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础知识》后记(下)
《对联基础知识》后记(下)
同时,我的本职工作也并未因此而受到影响。我的课一直是受学生欢迎的;还先后被河南省财政厅授予“河南省财政系统优秀骨干教师”,被河南省人事厅、教育厅授予“河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提出“有志”、有力“而又不随以怠(随从别人而懈怠)”、有“物以相(帮助)之”三个事业成功的条件。我这20 多年最深切的体会则是:一,立志;二,坚持。
上面说这么多的最大愿望,就是让年轻人确立一个目标(立志),然后为此目标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坚持)。我相信,埋头十几年,会出成果的。古人有“磨穿铁砚”之典,今人在如此好的条件下,为什么就不能有此精神呢?不论是什么专题,“入门并不难,深造也是可以办得到的”。
以上算是对自己22 年来搞对联活动的一个小结;下面该谈谈这本书了。
大约从1990年前后,就有身边、外地、以至外省的对联爱好者在参加了我们组织的征联后向我提一些关于对联格律的问题,并问有没有这方面的书。就我所知,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所出版的对联书籍,与以往相比,的确是非常丰富;但是,其中绝大多数是对联集子,其次是对联故事、对联鉴赏,关于对联理论、对联格律的书,也有,但太少了,而我当时的研究水平也极有限,写不出来(实话实说)。所以,在1992 年春节举办的“腾飞杯”征联结束时,我写了一篇3000来字的文章《对联的写作及张贴》,附于《“腾飞杯”征联选粹》一书之后,仅仅谈了一些浅显的基础知识,算是给爱好者的一个回复。
从那以后的十几年来,我就有意识地注意阅读对联理论方面的著作,早期的如曾伯藩先生的《对联作法》(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王中安先生的《对联修辞艺术》(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常江先生的《中国对联谭概》( 华夏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陆伟廉先生的《对联学知识导读》( 黄山书社1989年12月第1版)等,后来又读了刘振威先生的《楹联学概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余德泉先生的《对联格律·对联谱》(岳麓书社1997年11 月第1版)及《对联通》( 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白化文先生的《学习写对联》(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等等。至于清代梁章钜、梁恭辰父子的《楹联丛话》及《续话》、《三话》、《四话》、《巧对录》、《巧对续录》,近代湖南吴恭亨的《对联话》等权威的对联著作,我更是不计多少遍地研读。
在此基础上,根据我20多年来钻研对联、习作对联的心得,十几年来评选对联的体会,又掌握了自以为不少的资料,加之10余年来各地的对联爱好者向我索取这方面的东西而我却没有的现实,我便下决心要写这样一本书。恰好河南省省直干休所的东明诗社、郑州铁路局诗词学会、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等单位相继请我去专门讲对联课。于是,趁此机会,利用业余时间(正好其间有个寒假)将自己的体会、心得整理一番,坐在电脑前敲打了近半年,春寒料峭时节,终于成了这样一本书。也算是20 多年来搞对联的一个总结。今年恰好是我的“本命年”,有这样一个“总结”,也挺有意义。
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我何尝没有这个想法?但静心想一想,还是不敢轻易夸口。为什么呢?有王婆卖瓜之嫌。让读者评论会更好一些吧。这里,我只想谈点类似“导读”的东西:一,参考了几十种对联著作,应该是博采众家之说了。二,积累了20 多年的心得体会,关于对联的方方面面也有些一孔之见(此前没有轻易下笔,也是因为惟恐积之不厚)。三,这应是一本以入门者为主要读者对象的书,比较适应在越来越红火的“对联热”中涌现的大批爱好者,适应近年来大、中、小学校的素质教育。四,在论述时,尽可能列出关于某个问题的几种观点(如新、旧四声问题,长联问题等),让读者决定取舍。达尔文说过:“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物种起源〉导言》)五,在举例子时,既找有历史上传诵久远的名联,又找有当代楹联家的作品,还有一些我自己的习作,面比较宽。
——总而言之,这本书还是有些特色的,自以为还是能拿得出手来的。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究竟如何,我期待着您的批评。这里,先致谢意了!
李 文 郑
癸未年春寒中 于郑州散漫斋
丁亥春节 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