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闷》之“地阔平沙岸”

地阔平沙岸,舟虚小洞房。
使尘来驿道,城日避乌樯。
暑雨留蒸湿,江风借夕凉。
行云星隐见,叠浪月光芒。
萤鉴缘帷彻,蛛丝罥鬓长。
哀筝犹凭几,鸣笛竟沾裳。
倚著如秦赘,过逢类楚狂。
气冲看剑匣,颖脱抚锥囊。
妖孽关东臭,兵戈陇右创。
时清疑武略,世乱跼文场。
馀力浮于海,端忧问彼苍。
百年从万事,故国耿难忘。
注:
平沙岸:沙岸平旷。
舟虚:舟船在江边回旋。
洞房:指船舱如洞房。
使尘:指驿道上往来磕的驿马所扬起的尘土。
叠被:层层波浪。
罥:缠绕,牵挂。
凭几:凭倚着几案。
沾裳:指泪水沾湿了衣裳。
秦赘:秦时风俗,家贫者之子出为妻家赘婿,因称赘婿为秦赘。诗人在此以“秦赘”自喻,自叹身世飘零,有如依附于女家赘婿不能安守故里。
楚狂:春秋时楚国狂人陆接舆,其人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这是诗人自况。
剑匣:此处代指宝剑。
妖孽:比喻安史叛军。
关东臭:指安史之乱的关东地区生灵涂炭,安史叛军遗臭万年。
陇右疮:指吐蕃军马连年入侵而兵戈不断,致使陇西地区满目疮痍。
时清:指太平时代。
耿:心情不安。
解读:
这首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夏天,时诗人乘舟外出途中。
杜甫暂时离开江陵,外出告贷,曾作《水宿遣兴奉群公》,在这首诗里,我们能想见诗人在江陵生活的窘迫——我生性鲁钝且体弱多病,今又远行,故有违诸公风范,我生性鲁钝而且体弱多病,今又远行,有违诸公风范。耳聋发短(少),可叹我仍举不得安生。水乡虽常下雨,小江里波浪滔滔水还是在涨,谁知在这大热天里我的船竟给河泥胶住搁浅了,只好暂且把细缆系在长堤边在此过夜。这不是坐船北归,而是往西走啊。想到暮年漂泊、常有乱离之恨,今晚我不由得伤心痛哭了。当阳寓中孩子们接连不断地给我写信,说他们每顿连糠菜糊糊都已喝不上。我何以竟落到了这步田地?《庄子·齐物论》说做到了齐物就能无闷,可是这个物我真不知道该怎样跟它齐。高枕偃卧舟中只见星月在波浪间翻动,夜深戒了严的城中传来阵阵鼓鼙声。从怒号的风声中可以听到虎啸豹叫,睡在水上独自跟野鸭沙鸥作伴。附近的县城算是白去了,因为那里的朋友们吝惜钱财不愿周济。乘船求助一再蹉跎,经常辗转反侧直到金鸡报晓;诸公人品不凡有如瑚琏祭器,又如众所奔趋的阴阴桃李蹊;我却像车辙中期待水来救涸的小鲋鱼,过不了几天又苦于轻微的赐予将竭。我拄杖步行趋府,看门的人不给通报,这真的是“侯门深似海”了:要是坐着轿子来拜会倒能进得去,无奈开不起轿钱,只好耷拉着翅膀低三下四;自伤碰壁甘操贱役为生,又能指望谁来怜悯我勉强过的这种幽栖生活?垂长钓于大海岂无所得,青云直上也有天梯。我总想建立功勋,这在平时的言谈中曾微露端倪。鲁肃家富于财,周瑜为居巢长,闻之往求资粮。肃时有米二困,各三千斛,直指一困与瑜。瑜奇之,乃结侨札之交。司马相如当初西去,题升仙桥柱曰:“不乘驷马车,不复过此桥。”
这首诗即为这一次出行的另一首。前半部分写舟中夜景,能给人以清新而凄凉的感受;后半部分忧时而自伤,写得很真实。仇兆鳌说:“随地漂流,身如出赘矣;意多感愤,迹若楚狂矣。看剑,壮心犹在;抚囊,欲试未能。关东,安史之乱;陇右,吐蕃之警。时方右武,故文人失志。浮海,思避世;问苍,乃悲天。万事听其自然,唯故国难忘,所以常闷耳。”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