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对夹吃出“大名堂”

一块小饼子

有一则谜语说的就是赤峰对夹:小饼子,排着队,张着嘴,等着喂。

据了解,赤峰对夹源于一种“杈子烧饼”,其做法是用一定比例的油水和面,外用小米面或糜子面擦稣,并涂以酥油,食前火烤片刻既成,内夹熏肉,外焦里嫩,味道极美。

赤峰对夹内的熏肉也十分讲究,精选十几种配料调味,香而不腻。

正因为如此,赤峰对夹又被称做“中国的夹肉汉堡”。

两个旧说法

有关赤峰对夹的来历,还流传着这样的两个传说:第一个传说是和乾隆木兰围场狩猎有关,但听起来有些牵强,在这里就不细述了。第二种说法还是相当可信的:1917年,河北人苏文玉、苏德标父子迫于生活,到内蒙古地区的赤峰城做买卖。当时赤峰有一种非常有名的烧饼叫“哈达火烧”,苏家便以卖烧饼为生。后来,苏家受到老家一种类似于对夹的特色小吃——驴肉火烧的启发,便产生了制售夹肉烧饼的想法。说到烧饼夹熟肉,苏家更是独具优势:原来苏家一亲戚,清朝末年在“奏事处”当过厨子,经常到北京裕盛楼肉铺买肉,就把皇宫里御膳房熏肉的技术传授给了裕盛楼的人。当时,15岁的苏德标在裕盛楼肉铺学徒,他既能干又有心计,终于学会了宫廷熏肉法。苏家整合了哈达火烧、驴肉火烧和宫廷传统熏肉三项工艺,制作出了一种具有独特工艺和风味的夹肉烧饼,起名为对夹。

由此,可以这样说,赤峰的第一家对夹铺是苏家开的。

几段沉浮事

据赤峰的老一辈子人讲,苏家开的这个对夹铺起名为“復生隆”,是当时赤峰饮食行业一家较大的店铺。从1928~1937年间,“復生隆”一直保持了兴盛发展的势头。后来,日本鬼子占领了赤峰,“復生隆”被迫关门了一段时日,1945年又在二道街华兴楼附近继续开张大吉。

就在苏家父子来到赤峰的第二年,赤峰巨富、时任赤峰商会会长的张文琳盖了一座楼。此楼坐北朝南,上下两层,门脸三间,为张家接宾待客、逢年过节观灯赏景之用。1933年,赤峰沦陷,此楼被主人闲置起来。1952年,张家饭庄“宴宾园”的伙计朱振国开始租用这座小楼开饭店,取名“宴宾楼”,此楼由此得名。1956年,公私合营,“復生隆”和“宴宾楼”并入当时的赤峰市饮食合作总店,即后来的赤峰市饮食服务公司。至此,有一个叫葛庆瑞的人不能不提,他对赤峰对夹的传承功不可没。原来,葛庆瑞制作对夹的手艺就来自于苏家,后来因公私合营到赤峰市饮食合作总店工作。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赤峰的很多老字号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復生隆”和“宴宾楼”自然也不能幸免。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葛庆瑞还曾在赤峰市饮食服务公司管辖的向阳饭店民族食品部做对夹。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同样归赤峰市饮食服务公司管理的宴宾楼在西横街租了个房子,开了个对夹铺,依然叫“復生隆”,葛庆瑞就又来到这里,继续做对夹。

旧味亦能寻

1999年,老宴宾楼因头道街改造被拆除。几年后,新的宴宾楼重新开张,特邀请原宴宾楼厨师长张亚乔大师和中国烹饪大师喻永波为总顾问。

几年前,记者在装修一新的宴宾楼采访到了张亚乔大师。谈到赤峰对夹,尤其是“宴宾楼对夹”时,张亚乔先生娓娓道来:“赤峰对夹来到宴宾楼后在制作工艺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外酥内软的特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