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外感热病的名称,病因和预后

黄帝内经中外感热病的名称,病因和预后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1)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2)。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3)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注释】

(1)伤寒:病名,即外感热病的总称。

(2)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巨阳,即太阳。诸阳,指督脉和阳维脉。属,统率、聚会之意。指太阳经统率人身的阳经,其经脉上连风府,而风府会聚督脉和阳维脉,所以太阳经主持人身阳经之气。

(3)两感:表里两经同时感受邪气发病,例如太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都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行走于人体背部,感受的阳气最多,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按语】

本节论述了外感热病的名称、病因和预后,为全篇内容的提纲。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明确指出一切外感热病,皆属于伤寒的范畴。将外感热病命名为伤寒,是由于寒为病因,寒在此泛指四时邪气。谓之热病,则是以症状特点命名,因为发热是外感病的共同特征,故泛称外感病为热病,目前多直接称为外感热病。本文说的伤寒是外感热病的总称,由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性热病称广义伤寒,由寒邪引起的外感性热病称狭义伤寒。凡因感受外在邪气而引起的各种热病,均属于伤寒范围。《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前一“伤寒”为广义伤寒,后一“伤寒”为狭义伤寒。

伤寒的预后取决于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和伤寒的类型,文中“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说明寒邪侵袭人体,邪气虽盛,但正气未衰,邪正交争,阳气郁遏于肌表而发热,故热势盛,但“热虽甚不死”。治用汗法,汗出邪散,诸证皆除,预后良好,即“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素问生气通天论》)。“热虽甚不死”,一般属于六经伤寒单经受病。而两感于寒,是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邪气壅盛,充斥内外,伤及脏腑营卫气血,邪盛正衰的外感病重证,若救不及时,则“必不免于死”,预后较差。文中“死”与“不死”是指病情轻重,预后好坏。热病重者,若救治及时得当,亦有生机。从治疗的角度,论述外感发热是邪正交争,正气不衰的表现。在外感病的不同阶段,由于邪正双方力量消长不同,其热型有别。发病初期,邪正交争于肌表,表现为恶寒与发热兼见的热型;若争于半表半里,表现为寒热往来的热型;若邪正交争于里,正气未伤,势均力敌,表现为但热不寒,或为壮热,或为日晡潮热等;倘若正气已伤,阴精不足,则会有暮热早凉或夜间更甚。

临床上常根据病人的热型判断邪正的盛衰及疾病发展中所处的阶段。

(0)

相关推荐

  • 《内经》伤寒学术思想述要

    <内经>是我国早期的医学典籍,由<素问>.<灵枢>两部分构成.全书集此期医学之大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医学理论.有关其成书年代和作者,比较公认的观点是,<内经& ...

  • 64讲 外感温热篇 第三条

    温热邪气和风邪.湿邪相搏的证候与病机及湿热病与伤寒的区别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 ...

  • 第一章 导 论

    温病学概述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认识和防治温病的学说,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由于温病学提示了温病的本质,并有效地防治温病,保障人民身体 ...

  • 黄帝内经解读(67)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1)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2).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 ...

  • 【重读经典】温病学理论与临床应用

    公众号    经方世界 温病学理论与临床应用 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邪气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 ...

  •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外感热病的六经主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及预后禁忌

    黄帝内经中外感热病的六经主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及预后禁忌 [原文]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1),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2)目痛而鼻 ...

  •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学说及五味治病的原理

    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学说及五味治病的原理 [原文]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1),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 ...

  •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经的脉象特征

    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经的脉象特征 [原文] 太阳脏独至,厥(1)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2)当俱泻,取之下俞(3).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前卒大( ...

  •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气口决死生的原理

    黄帝内经中气口决死生的原理 [原文]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1)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2)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3).府精神明,留于四脏( ...

  •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诊法的要点,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黄帝内经中诊法的要点,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原文]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1)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2)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 ...

  •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的脉时相应关系

    黄帝内经中的脉时相应关系 [原文]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1),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 ...

  •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认为真脏脉是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

    黄帝内经中认为真脏脉是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 [原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1)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 ...

  •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五脏自身脏气的传变以及五脏与时间五行属性的相互变化关系

    黄帝内经中五脏自身脏气的传变以及五脏与时间五行属性的相互变化关系 [原文]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1),传之于其所胜(2),气舍于其所生(3),死于其所不胜(4).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 ...

  •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脏对应四时的脉象

    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脏对应四时的脉象 [原文]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