云:“不仁者赵云!”引三千军围了馆驿,有意杀赵云,被子龙一箭射死。

《三国志平话》通常被认为成书于元代,它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从“赵云拒嫂”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由《三国志》中“精明”的赵云,到《平话》中“暴躁”的赵云,再到《演义》中“道学”的赵云,经过无数文人的层层包装,英雄赵云逐渐地披上了儒家伦理的外衣,变成了严守礼节的卫道士。甚至可以说,随着时代、创作者与受众群体的变迁,赵云也显示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这也是“赵云拒嫂”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意外收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