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256期】【河南】郭进拴丨读李迪《永和人家的故事》有感

读李迪《永和人家的故事》有感

文/郭进拴
李迪是我非常敬重的作家,我曾多次在全国报告文学学会的年会上见到过他。他总是穿着一件红上衣,格外引人注目。
最近收到了李迪的《永和人家的故事》,读后久久放不下,心里有话,不吐不快。
著名作家李迪于2020年6月29日因病医治无效离世,这位长年奔赴一线取材的作家此前倾情采写的反映农村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永和人家的故事》近日由作家出版社推出。
据悉,为了采写《永和人家的故事》,李迪五去永和,走遍了这个只有一条马路的小县城,收获了许许多多的故事,精选了三十三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展现了当地红红火火的脱贫攻坚战。这三十三个故事凝聚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槐花饼、大红枣、剪纸、豆皮、粉条、驴肉……最有烟火气的词语背后,是最有力量的生活意志,这群善良的人们,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用勤劳的双手,走出了自己的康庄大道。
从《丹东看守所》《警官王快乐》《004号水井房》到《听李迪讲中国警察的故事》《加油站的故事》等,李迪创作了中长篇小说、报告文学三十余部。多部作品拍摄成电影、电视剧,荣获国家多项文学奖及中国新闻报告文学金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他写于八十年代的代表作:《傍晚敲门的女人》,相继在俄国、法国、韩国出版,开创了中国推理小说走向世界之先河。
李迪创作的中长篇小说、报告文学,每一次都不会让人失望,每一次都为读者创造一个“故事场”,在那里,看故事的人跟书中人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品苦、一起回甘,一起经历人世百态。
李迪自1970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后代》以来,一直活跃于文坛。1980年在《解放军报》连载长篇小说《这里是恐怖的森林》。除了公安系列作品,先后出版《野蜂出没的山谷》《豹子哈齐》《黑林鼓声》《书包里的秘密》《獴!獴!獴!》《枪从背后打来》《预审员笔记》《血色兰花》《我的眼泪为谁飞》《星星点灯》《那时候我们青春浪漫》《新华书店》《铁军·亲人》《黑案》《凌晨探案》《宣传队》《加油站的故事》《永和人家的故事》《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等中长篇小说、报告文学40余部。他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推理小说《傍晚敲门的女人》,1984年在《啄木鸟》杂志发表后,相继在俄罗斯、法国、韩国出版,开创了中国推理小说走向世界的先河。其中《听李迪讲中国警察故事》《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被列为国家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多部作品被改编拍摄成电影、电视剧。先后荣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解放军报》长征文艺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中国报告文学金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评选金奖等奖项。由于他的勤奋,可谓著作等身,屡屡获奖。
即便是他这次病倒在奋书疾笔的案前,在住进医院进行心瓣膜手术之前,他还完成了他最后一部著作的收尾文稿,签发了图书出版前的最后改样。他最后两部著作之一的《永和人家的故事》,已由作家出版社争分夺秒付梓出版。
李迪1950年1月生于北京,在25位参与中国作协“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作家中,是年纪较大的一位。他于2019年11月10日到20日前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的十八洞村蹲点采访创作。北京与十八洞村相隔将近1700公里,他以古稀之龄从北京坐6个小时的高铁抵达湖南长沙,又乘坐5个多小时汽车,辗转抵达海拔大约为700到1000米的十八洞村。这里属于高寒山区,寒冷而潮湿的深秋季节,对于一位70岁的作家而言,不断翻山越岭无异于挑战身体极限。然而李迪保持了他一贯与采访对象心贴心的风范,为了方便挨家挨户走访,婉拒了让他住在县城或镇上的建议,坚持住在村口一家没有卫生间的吊脚楼客栈中。十八洞村一共有梨子寨、竹子寨、飞虫寨和当戎寨4个村寨,每个自然寨之间的距离将近5公里。李迪的采访对象分布在各个不同的村寨,往返每一个寨子都要翻山越岭。