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唐诗解读——杜甫之《吾宗》

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

耕凿安时论,衣冠与世同。

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

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

注:

老孙子:言崇简乃其祖之孙并与自己同宗,此句写宗族传承。

古人风:安时处顺,勤家忧国,皆所谓质朴古风也。

解读:

这首五言律诗,处处流露了作者对堂孙崇简的喜爱之情。对他那自食其力、穿着无华、忧虑国事、学识渊博、质朴敦厚的品德和风尚,予以充分的肯定和夸奖。读者从中也自然领悟到杜甫对晚辈的要求和做人的准则。

此二语虽属琐事,而仁民爱物之心,蔼然言外。其《示吾宗》诗云: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语似平淡,而一为修身之本,一为治国之本。布衣契稷,不仅以诗史称也。

清人边连宝所著的《杜律启蒙》中认为,“质朴古人风”是主句,下六句都见其质朴处。“耕凿安时论”,所谓民之质矣日月饮食者也。“衣冠与世同”,言不为不忠之奇服也。五句,言其勤,六句,言其忠。已起下联语君臣而经书满腹,才不是田舍翁之质朴,然正非质朴人不能。人只以丰标自善者,必非识字人也。

金圣叹曾从微妙的君臣关系这一角度,将这首诗理解为是诗人将批判矛头再次指向皇上。杜诗《吾宗》说:前半首,金批为:“'安时论’'与世同’六字,针砭多少。”此系圣叹借题发挥,批评庸庸碌碌,不求作为的朝廷众臣。后半首他批评道:“'早起’云'在家,'忧国’云'年丰’,未及君臣之际,不过尔尔。此真正'安时论’'与世同’者,然非经书满腹者不能。固知结语,不在意外转出,乃深证上六句之妙也。今日经书满腹者,君臣之际,往往难言,始信先生此诗,不可不读。”则又进一步引申,讥刺“经书满腹”的大臣明哲保身,既无责任心、事业心,又无识见和才华,君臣之际既互不推心置腹畅所欲言,又不肯也不能坦率讨论国家大事,而仅以虚礼缛节,互相敷衍而已。大臣的颟顸昏聩固令人可憎,但皇帝喜怒无常、行动无节,不能纳谏,造成“伴君如伴虎”的局面,主要是应由皇帝负责的。有其君必有其臣,所以圣叹将如此君臣,绑在一起加以谴责。这当然是金圣叹一家之言。

杜甫和南宋辛弃疾二人皆处多难时代,常为忧愁所笼罩,但是他们的忧愁,绝不是柳永那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式的儿女之间的私情,而全然是时世之忧,君国之愁,是一种仁人君子“专为天下苍生而谋”的博大胸怀。这种感情,决不因个人进退得失而转移,而是始终如一,死而后已。这正是儒家精英分子所具有的一种可贵情操。杜甫《吾宗》诗中,赞族人亦自赞日:“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辛弃疾在被迫筑室上饶带湖以便隐居时所撰《新居上梁文》中化用杜句以述怀云:“直使便为江海客,也应忧国愿年丰。”正是由于共同具有这种高尚的忧患感和责任感,两人才会在各自的环境里写出了那么多动人心弦的堪称时代最强音的好诗好词。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

  • 六、夔府孤城:对人生与历史的深沉思考|杜甫评传|杜甫评传章节阅读

    杜甫在成都虽然过了几年较为安定的生活,对他辛苦经营起来的草堂也怀有深厚的感情,但他内心深处是不愿终老于斯的.早在上元二年(761),他就说过:\"巴蜀来多病,荆蛮去几年?应同王粲宅,留井岘山 ...

  • 杜审言:我不止是杜甫的祖父

    杜审言:我不止是杜甫的祖父

  • 杨天元:浅谈杜甫诗中的“双峰寺”

    "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诠."这是杜甫写给江陵和夷陵的郑监审.李之芳的诗.原诗的题目<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诗中的" ...

  • 夜读|云浮方志里的唐诗(下)

    作者:文长辉 二 有一位诗人在南下途中,专门拜访了惠能大师. 这人就是宋之问.唐景云元年(公元712年),被流放的宋之问经韶州广果寺(后名南华寺)朝拜惠能.我们无从得知当时拜见的情景,也许会有&quo ...

  • 少年不识杜子美

    BBC最近推出了一部记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Du.Fu.China's.Greatest.Poet.2020>,在英国热播.片中,杜甫被冠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

  • 87 唐诗解读——杜甫之《宗武生日》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 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注: 都邑:此处指成都.此句谓宗武入蜀后学会 ...

  • 85 唐诗解读——杜甫之《元日示宗武》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 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 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 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注: 宗武:杜甫幼子. "汝啼&q ...

  • 86 唐诗解读——杜甫之《又示宗武》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 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 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 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注: 觅句:诗人苦思力索而得佳句,犹如有所寻 ...

  • 88唐诗解读——李白之《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 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梦思. 不忍别,还相随. 相随迢迢 ...

  • 1 唐诗解读——杜甫之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上)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 ...

  • 2 唐诗解读——杜甫之《北征》(上)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无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筚.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 ...

  • 2 唐诗解读——杜甫之《北征》(下)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无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筚.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 ...

  • 3 唐诗解读——杜甫之《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 ...

  • 4 唐诗解读——杜甫之《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