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唐诗解读——杜甫之《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注:
动:动辄。
参与商:二星名,一出一没,永不相见,诗中用以比喻亲友不能相见。
苍:灰白。
热中肠:形容情绪激动异常。
父执:父亲的朋友。
间:掺杂。
累:接连。
觞:酒杯。
故意:故人之间的情谊。
解读:
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冬天赶赴洛阳,次年,从洛阳返回华州任所,诗题中提到的卫八,生平详,根据诗中所述,应为杜甫好友。他与杜甫都在安史之乱时饱受战乱之苦,也经历了长时间的颠沛流离。这首诗就是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两人相见,自有千言万语道不尽说不完。全诗以平实通晓的语言来叙述感人的场面,历来为后人所传诵。
老友重逢是一件令人十分高兴的事,更何况经历三年多战乱分离,每个人都像做了一声噩梦,现在居然能够重新聚首,乍见的欣喜若狂的场面可以想见,全诗第一至第回句从大处落笔,人生如参商二星,各在东西,强调相见之难,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的映衬暂聚之喜,这其中包含了诗人对人生多少喟叹,语言虽朴实,但真情却是自然流露。
第五句至第十句为全诗第二层意思,诗人以铺叙的笔法叙写了久别重逢之后的琐屑之事,一件件都是那样普遍性和典型性,也因此最易产生感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诗人首先从对方两鬓斑白说起,想当年我们离别之时都还年轻力壮,可时光飞逝,两人都已经“鬓发各已苍”,不由人感叹“少壮能几时”,这一问包含着太多的人生体味与感受,有对世事沧桑变化,更有人生失意无尽叹惋和悽惶之情。
接下来的话题就是“访旧”,打听旧时其他友人的消息与下落,方知一半人战乱之中成为“新鬼”,不在人间了,于是彼此惊呼,心中难受,暗示出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杜甫在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三年有余,时局仍在动荡,又有谁知道明天和万一哪个先到,因此诗人在此宕开一笔——“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炣烛光”,回到现实中,为二人还尚存人间,为二十年之后的重逢感到欣慰,同时也道出了心中深深的隐痛,给人以今日不知明日的惶惑之感。
从“昔别君未婚”至全诗结束为全诗三部分,叙述了诗人卫八家中共饮叙旧的场景。“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写出了二十年岁月匆匆,迟暮已至的感叹。“怡然敬父执”以下加句写出卫八子句的彬彬有礼,他们热情招待父亲的旧时友人,冒着夜雨从地里剪来新鲜的韮菜做成菜肴,还有新吹的二米饭(用白米和黄梁掺合在一起煮成的饭)。在准备这些过程中,孩子们不时询问诗人来自何方,但似乎诗人没有正面回应,孩子们也没有再询问下去只是在准备酒浆,这一细节是生活和人情中最为真实可信的。
毕竟二十年的乱离和分别,卫八何尝没有切身的体味?他是最明白诗人内心的创痛,但孩子们问诗人来自何方,做父亲给支开让他们去做别的家务,这一细节的安排和构思,足见诗人剪裁之功。清人杨伦对“问我来何方”这一句极为赞赏,认为此句以下,“他人尚有数句,看他剪裁净炼之妙。”
接下来写主畅饮及对世事的感叹,此时有酒有菜,主人不时地说“会面难”,不能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须尽兴痛饮,一口气喝十大杯,诗人甚至觉得十杯不足以醉倒。联系上文“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热中肠”,我们似乎明白了诗人这一反常的壮怀激烈和极度不平静的外观。所谓“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这一举动便是最好也是最形象的解释。想到明天就要上路,又要与朋友远隔千山万水,不禁神伤,昔日之别是人生的痛苦回忆,今日之会实属人生之大幸,那么将来再聚会又是何年呢?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