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笔一年后,重新谈写作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尼采
走过非凡的2020年,时光来到了2021。
2020年初,我写了一篇《2020年,我做了一个决定》,决定把坚持了三年的阅读写作习惯做一个彻底的改变,强制自己减少阅读量,并且暂停了写作。
这一停,就是一年。
停止写作后,最开始的感觉是突如其来的放松,紧接着的便是无所适从的迷茫。
就像急速行驶的列车猛踩了一记油门,快节奏的工作狂生活按下了暂停键。
一年前为什么突然停止写作?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既然目标是商业世界,作为创业者,在理论之外需要更多实践,时间精力是有限的,需要重新分配。
二、一个习惯形成后,很容易产生惰性,为了保持活力,不能因循守旧,需要经常打破重组。
三、坚持了三年日更,但并没有显著的进步,反而出现了写作的瓶颈,需要跳出现状,深度调整,才能再次启航。
关于写作的调整,我当时列了三点:
一、把每年的阅读量从200本下降到10本,有真实感触才动笔写文章,不再强求数量。
二、把原来阅读的时间都用来思考。
三、思考的抓手是明确的目标、解决问题以及行动。
这几个改变的重点是:行动和思考,但不排斥写作。
显然,我矫枉过正了:这一年几乎都没写文章,只是开了视频号,尝试录了几个不痛不痒的视频。
在这一年中,也曾在凌晨突然有所触动,写了一些文章,由于更多是反思型的,也未经整理,就没有发表在公众号上。
一年之后的今天,重新来谈写作这个话题,我希望做到精进。
写作有几种。
小时候,写作是为了自我对话。
那是随心所欲的表达,一个个本子就是我的树洞,所有的思绪和情感如行云流水般倾诉其中,一气呵成,顿时浑身畅快。
这种写作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但很难给人提供太多价值,因为从来没有分析读者或者寻找素材的步骤。
作为情感或思绪表达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要精进写作能力,这种方式就有很多欠缺了。
几年前,写作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2017年1月1日开始的公众号日更,基本上是以理性写作为主,也因此探讨了不少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我是非常认同写作对思考的作用的,这个原理与费曼学习法有共通之处。
费曼学习法,公认最好的学习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选择一个概念。
想象把这个概念教给一个外行。
将你的教学与原概念进行比较,找到差距。
重新组织信息,简化,再简化。
这里有两个核心要点。
首先是“教”,教是最好的学,因为要教会别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要远远高于只是自己学。
其次是“简”,关于这一点,厉害的人感悟都是相通的,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如果你不能简单的说清楚,那说明你还没完全明白。”
前几年写作,我就处于这种没完全明白却急于输出的状态,因此很多东西就讲得晦涩难懂。
区别于直抒胸臆式写作的畅快淋漓,这类写作很容易陷入准备的怪圈,在不断阅读和寻找素材的过程中迷失。
要走出这个怪圈,最重要的就两个字:精简。
一篇文章,只要明确的表达一个观点就够了,千万不要贪多。
前两天的文章中,我探讨了写作的热情,而今天的文章重点回到理性。
是的,如果没有热情和冲动,我们就不会开始;如果没有理性和坚持,我们就会半途而废。
这两者,相辅相成。
就像思考与写作,理论和实践。
矫枉过正之后,是时候回到平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