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唐诗解读——李白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注:
楚关:楚地,今两湖一带。
云梦:云梦泽,《尔雅》郭璞注认为湖南华容县巴丘湖就是古云梦泽,也有人认为云梦方圆九百里,江北为云,江南为梦,范围很宽。
朱邸:朱红的府邸,古代是诸侯王的象征。
小山:西汉淮南王刘安安置门客的地方。此句透露了李璘进军的战略目的,是占领金陵,为自己夺取帝位作准备。
解读:
李白追随李璘,觉得自己可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成为谢安第二。问题是遇人不淑,无奈永王李璘到了江陵后,"以为今天下大乱,惟南方完富,璘握四道兵,封疆数千里,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当李璘产生这个想法时,李白是毫不知情的。
这首诗的本意是吹捧李璘大军勇武非凡,必然旗开得胜,如果结合李璘本来就是造反的行为看,这首诗就成了一首反诗。结果肃宗派而朝廷派去镇压叛乱的,正是刚被提拔为淮南节度使的高适。他是李白和杜甫的好朋友,杜甫曾有诗来形容他们三人的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
然而在大是大非面前,高适却表现得比李白成熟得许多,他指挥打仗也很漂亮,永王很快战败。李白被俘虏,罪名是附逆,也就是参与谋反。
与李白有同样的命运,还有一位诗人刘长卿,他曾多次写过盛赞李希烈的诗句,什么“三十拥旄谁不羡,周郎少小立奇功”,什么“建牙吹角不闻喧,三十登坛众所尊。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奈何李希烈在他这些诗句写完后不久就悍然造反,还派兵包围了刘长卿,差点就把刘大诗人抓住杀了祭旗。此处不表。
李白入狱后,曾多次托人求情,他曾经为了寻求高适的帮助,让一名秀才给高适带了一首诗,名为《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面对李白的请求,高适选择了沉默。甚至当李白妻子宗氏亲自来到高适府邸求见时,高适也选择避而不见。表现得非常冷静与理性,自始至终未置一词,倒是杜甫为李白鸣不平,写下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表达了对李白的同情和哀怜。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