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方严新作【七花草虫图卷】大图与手稿
这是千竹书院第55期 ·2017年第7期专辑
⬆︎ 七花草虫图手卷之 写生稿
方严新作
【 七花草虫图卷 】
所有点击屏幕可看大图
名称:七花草虫图卷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33cm x 343cm(全卷)
七花草虫图卷
之
六
学名:地黄
形态: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初夏开花。
别名:生地、小鸡喝酒、酒壶花等。
性味:传统中药,鲜、干、熟地黄药性差异较大。
功效:传统中药,鲜、干、熟地黄药性差异较大。
生长:全国大部分地区生长。
学名:蟋蟀
门属:六足亚门蟋蟀科。鸣虫。玩斗虫。
别名:蛐蛐、促织、油葫芦等
食物:杂食性昆虫。
生长:全国皆有分布。种类繁多。
栖居:多见土壤湿润山坡、田间、乱石、草丛中。
富贵野逸本一家
在中国的花鸟画史上,向来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留下来的文字更多的是从表现形式、个性风格方面加以区分,而强调“徐黄异体”。但作为画家,如果深入笔墨的内在之理去分析,则“富贵野逸本一家”。
作为宫廷画师的黄氏父子,多写宫禁中珍禽奇花。而作为江南处士的徐熙则多写江湖野卉野禽。无论是恭谨精细还是洒脱放达,无论是重彩赋色,还是直笔落墨,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都传达出了物象的神采生机。风格只是他们个人性情上的差异,个性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唯一性的标识,只有艺术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它才有意义。所以个性风格学不来也不必学。但“传神”却是笔墨的根本要求。是历史上每个有成就的翰墨家必须达到的准入条件。
方严老师的这卷《没骨七花草虫图》就是解读“富贵野逸本一家”的绝佳体例。
且看那一蓬活泼泼的地黄花,儿时在野外摘“酒瓯儿”(北方特殊称谓)的感受油然而生。那环绕垂展的花筒,筒口偃仰开合,纤柔的细蕾伸出花外迎风颤动。翻卷出的花瓣上的丝丝脉络仿佛散发出一阵阵清甜。茎是粗柔敦厚的,再加上下面肥肥叠叠的叶子,这种由视觉而进入心理感受的审美体验回环往复…
只有精准合度的笔锋才能传达出如此生动细腻的感受,让物质的墨迹和颜料在一片纸上活起来。而精准合度正是指高度的符合物质与物理,也就是自然之理。在画家笔下,有的人用笔可称生动,有的人则不生动,这“有无之分”也恰恰是判定了其用笔遵循道理与否。但生动又有“程度之分”,这又意味着既能明理的画家在多大程度上遵循了这种道理。这种程度上的高低差别也即画家的天分之别。至于表现在画面上的或富贵或野逸的特点,则是笔墨首先活起来之后的自然呈现。越是精准合度,则个性越鲜明。
至于表现手法上的工细或放纵,赋彩或水墨,勾勒或没骨,都属于在特定的感受下随机选取的方式,只要能够传神达意,都是可以的。它们都是为"生动传神"所统摄下的一家成员。如果失去了传神这一目的,那任何一种方式都成了陈腐的套路。
再看此幅图卷,覆盆子、天星子、地黄、蒲公英等不常见的表现题材,在方师的笔下一一还其天然韵致。笔墨依附着物理,各尽其质,墨与彩在笔的带动下,生机焕发。蝶蜓等小生灵在纵肆精微的挥写下,萌萌然与花叶融合为一个生命的世界。春的气息就在这徐徐展开的笔墨卷子里流动。是工笔还是写意?是勾线还是没骨?是富贵还是野逸?——都具备又都无法概括。经典作品都是不能被程式所限定的,因为无论作者表现时,还是观者品读时,心头通感的都是那永恒的律动,一切外在的形式技巧都已忘记…
(文 /孔方)
之
七
学名:覆盆子
形态:蔷薇科木本多年生植物。夏初成熟。
别名:乌藨子、小托盘等
性味:性温,味甘、酸。
功效: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
生长:全国中南部地区生长。
学名:棕静螳螂
门属:六足亚门螳螂目。
别名:棕污斑螳螂等。
食物:杂食性昆虫。
生长:全国皆有分布。种类繁多。
栖居:农田野外,栖于草丛及树枝上,有趋光性。
珊 瑚 映 绿 水
鲁迅先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提到过“覆盆子”,他是这样描述的:“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覆盆子作为童年的山珍之一,一直有一种甜蜜的情怀,香味宜人,口感独特,并且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它不仅仅是厨房中常见的食材,在自然界中也是禽鸟昆虫的解渴之果。
此幅作品,方师以精妙的没骨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只螳螂轻立于覆盆子枝头的画面。画家取其折枝一角,进行局部构图,突出表现了枝叶、果实的形色和螳螂的情态。覆盆子果期属夏季,作品中表现了在覆盆子果实硕大饱满之际,螳螂立于枝头欲食之的瞬间景象,仿佛夏日燥热蝉鸣时,而此处却凉风习习,清夏宁静。画面中花果设色清丽雅致,画风细腻,用笔干净、流畅,覆盆子以朱红着色,浓淡变化有序,笔触清晰明了。枝叶穿插交代清楚,注意了果实与叶面正、侧的空间关系,富有体积感。画中覆盆子一簇连着一簇,或隐于叶中,或展露枝头,好似绿绸上滚动的明珠,饱满且有色泽。
螳螂的描绘可谓此画一看点,通过此处我们可以看到画家精到的写生功底及巧妙地处理概括能力,对自然景物体察入微,图中螳螂的每个细节的描绘都符合自然形态,三角头部,复眼突出,前肢轻轻摆动,栩栩如生,身体向前而目光却是斜视覆盆子,更是增添了画中笔趣。螳螂的触角又细又长,观之便可知非常轻盈灵活,可见其笔下的线条极其稳健,运笔颇有刚柔变化。螳螂大多为绿色,而画中以花斑色染之,淡淡的墨色融在赭石、钛白的底色之中,使得色彩的亮度大大降低。画面中的螳螂不会鲜艳出挑,且更加淡雅和谐,巧妙地与覆盆子枝头的花苞相融合,拉伸了画面的构图立意,整幅作品给予观者平和秀雅的视觉感受。
(文 / 陈万亨)
落
款
书
法
后记
上一期推送的千竹敦煌游学,历史风沙的苍浑,却掩不住笔墨生趣,千年挥运,如在目前。本期的七花图,则注目于抛丛傍路的野花稗草之中,听风声,闻虫语,理会四时情趣。千竹的视野游走在历史的浩大与自然的微渺之中。人道是艺术能于一瞬见终古,于微小显大千。我们仍继续游学在历史与自然的路上。后会有期……