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 | 风行台湾三十年的“邱素慧译本《1984》”果然是抄袭

我那篇《台湾的1984》2015年4月份在北京《读书》杂志和台北《印刻》杂志同期刊登,收入这篇文章的北京燕山出版社《1984》徐立妍译本也在同月发行,据说反响都还不小,证据是不断有人提起。

我这篇文章原有一则“附记”,发表时一不小心就给删了。如下:

此文写完后,我传给台北的杨照兄,请他看看有没有“硬伤”。他发过来一篇网文给我参考。文章作者不详,大意是说:1957年,香港大公书局印行过一个《1984》的黄其礼译本,书名改成《27年之后》(这个版本我在台湾听一位教授讲过,因本文是写台湾的《1984》,故未涉及)。此书对台湾影响很大,因所谓“邱素慧”译本就是抄袭此书,只内文稍有修改而已。1974年桂冠版及后来的华新、远景、文言、书华诸版都是“一抄再抄”。因我手头没有《27年之后》,无法对照,不便采信,故附记于此。

这几年我一直没有找到《27年之后》,所以我也一直不敢确定风行台湾三十多年的所谓“邱素慧”译本到底是不是抄袭。

前几天翻译学博士候选人陈媛媛女士“报料”说,台北的赖慈芸教授曾有文字讨论台湾《1984》的“伪译”问题,其中还引了我文章中的话。她说赖慈云是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教授,专门研究台湾戒严时期的“伪译”,各种真真假假的版本她都熟悉。她还转来了赖慈云老师的文章,题为“关于《1984》的谜团:万仞和邱素慧是谁?”

这个版本的《1984》收了我一篇长文作为代序。

赖老师文章说——

2015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引进徐立妍译本时,胡洪侠写了一篇很长的序,回应立妍这段话:

1. 徐立妍提到万仞时在后面加了个括号,内写“疑为假名”。当然是假名。那真名是什么呢?通过比对,我已经可以断定,这个“万仞”原来就是钮先钟。

2. 一九七四年九月十日,华新出版公司印行邱素慧译的《一九八四》,列为“桂冠丛书”第十一种,书前附有殷海光和黄陵评价奥威尔及其作品的文章。在之后的四十多年间,这个译本生命力顽强,不断重生。可是,对我而言,这个译本缠绕着众多谜团,迄今难解。其一,华新版《一九八四》封面署名“邱素慧译”,版权页译者的位置写的又是“林宪章”。这两个人的资料虽几经寻访,皆遍查不获。难道都是化名?

我那篇“长序”意在梳理《1984》在台湾的传播史,并非专门回应徐立妍关于译者的某些疑问。不过这不重要。赖慈云老师继续写道:

我在2013年已知邱素慧是假名,只要到台湾的“国家图书馆”借出《27年以后》比对即可知。至于万仞是不是钮先钟?胡洪侠的理由是钮先钟的著译书目中有1967年的《一九八四》,因此两人实为一人。这理由似乎还不太够,但我也同意万仞就是钮先钟,而且钮先钟用万仞这个笔名,至少可以上溯到1948年。

出版较早的所谓“邱素慧”译本,实则译文抄袭香港黄其礼译本《27年之后》。

下面赖老师开始起底“万仞”。她掌握的材料真多——

全国图书目录上“万仞”的译作有三笔。最早的一本是1948年7月1日,台湾新生报发行的桥文艺丛书第一本《爱国者》,是一个剧本,译自Sidney Kingsley 的"The Patriots"(1943)。

这个名字第二次出现,就是1967年的《1984》。钮先钟在1953年已经出版过《1984》,由“大中国”出版。他在《译者赘言》中说:“译者前为中国广播公司编译是书,供广播之用,现在再把原稿略加删节,请大中国图书公司为之出版。”可见原本是为了广播而翻译。1967年,署名“万仞”翻译的《1984》由壬寅出版社出版,与钮先钟的《1984》极为相似,而且发行人是“钮陈汉生”,看来也是钮家人。壬寅出版社在1983年曾再版《1984》,由军事译粹社总经销,而军事译粹社的发行人就是钮先钟。看来可能是钮先钟第一次交由“大中国”出版,后来收回来自家出版发行,用了笔名。

第三本万仞翻译的书,是1967年壬寅出版社的《神鹰红武士》,译自The First and the Last,作者是Galland Adolf。这本书其实就是1956年钮先钟译的《自始至终:德国战术空军兴亡史》,军事译粹社出版。1976年军事译粹社再版《神鹰红武士》,这次就直接署名“钮先钟译”了。这本书1994年又改名《铁十字战鹰》(星光),仍署名钮先钟译。至此已能确定万仞就是钮先钟了。

此图复制自赖慈云教授博客。

至于那本《27年以后》,赖慈云老师说她2013年5月在博客里已经指出邱是假名,译本抄袭香港大公书局1957年出版的《27年以后》(1957+27=1984),译者是黄其礼:

