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办案团队 | 你身边的这些“障碍”消失了吗?这要从他们说起……

第3010期

供稿:赵云

视、图:杭州检察

编辑:阮家骅

指导办理20件全国、全省精品案例,推动无障碍环境公益诉讼入法,打造“互联网+”检察公益诉讼新模式……创下多个全国“首例”,这是杭州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亮出的“成绩单”。这支多半由80、90后检察官组成的公益诉讼团队,高擎“维护公共利益”的正义之剑,在一次次创新探索中,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等外”领域不断拓展

2020年,杭州市检察机关共启动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689件,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案33件,其中新领域案件就有137件。

作为团队“领头雁”,第六检察部主任周姝至今还记得那个令她感动的瞬间:在去年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展示应用推广活动上,杭州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的视频播放完毕,全场掌声雷动,久久缭绕。

“我们的价值,大家都看到了。”去年初,杭州市检察院重点针对盲道、无障碍电梯、人行天桥等10类无障碍建设不规范问题开展专项监督行动。

在杭州,搭乘水上巴士感受千年运河风韵,是不少市民与游客的选择。然而,有人却因客运码头未配套设置无障碍设施,止步于码头与客船的“最后10米”。为此,杭州市拱墅区检察院向杭州市港航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整改。在检察机关推动下,全市承担公共水上服务的客运码头无障碍通道设置率达78%,轮椅配备率达85%。截至目前,全市共办理相关行政公益诉讼案36件,涉及130个无障碍建设不规范点。在高检院指导下,无障碍公益诉讼已经由杭州市推广到整个浙江省。

“看得见的‘障碍’在消除,无形的“障碍”也应得到改善。”这场以无障“爱”为名的守护一直在进行。今年1月14日,杭州市检察机关在信息无障碍领域进一步深化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聚焦出行、办事、文化等日常生活的服务场景中信息无障碍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开展监督。

“这是工信部和中国残联正在力推的工作,检察公益诉讼开创先河,真是及时雨!”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称赞。

“互联网+”公益诉讼逐步形成

身处“互联网+”之都,这支“优秀办案团队”主动融入数字化治理大局。

2021年1月8日,由杭州市下城区检察院办理的“孙某侵犯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当庭判决,法院支持检察机关全部诉讼请求,判令孙某支付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赔偿款3.4万元并公开赔礼道歉。该案系民法典实施后全国首例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不仅要追究其刑事责任,还要其承担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赔偿。”周姝告诉记者,公益诉讼不止为了结一个案子,而是要在全社会敲响警钟。

在杭州市检察院发布的全国首份互联网检察公益诉讼白皮书上,一桩桩首例案件掷地有声,以此为依托的“互联网+公益诉讼”的杭州样板正逐步形成。

开设“支付宝公益诉讼举报”小程序,拓宽野生动物保护、钱塘江保护、保健品治理等领域公益诉讼线索来源;研发“检察区块链取证设备”,破解互联网取证固证难题;推进“公益诉讼E平台”建设,构建杭州互联网公益保护“驾驶舱”,公益诉讼诉前赔偿、诉前磋商、文书送达、圆桌会议等工作均可在线办理……

“我们想尽可能多做一些事情,通过公益诉讼推动相关部门共同解决问题,相信保护公益、维护民生的力量会越来越壮大。”杭州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李森红说。

制作:魏洁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