十余天的时间里,他整日冒着毛毛细雨爬上爬下,走石板路,上台阶、下陡坡,不辞辛苦地行走在深秋湿冷的十八洞村的大地上,逮着谁就坐下来听对方说村里的人和事。他热情、朴实、真诚而接地气的采访方式,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随时随地找人拉家常、聊天的“李老师”,这个只要对方有时间就会不顾远近、风雨无阻地赶过去跟人聊天的“李老师”,在十八洞村4个寨子里人尽皆知。人们都说:“村里来了个李老师。”为什么“李老师”这么有名气?因为他不仅仅是在采访,他是在帮村民卖菜吆喝、陪着村民种地聊天,他和每一个采访对象成为好友,认真启发和倾听这些并不健谈的村民讲故事……李迪,他不仅仅是深入生活,他是扎根在人民中间,与每个故事的主人公生活在一起。这正如他所说,“真正的深入生活是双向的,不是给人家添麻烦,是掏心窝子的互相帮助。”
李迪在十八洞村的采访实践,不过是他经年奔波于全国各地,长期深入农村、厂矿、连队、油田、学校、警营、社区,贴近群众进行创作的一个缩影。贴近再贴近,扎根再扎根,是李迪始终坚持的创作理念。2009年,李迪随“中国作家走进监管场所采风”活动来到丹东看守所,并在随后的两年间,10次来到丹东看守所深入干警和在押人员的生活中去,创作完成《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作品被誉为“灵魂手术的生动报告”。2010年,李迪作为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第一批入选作家,在中国作协创联部和公安部监管局的组织安排下,多次深入辽宁丹东,江苏无锡、扬州、徐州,浙江湖州、绍兴、宁波等地公安一线,扎根警营生活。2012年,李迪参加公安部组织的“清网行动”文学创作采风活动;三次走进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004号水井房,深入采访守护沙漠公路的农民工邓师傅夫妇。2014至2016年间,李迪持续走访江浙地区公安基层民警,创作了100篇《警察王快乐》系列故事以及《听李迪讲中国警察故事》等长篇报告文学,从警察生活第一现场精心采撷人世的温暖与情义。2018年9月,李迪跟随中国石油“加油站的故事”采访组奔走于西藏、云南等边疆九省(区)进行采访,记录下了一位位忙碌在机器与车辆之间的加油员工兢兢业业、锐意进取的工作状态。
李迪1968年从北师大附中毕业后即赴云南,1970年入伍,1970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后代》,在云南文坛崭露头角。改革开放后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1984年,其侦探推理小说代表作《傍晚敲门的女人》在《啄木鸟》杂志发表,同年加入中国作协,获首届公安部金盾文学奖,至今共出版30余部中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等。其中,《听李迪讲中国警察故事》《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被列为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多部作品拍摄成电影、电视剧,并荣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解放军报长征文艺奖、中国新闻报告文学金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等。近年来,李迪以旺盛的创作精力笔耕不辍,每年均有作品发表于各大重要报刊和杂志。这些作品是他与奋斗在基层不同岗位的普通人掏心窝子相互帮助的结果,也是李迪创作理念的最好体现。
“我不能不书写他们。”“我想知道你背后的故事。我想走近你。走近你之后,我才真正懂得你。”这是作家李迪常说的几句话。无论是丹东看守所、塔克拉玛干沙漠、公安基层、边地加油站,还是湘西十八洞村的苗寨,都留下了李迪的身影,李迪也成为了大家永远难忘的朋友。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会被这位爱穿红衣服的老作家的热诚与爱心所深深感染。他对朋友、对同事、对采访对象,甚至对他接触的每一个小动物,都充满着关爱与善意。正是因为李迪毫无保留地善待着每一个生命、每一个写作对象,以柔软的内心对待他们,以真诚的态度聆听他们,才能够对采访对象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在多年的基层寻访过程中,李迪看到了太多人世间的悲苦与丰盈,也正是因为他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才能始终以乐观和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对苦难,他的文字才能够拥有照亮别人的精神能量。他不为名利、声望而写作,只为了世界上能够有更多的人走进每一个平凡人的生活中去,接近他们,认识他们,赞美他们,为时代写心画像。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同他的性格一样,诚恳而率真,严谨而热忱,明亮而乐观,有着蓬勃的生命张力。他把百态生活、人性之美与人类之爱,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入自己的作品中。激情四溢地歌颂人民、赞美劳动、书写时代,是李迪一以贯之的文学品格。