《27年以后》是在香港出版的,对台湾的影响却很大,因为台湾最畅销的版本《1984》就是抄袭此书。1974年桂冠出版了这个译本,内文稍有修改,译者署名“邱素慧”,之后华新、远景、文言、书华各家出版社出的都是这个版本,桂冠和远景都再版多次;一直到2009年印刻找人修改所谓“邱素慧”版,还署名两位译者“邱素慧、张靖之”,殊不知其实根本没有“邱素慧”这位译者。曾有研究生在论文中怀疑邱素慧并无其人,还致电上述各家出版社询问,当然都没有结果。

此图复制自赖慈云教授博客。

可惜我写“台湾的《1984》”时,未读到赖慈云老师的博文,不知当时缭绕在我笔端的“邱素慧”疑云,赖老师早铁笔定案了。又忽然想到,上面附一所提杨照转来的网文,其实就是赖慈云的博文。因文章没有署名,手头又没有《27年之后》,只好暂且“不便采信”。现在我信了。

这个“邱素慧伪译本”曾以各种面目流行台湾地区,有些版本甚至非常精美。

胡洪侠:我终于有了《1984》中文首译本

夜书房故事 | 奥威尔书店今天没开门

胡洪侠|“奥威尔不是一个天才”

(0)

相关推荐

  • 挑书之挑出版社(二)

    上次说到了传统经典的挑选.这次说说域外书籍挑选里出版社的挑选. 再往前追几十年,各个出版社的译著,起码在文学经典上是旗鼓相当的,很多经典小说的经典译本都是在一些听起来很偏的出版社出来的.尼采的< ...

  • 李小龙:高罗佩笔下的小说回目及其意义丨【学术研究】

    高罗佩笔下的小说回目及其意义 文/李小龙 从对中西小说异同的比较.对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体制近现代命运的思考来看,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狄公案>系 ...

  • 胡洪侠书故事 | 三百箱书和四条汉子

    "你联系好搬家公司了吗?什么时候到?"我问. "下午就到,你赶快装箱吧,不用管那么多."她说. 装箱之前的书房.夜书房图片 装箱装箱.我都装了两个多月箱子了.我 ...

  • 胡洪侠|三十多年后,我终于在《深圳青年》发了篇稿子

    知道封面上这美女在笑什么吗?不知道? 嘿嘿,我也不知道. 但是此刻我也在笑,而且我确认我知道自己在笑什么. 我在笑横挡在美女身上的两行字: "40年40本书 深圳阅读史话" 一个多 ...

  • 胡洪侠|三十年前的那一片湖水

    阴雨中衡水湖的荷花淀与芦苇荡.夜书房图片. 衡水湖正在雨罩雾锁之中,平日的多彩画面几乎变成黑白风景.泛舟湖上是不可能的了,长堤漫步也显得不合时宜.几经妥协后的游湖方式,是人坐车中,车行道上,道沿环湖马 ...

  • 胡洪侠书故事|台北、香港和深圳的三个老男人还能一起再“对照”吗?

    右起:台北杨照,香港马家辉,和我. 台北杨照.香港马家辉和我同是1963年生人,他们二位或大我半年,或五个月.十年前我们开启"对照记@1963"写作计划,每周选一常用词,对比对照对 ...

  • 胡洪侠 | 十年前,杨照、马家辉和我开始“对照记”

    从深圳报业大厦35楼办公室的窗子看出去,近景是深圳高尔夫球场,中景是深圳湾畔绵延十数公里的林立高楼,远景,则是是香港的绵绵山色.有时我会对来访的客人说:"这样的景色尚无以名之,难道叫&quo ...

  • 胡洪侠 | 《夜书房 三集》今天交稿

    去年该做的事,终于在今年做完了.这不怪我,疫情突如其来啊! 2020年的身上现在不知已经背了多少黑锅,我再甩一口给它它也不会嫌多的.而且我也没有违反眼下流行的甩锅套路:甩给程序,甩给制度,甩给不可抗力 ...

  • 胡洪侠|这十几本书,我决定带回深圳

    五一长假原拟回故乡,因故未能成行.临时起意江南一游,首选未曾踏足之地,比如无锡.常熟等等.又想,苏州虽然去过几次,不妨顺道重游.谁知朋友之间呼来唤去,又是读者活动又是贪逛书店,计划中的"一来 ...

  • 胡洪侠|等了四十多年的《浮游群落》终于来了

    年轻时的刘大任 这个星期六深圳将再次谈论刘大任.活字文化新印了他三十多年前的小说,黄子平老师会专程从珠海赶过来,和我们一起重温大任先生的作品. 上次深圳密集出现"刘大任"这个名字是 ...

  • 胡洪侠|现在读书,有三件事难乎其难

    [夜书房夜话]001 到处喊"读书难"的日子我经历过.那时的"难",是想读的书没处找,想买的书买不到,书店里颠三倒四就那些常年不变的教材. 所有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