“这个从北京来的李老师,没什么派头,和老百姓说话,就是很和蔼可亲的那种感觉。他很能说,很能聊,用我们老百姓自己的话说,就是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十八洞村村民杨远青对于这位从北京远道而来的“李老师”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可以说是所有村民对李迪的共同印象。当时花垣县和村里的扶贫工作人员已经事先准备了一份采访名单,但李迪在真正进入对十八洞村村民的具体采访以后,才发现许多村民并不健谈,必须根据情况随时调整采访的对象和问题。他要求住在村口一家民宿中,通过晚餐时的攀谈,李迪发现客栈老板原来曾在外地打工,后来回村开办民宿,而这种脱贫致富的方式在十八洞村成为一种典型。毫无疑问,客栈的老板和老板娘就成为了李迪进村以后的第一对采访对象。
为了更好地贴近村民的生活,李迪顾不上休息,反复上门寻访,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十八洞村村主任隆吉龙告诉记者,李迪曾经两次去一个村民家中都未能见到受访者,为了完成采访,李迪耐心地在村民家中一直等到夜深。他曾帮助一家饭店的老板一起准备饭菜、打下手,陪同路口摆摊的村民一起吆喝叫卖,甚至与在田间地头的农民一起干农活。只要知道村民有时间接受采访,无论对方在赶集、种地还是摆摊,他都毫无怨言、风雨无阻地赶过去。由于十八洞村的居民大部分是讲苗语的苗族人,寻访对象中年龄较大的一辈人甚至不会讲汉语,因此在采访高龄村民的时候,还需要寻找当地的年轻人、扶贫工作者或村干部作为翻译,这为沟通和后续采访资料的整理都增添了难度。但李迪跟每一位聊天的村民都添加了微信好友,每日白天采访,晚上整理材料并进行创作,写完关于他们的故事以后,就第一时间把故事发给主人公们去求证。
陪同采访的隆吉龙感叹道:“李老师能到我们这个贫困偏远的苗寨来,很耐心、用心、细心地把我们十八洞村的这些故事一个一个地挖掘出来,整理出来。他的文章有着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让每一个读到的村民都非常感动。”作家李迪始终尊重这些普普通通的采访对象,尽力设身处地去了解他们的疾苦、理解他们的生活。在客栈老板杨正邦的印象中,李迪是一位很亲切、很慈祥的人,“住在我家的那段日子里,李老师绝没有什么大作家的架子,和大家相处得很融洽”。在这些普通村民的印象中,“李老师”的采访都是从“拉家常”开始,尽管在十八洞村采访的时间不长,但是他和当地的很多村民都成了好朋友。在十八洞村人看来,他们都只是跟作家朋友说了自己经历过的事,那不是故事,而是真实的生活。
李迪的好友、作家高洪波曾为他赋诗二首作为鼓励:“迪兄深扎湘西村,村名十八最喜人。有洞无洞世间事,最难作家写扶贫。”“十八个神仙十八洞村,十八位罗汉说脱贫。十八家故事真生动,湘西父老谢恩人。”李迪热爱自己采访过的每一个人物,善于从百姓的生活百态中寻找人性之美,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为他们树碑立传,刻画出新时代新人的风采。
“李老师,您为了我们村的每一个故事费尽心思,带病工作,我对您的这种写作精神由衷敬佩,再次说一声您辛苦了,感谢您对我们十八洞村的辛勤付出,感恩并荣幸认识您。”当隆吉龙得知李老师身陷病榻时,为作家写下了这样情真意切的留言。2019年11月末,李迪已经完成湘西十八洞村的深入生活采访工作,并对于后续要完成的故事有了把握。因为此次采访的对象包括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十八洞村村主任隆吉龙、村支书龙书伍,十八洞小学教师蒲力涛,两家饭店的老板龙拔二大妈、金娣,村民龙先兰、杨超文等18位村民,因此李迪将书稿的题目定为《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交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采访期间正值秋冬之际,湘西南丘陵山区气候湿冷,李迪每日爬山串寨,致使腰部受寒水肿,诱发旧疾,疼痛难忍。但他却硬扛着,没有告知当时的陪同人员和受访村民,仍坚持超负荷完成了采访任务。“李老师,您辛苦了!”是很多受访村民想对他说的话。
回到北京后,李迪立即到医院拍片确定病情,并遵循医嘱服药,卧床静养两月有余,无法行走,无法坐立。去年12月上旬,李迪因经受风寒和过度劳累而感冒发烧,在病床上的他却始终惦记着自己的写作,仍然在脑海中构思着十八洞村的故事,惦记着十八洞村的百姓。写作期间,他给一位好友发去当时拍摄的村里学校的视频,说自己一边拍一边流泪,感叹只有一位老师的学校应该投入得更多一些。
“李老师是写故事的高手,但高手凭借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这样兢兢业业走出来、访出来的。在他的故事里,人物的语言原汁原味、生动鲜活,有着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湖南省作协创联部的贺秋菊曾经陪同李迪在十八洞村采访,读过李迪的很多作品,从内心敬佩这位“一句话点铁成金”的故事高手。读着李迪抱病写出的十八洞村的故事,那些富有生命力的细节勾起了她陪同采访时穿梭行走的难忘回忆,贺秋菊感慨万千:“我相信读到这些扑面而来的故事,人们的掌声一定会如扶贫队长所说,‘像春天的雷’。”
今年3月底,李迪的病情刚有好转,立即着手创作十八洞村的报告文学作品,计划写关于18个人物的18篇故事。在卧床养病的这段时间内,他持续创作,从4月23日开始在《文学报》《文艺报》《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先后发表了《黄桃金灿灿》《就是悬崖我也要跳》《腾飞的十八洞村》《让我在山上把眼泪哭干》,这些鲜活如影像的脱贫攻坚故事,感染了众多读者。
据帮助李迪进行书稿审改校对的群众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国强回忆,从3月30日到5月25日,李迪完全是拖着病体,甚至是在手术前的病床上非常艰难地完成了《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故事的第一篇完成于4月4日,在完成第四篇以后,李迪基本上已经没有力气在写完以后再细读修改一遍了。最后的五篇故事是在速记员小王的帮助下,根据采访录音整理成文稿,经由李国强编改以后再交付李迪审校。5月27日,李国强最后一次与李迪联络,那时他已经住院一周多,还没有动手术,在电话中听他的声音还十分洪亮,很有底气。湖南省作协主席王跃文告诉记者,李迪年前去十八洞村采访的时候,经过长沙但不能停留,因此非常遗憾未能同他见上一面。得知他因山区湿冷,回到北京就病倒了以后,由于疫情,自己也没能进京探望他,但李迪却发来语音微信,说他已在病床上写完了《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并没有耽搁中国作协交给的任务。王跃文非常感慨地说:“想起多年前,我同先生在唐山相遇。晚饭后散步,先生捡回一只瘦小的流浪猫,采风期间天天带着,最后带回了北京。先生说他收养了十几只小狗小猫,有一次还带着这些小动物去了云南。先生是极温暖、极柔软的。”住院期间,李迪还曾通过微信的视频聊天功能,借由村主任的手机,在病床上与十八洞村的受访村民们视频谈心,进一步丰富、完善及核实有关的访谈素材,在严重的病情中,依然保持着对写作的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在李迪的笔下,我们能够读到深植在十八洞村贫困深处的历史记忆,能够看到村民们逃离偏僻落后山村外出打工的坎坷经历,这些饱蘸感情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一路走来的十八洞村人艰辛的脱贫致富之路。
5月中旬,正当李迪准备了充分的资料准备参加中国作协召开的扶贫攻坚研讨会,计划与其他24位作家进行线上与线下的交流的时候,他再次住进医院。他盼望能在医生的帮助下尽早康复,尽快恢复写作,没想到,却再也没能走出医院,回到他热爱的生活中来。
在手术头一天晚上,李迪给好朋友李培禹打来电话,却几乎说不出话来。李培禹大声转达好友们的惦念:“你不能说话就不说吧,你想说的我们都知道。等你康复、痊愈了,我一定和你重返湘西十八洞村,去看看你笔下的乡亲们……”大家满心盼望李迪好起来,却等来了他去世的消息。李培禹和十几位李迪的作家好友,和着泪一个字一个字地完成了讣告:“李迪始终奔赴一线深入生活采访,积劳成疾,最后一次采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他像战士一样倒在了他毕生书写的真情文章案前。在他生命的弥留之际,他倾情采写的反映农村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永和人家的故事》和《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两本新著付梓出版,成为他留给深爱着的读者最后的奉献……”作为《北京日报》的铁杆作者,李迪给过李培禹很多好稿,李培禹也陪着李迪去过很多采风现场,他难以忘记一幕幕采风的情景,比如采访沙漠油田时,李迪给沙漠里的一条小狗扛了整整一箱火腿肠……
温暖、乐观、真诚的作家李迪,总有着写不完、说不尽的故事,始终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热火,用自己的能量照亮着身边的人。正当我们聆听着故事,簇拥着火光,感受着他的温暖的时候,这团热火却悄然褪去了往日的神采与光芒。“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斯人已逝,生者长思,作家李迪的精神与创作实践将永远被读者铭记。回顾他的人生与创作,也必将激励当代作家继续写好新时代和人民的动人篇章。

作者介绍:

郭进拴,笔名智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智泉流韵》原创文学公众平台创始人,《文艺界》杂志社社长、总编。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壮歌风云路》《月是故乡明》《岁月芬芳》《新城美韵》《乡情老更深》等五十六部。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上)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下)

【总第1123期】【名家大咖】【北京】金思宇丨“战疫”诗书作品之一

【总第1123期】【北京】叶建华丨“战役”诗书之十三

【总第1088期】“战疫”征文【河南】郭进拴|首发文——大爱满人间

【总第1093期】【名家大咖】【北京】叶建华丨“战疫”诗书选之一

【总第1092期】【特邀作家】【辽宁】蓝 歌丨底 气

【总第1000期】热烈祝贺《智泉流韵》微信文学平台上线3周年出刊1000期

【总第1033期】纸刊《文艺界》免费发稿通知

【总第1033期】《智泉流韵》文学平台免费发稿及稿酬规则通知

【总第1087期】《文艺界》“抗击新型肺炎”文学作品征稿启事

【总第1075期】《文艺界》总第四期发布,电子杂志同期推出

(0)

相关推荐

  • 每日一村 | 温洞村

    每 日 一 村 在我心中最美丽的地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我飞多高.走多远,梦回牵绕的还是那个村-- 温洞村 近几年,淇县黄洞乡温洞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大变化--家从偏僻的山沟里,搬到了交通便利的高村 ...

  • 三江怪谈之扎辫妇女

    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科学的社会中,但是我们经常会亲身经历或亲耳听说到一些用科学无法解释的超自然事件,所以坊间往往会流传出一些光怪陆离的奇闻怪谈.本辑"三江怪谈"系列文章,就带大家 ...

  • 【讲述永州故事】得天独厚而依旧迷茫、岌岌可危的道州田广洞古村

    [讲述永州故事]得天独厚而依旧迷茫.岌岌可危的道州田广洞古村 图/文   陈瑜 鬼崽岭就在田广洞村,田广洞村的先民一定会知道鬼崽崽的秘密,田广洞还有许许多多关于舜帝的传说. 去田广洞村也不算容易,出道 ...

  • 周末散文五人行|沈俊峰|愿灯一盏 ​照亮迪老西行路

    周末散文五人行与你同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愿灯一盏 照亮迪老西行路 文|沈俊峰 ...

  • 茅镬变迁,古村的水,进了新村的屋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茅镬新村,是一个移民村庄,从四明山区迁居而来. 村庄大门口的对联,讲述了茅镬新村的来龙去脉. 树绿花红水清黎民兴, 道宽楼高灯明国家强. 故土茅镬高山古木参天泉气清, 斯地海曙 ...

  • 胡道芳报告文学集《我看见三月的春风》出版

    2020-11-22 来源:四川作家网 四川作家网消息  近日,广汉市女作家胡道芳的报告文学集<我看见三月的春风>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该书由著名作家罗伟章作序,收入作者创作的报告文学34篇 ...

  •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微信群里的小芳

    周末散文五人行与您同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微信群里的小芳 文|李培禹 年轻时的 ...

  • 周末散文五人行|剑钧|飘在天际间的火烧云

    周末散文五人行与你同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飘在天际间的火烧云 文|剑钧 李迪像 ...

  • 【总第1250期】郭进拴丨读阎连科《一个人的三条河》有感

      读阎连科<一个人的三条河>有感 作者/郭进拴 这是一部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沉重之书,字里行间浸透着普通中国人的苦辣酸甜. 作者以自己出生的村落为基点,描写了从家族至亲到儿时伙伴等几十种或悲 ...

  • 【总第1216期】郭进拴丨品如松石香在骨​——赵好营先生《大客户销售秘籍》序

    品如松石香在骨 --赵好营先生<大客户销售秘籍>序   文/郭进拴     我的好朋友赵好营最近给我寄来了他写的<销售三句经>和<大客户销售秘籍>两部专著,他用数十 ...

  • 【总第1050期】郭进拴丨平湖落日别样情

    平湖落日别样情 我曾游过"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茫茫千顷.气象万千的太湖,我也曾两次畅游.西湖,我曾经踏着苏堤端详过她那动人的姿容,孤舟深夜三潭上看过印月.至于平西湖, ...

  • 【总第1052期】郭进拴丨刘庆邦和他的《家长》

    刘庆邦和他的<家长> 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著名作家,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著有长篇小说&l ...

  • 【总第1062期】郭进拴丨张晓红和她的《白龟湖》

    张晓红和她的<白龟湖> 认识张晓红,是2019年4月在新乡举行的奔流文学院第九期研修班上.她提交的<白龟湖><遗梦白龟山>两部长篇小说引起强烈反响,野水老师在点评时 ...

  • 【总第1068期】郭进拴丨井冈山抒怀

    井冈山抒怀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

  • 【总第1065期】郭进拴|我读《刘庆邦短篇小说选(点评本)》

    [郭进拴原创]我读<刘庆邦短篇小说选(点评本)> 刘庆邦,生于1951年,河南周口沈丘县人.现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奔流文学院导师.著 ...

  • 【总第891期】郭进拴|我读周大新《天黑得很慢》

    平顶山智泉流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 -回复『 早安 』,迎来一天好心情-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文艺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 【总第867期】郭进拴|我读南飞雁《省府前街》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文艺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